..续本文上一页就不会再执著在那个地方,就能够离开这个观念,很重要!
般若摄导方便,方便助成般若。
【一切法虽同归於无得空平等性,但毕竟空中不碍一切。一切的缘起法相,有迷悟,有染净,因为性空,所以有此种差别,如《中论》所说。所以,佛又对须菩提说:无上遍正遍,虽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缘起,是因果宛然。无上遍正觉,要备二大法门而圆成:一、以般若空慧,通达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二、修习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积集无边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地,以般若无我慧,能通达三轮体空,无所取著。般若摄导方便,为便助成般若,庄严平等法性,圆证无上遍正觉。】
这句话很重要!毕竟空中不碍一切,不是在破坏一切,反而没有妨碍一切,在究竟平等空性上是无差别的,但是这个无差别的平等空性,并没有妨碍缘起一切的万法。在一切的缘起法相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的迷悟、染净,为什么?就是因为性空,才能有种种差别,如果不空的活,一切法都一样了,不变了,哪里来的差别相?就是因为性空,所以,允许有法相的种种差别,《中论》就这样说:“由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所以,佛又对须菩提说,无上遍正觉,虽同於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是,依即空的缘起是因果宛然的,而不是坏了因果,不是坏了一切缘起的万法,就是因为依空才能缘起,因果才能宛然地展现。
真正的要证入无上遍正觉一定要有二个法门才能圆满而成就。第一,就是以般若空慧,通达法空平等性,不取著我等四相。今天讲这一些法,讲般若,就是要让你开发空的智慧,有了空慧才能够通达一切法的平等空性,最重要的就是不取著我等四相,因为一切万法都离不开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我们的颠倒执取,贪染都离不开这个四相,所以我们明白通达了一切法的空性平等,才能够不取著、不污染、不颠倒,就不再取著四相了,才能够真正的超越出来,这是第一个阶段――先建立般若空慧。第二,依据这般若的空无我慧,修习施、戒、忍一切善法,积集无边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就是所谓的自利和利地,以般若无我慧,能通达三轮体空,无所取著。这就叫“般若摄导方便,方便助成般若”,庄严平等法性,圆证无上遍正觉。
修行的第一关就是建立正见,什么叫正见?缘起!就是空慧,就是般若,没有具备缘起的般若空慧正见,修行必定在实有感中,在自性见中,必定是执取,越修越执著,越修越想有所得,就越是烦恼,而不得解脱!知见上没有建立般若空慧的人,修行就没有目标,因此,六度万行如果没有般若为导,就象盲人走路用手摸,那很危险,也是不能成就的原因。
后面的修习――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六度中前面五度的内容。大乘佛法真正的修行就是六度,第一个要开发的就是第六度的般若正见,前面五度的修行才不会变成人天的福报善法,因为有了般若的空慧,就能通达三轮体空,才能无所取著。如果没有这个般若空慧,就会执著在功德、福报:“我做了多少善因善缘,我是能做,我有所得”。那些都是自性见的产物,就会执著,而不悟空性。不能三轮体空的话,一定会处处粘著,处处贪取,那叫造业,不是解脱。所以,第一,建立缘起的般若空慧的正知见;第二,才能修习施、戒、忍。因此,六度万行都要修习,但最重要的是般若,注意!修行没有般若空慧是不会成就的。
“般若摄导方便,方便助成般若”。什么叫方便?施、戒、忍。在行方便中,般若才能圆满;有般若才能摄导布施、持戒、忍辱等方便,这样才不会执著以为有所得,有便当的方法去行,完成般若的目的,这样才能庄严平等法性,圆证无上遍正觉。
【法性如空,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无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广集资粮,不发菩提心,不修利他行,还是不会成佛的!】
这句话很重要!正因为法性空,没有实在性,一切众生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法性不空,众生就有实在性,实有的众生又如何成佛?所谓的“实有、实在”就是不变之义,怎么能从众生而成为佛呢?因为众生也是无实性的,不是固定不变的,众生的法性也是空的,注意!众生才有改变的可能:随着因缘而去布施、持戒、忍辱,修习一切万行,才能够成为佛。如果众生的法性不空,哪里能从众生而转变成佛?实有性就不能成佛了!法性如空,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但是要注意!虽然能成佛,是不是有实在的佛可成?一方面,如果众生是实有的,就不能成佛;另一方面,如果佛是实有的,也不能成,所以成佛也是如幻如化而无自性,都无所。因为如幻如化都无所得,才假名为成佛,注意听!所谓的“成佛”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而是假名成佛,是悟到、明白了一切法的无自性,一切法的空平等性,一切法无所得,名为成佛。注意听!是觉悟了,不是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又成佛了,又成真正的佛跑出来了。
虽然是没有实在性的,都是无所得的,但如果不用功,不去广积一切资粮,不发菩提心,不去修利他的一切万行,还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注意呀!真正要解脱,不是我听一听法就没事了,知道无所得就行了,什么都不去管它了,这样还是不能成佛的。要真正悟入无所得,是从什么地方而悟入成佛的呢?在万法中。我们在万法中处处染著、颠倒、执取,就必须在万法中真正的超越,一切不再染着执取,才叫成佛。那又如何在万法中展现真正的不染著,表明真正的去掉了染著?那就是必须在万法中广行布施而不执取,在万法中真的没有障碍了,才叫真正的成佛。那么,离开万法,你又如何成佛?
要注意!不是悟了这个法一切无所得,那就什么都不干了,那样还是不能解脱的,因为你内在的染著、习性根本没有去除。那如何才能去除我们的染著、众生内在的习性,在万法中做到真的不取不著而真正的解脱呢?我们对万法的执取、观念、意识、习性、惯性是那么的深,这些还必须得在万法中真正地超越,才叫解脱成就。所以,理论上懂得法法平等,但实际却是处处执著实有而执取,那就必须在万法中真正的去行,做到真正地无障碍,真的不执取、不贪恋,真的体证到无所得而处处圆满,这个才叫成就。所以,很多人都说:懂了,会了,没有问题了,什么都不要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常常讲:修行就是学习明白这个法,然后回过头来,在你的生命、生活中,去看清楚你内在的那份执取,那种苦恼,那种贪染。如果没有这个法,没有了解这个空义,你是去不掉的;但是即使你有这个法,明白了空义,就去得掉吗?你不去行践,不真的面对它,想办法超越它,还是难哪!因为我们的习性太深了。 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它都是假的嘛,所以就不用修了。不用修是不用修,贪瞋痴是照常不误,既然贪瞋痴照常不误,如幻的轮回还是照常不误,注意听!不要以为你解脱了。下面是方便道中的校德(在前面的般若道中已经校量很多次了)。
般若智慧救法身,布施救肉身
庚二 校德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是方便道中第一次校德。 般若道中说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这里说七宝聚集象须弥山那么高――出海四万二千由旬——拿来布施,这数量要比前说大得多。但虽以这么多的七宝持用布施,所得功德,还是不及读诵或为他人说本经四句偈的功德。】
有为法的布施再大再多,都及不上对我们这个法明白、悟入空性的一点点,要知道,能够悟入般若空慧,得一点点的般若智慧,比前面的布施还重要。你们就明白研究般若经典,体会般若空慧有多重要!刚开始上课我就说:值得你用生命去听、去体会,哪怕是体会一点点,你布施做多少的功德都是不能比拟的。一般的布施只是救我们身心这一生某一个利益而已,但是得法性空的智慧却是解脱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生死,一个救的是法身,一个救的是肉身,是不一样的,根本无法比拟,看,这个般若空慧有多重要!
众生非众生
已二 示现化身事业 庚一 化凡夫众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前面说菩萨起能度众生的念头,那就不是菩萨。这里也要让你明白,即使你成佛了,作为如来也一样不会起“我要去度一切众生”的念头。
【此中化身佛,不约随类示现者说,指从入胎、住胎到成道、转*轮、入涅槃,示生人间的化身佛。如释迦人间成佛,即有化众、化主、化处、化法四事,下文次第论说。】
约佛陀示现人间的现象来说,佛陀成佛了而度化众生,佛本身叫“化主”,被他度化的众生就是“化众”,他说法化众生的地方叫“化处”,他说的法叫“化法”,这是人间现相的展现。
【佛告须菩提:不要以为如来会作这样想:我当现生人间,度脱苦迫的众生。如来现觉诸法性空,哪里会见有实在的众生,可以为如来所度。假使如来这样的想,那如来不是执有我等四相了吗?如来虽不作此念,但随俗说法,也还说我前生如何,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等。可是虽说人说我,能达人我无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不过,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随俗我的意趣,即以为真实有我而妄执了——如后代的读子部等。】
如来是怎么样证入如来的?因为他知道一切无实,当然不会说有实在的众生可度,如果他有这样的念头,就是执著在四相了。如来固然不会起这样无知的想象,但随着我们世俗的一些知见和观念,他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