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要说我前生、过去世如何,也是在说“我”,也就是说,在语言文字的名相上也会表达“我”的观念,但是这个“我”是随我们大家的观念而说的。比如,我现在在说法,如果不说我,你们就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说我,也只是让你们明白,我说的我,就是你们观念中的那个假名我而已。如来说,我前生如何,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等,他也讲过这样的语言,但是你们不要执著。如来虽说人说我,但他能达人我无自性,所以假我即是非我。也就是说,如来虽然说我也说人,也是和我们同样的语言,但是,他却能了解“我”和“人”都无实自性,所以,这个叫做假我而已,不是真正的我,所以叫做非我。
不过,那些生死凡夫,不能了解随俗我的义趣,即以为真实有我而妄执了——如后代的犊子部等。后代的犊子部根据佛陀说“我”、说“法”,就认为这是实有。甚至很多人说:凡是佛说的,那就一个字都不能改;佛没有说的,就都不能说。佛说我,说过去世,还有种种的很多事情,这就是有;如果佛没有说,那才是没有。这就是执著在:只要佛说那个“我”字,就一定有“我”,不然佛怎么说“我”?这样的执取就是不了解佛的意义了,千万不要这样!
【不特说我非我,就是我虽也说有凡夫,也是实非凡夫的假说。凡, 夫,是不见实相的异生;烦恼未断,生死未得解脱,依此而施设的假名。如能解脱即成圣者,可见并无凡夫的实性可得。
所谓“凡夫”,是指还没有见实相,没有断烦恼,没有解脱生死的,我们就给他安一个名字――叫做凡夫,是依此而施设的假名。如能解脱即成圣者,可见并无凡夫的实性可得。还没有断烦恼,没有解脱生死的,我们叫他凡夫;如果断了烦恼,解脱生死了,就叫圣者,不叫凡夫了。既然同样是凡夫,只要解脱了就能够成为圣者,那么,这个凡夫就是无实性的。因为,如凡夫真有实性,那就不能解脱成为圣人了――不变嘛!这样说来,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因果必然--菩提心、慈悲行、空性见是因;成佛是果。
庚二 现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 一 正说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佛陀问须菩提,能否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说:可以。但佛陀指出:如果这样,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也有三十二相)。如果执著在现相(色)来见如来,或用声音来求我,这根本就是在行邪道,无法了解如来所讲的真正意趣。须菩提马上明白不能用三十二相观如来。但是紧接着佛陀又问:如来是不是不需要三十二相来展现他证入的所谓三藐三菩提呢?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不需要具足相来得三藐三菩提,不要因为我说了三十二相并不能代表就是如来,就说如来不需要具足三十二相。如果你用这样的念头来发菩提心的话,就是在说断灭相。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在法上是不会说断灭相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容易犯的毛病,当我们说,佛没有实性,不应该执著在三十二相来认为他就是佛,那我们就会误解了:不应该用三十二相观佛,那佛根本就不需要三十二相,所以,我们发菩提心,不需要有三十二相就可以成佛了。如果你是这样的观念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你这样讲就落入断灭相。
【本节与诸译不同。可否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上面已经论到,似乎毋须再说。特别是:须菩提的答复,上文已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怎么这里反而说可以三十二相见?这是极难理解的!要知道:上次佛约法身而问,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须菩提是知道的。这次佛约化身为问,化身佛一般都以为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须菩提也就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这是错误的,佛陀立刻加以责难: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王不也就是如来吗?须菩提当下就领会道:如我现在理解佛所说的意义,是不应该从三十二相见如来的。这是说: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化身也是不可以三十二相来见的。因为,法身是缘起无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无性缘起的。从法身现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还是缘起无性的。】
须菩提不会这么颠倒吧?上一次已经问过了,他知道,佛说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一次佛又问他,他怎么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跟他本来的观念会相反呢?要知道:上次佛是约法身而问的,须菩提知道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但这次是约化身(示现人间的肉身)来问的,一般都有这样直接的反应,以为法身可以无相,而化身佛有三十二相的,所以须菩提也说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是佛陀立刻加以责难:这是错误的,假使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不也就是如来了吗?须菩提当下就领会,如我现在理解佛说的意义,不应该用三十二相见如来的。
这是说,不但法身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化身也不可以三十二相来见的。因为法身是缘起无自性的,法身所有的相好,也是无性缘起的,从法身现起的化身有三十二相,也还是缘起无性的。这句话很重要!法身都是缘起无自性的,从法身而现起的化身,虽然有三十二相,还是无自性的缘起。
【由通达性空,以大悲愿力示现的身相,如镜中像,如水中月,所以也不可取著为有得的。如取相执实,专在形式上见佛,那与轮王有什么差别?因此,佛又引前为声闻行者说过的偈子,再说给大众听。意思说: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相见我——如来,或从六十美妙梵音中去求我,这是走入邪道,不能正见如来的。
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决不是如来没有圆满的身相;依法身等流所起的化身,虽不可以相取而相好宛然。】
这还是彻底的破相,不管从法身、化身都同样是缘起无自性,所以要注意!今天学这个法,从某个角度上说,空就是毕竟空,不是一边空一边不空,而是彻底的空,一定要明白!因为能展现三十二相的,不仅仅只有如来才有,所以你不能执著在用三十二相来见如来。但是,注意哦!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如来没有三十二相。我们不能执著在佛陀的应化身三十二相上,但是如来所展现的还是三十二相的宛然存在。
【所以,如来紧接着说:假使这样想:如来是不因诸相具足而证得无上遍正觉的,那可错误大了!切不可做如此倒想!修一切善法而得大菩提,而起化身,当然是有殊胜相好的。假使以为离却相好的,那是等于以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说诸法断灭了!断灭,就是破坏世出世间因果。证无上遍正觉是果,发菩提心而广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称的。如成佛而没有功德的庄严身相,那必是发心不正,恶取偏空,破坏世谛因果而落於断灭见了。要知道真正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是决不会破坏因果的,不会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萨因为深见缘起因果,这才发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应该说如来不具足相而成佛。】
破除众生执著三十二相以为是如来,但绝对不因为这样而否定如来具足三十二相,一定要明白!如来还是具备三十二相,是相好宛然的,因果宛然故!既然修一切的善法,就会得一切的果报,那一定是缘起的相好宛然。一直在强调,讲空不是破除一切因果,而是性空才能展现一切的因缘法则,才能宛然呈现因缘果报。佛以无所得为方便,广修大慈悲,度尽一切众生的颠倒,无始以来生生世世的菩萨行,造就了多少的善法功德!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广积智慧福德资粮,哪里会展现这样殊胜的相好化身?如果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需要有这样的因缘果报的,岂不是因缘诸法就断灭了?断灭,就是破坏世出世间的因果,佛会展现出三十二相,那是必然的,是过去无始以来所造无量无边的善业才展现的,如说佛陀没有三十二相就能证入,等于说佛陀过去的因缘不具足而能成佛,这样不是断灭了吗?不明白因缘果报的人,就误会不需要三十二相就能证如来,这就是在说断灭相。
证无上遍正觉是果,发菩提心而广大修行是因,因果是必然相称的。我常说:讲空,不是在破坏一切法,而是成立一切因缘果报,只有空才能成立缘起的万法。而且,因与果之间还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如果因果没有必然性,果不能从因而生的话,我们修行也没有用了。佛陀能成为三十二相的果法,哪里是没有因而有的呢?
如成佛而没有功德的庄严身相,那必是发心不正,恶取偏空,破坏世谛因果而落於断灭见了。所以要知道真正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是决不会破坏因果的,不会偏取空相而不修布施、持戒等善法的。反之,菩萨因为深见缘起因果,这才发大菩提心,修行而求成佛。所以,不应该说如来不具足相而成佛。这个地方太重要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二边,本经的前半段是讲缘起性空,后面是讲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样地来回,才不会偏离(中观)而中道地破四相。如果对这个理念不明白,就会以为前面在说一切无实性,就会否定一切,是在说断灭,什么都没有,这样,后面的因果就不能成立了。
学习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般若经的前半段虽然在破除我们的执著、取相,但是后半段就点明,破除我们对于四相的执着,绝对不是在破坏一切法,反而是在成立一切因果。所以,很多人恶取空,听到一切法都空,以为不用修什么善法了,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样的人根本没有真正懂得中观…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