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空的道理,不了解般若经的空义。真正的大乘菩萨对空义非常了解,才能明白因缘果报的如幻非实,才能真正发菩提心,他知道唯有种因――发菩提心,才能有果――成佛。因果之间一定是有他的必然性的,那是不能否定的,一定要明白!这个很重要!菩萨因为深见缘起因果,这才发大菩提心,也因为深见它的无实性,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这个是相依相缘的。到这里大家就有更深的体会了。
生死的根本--我执 小心佛魔不分
壬 二 校德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用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的功德,与知道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的人相校量。这里“忍”的含义是:“确认、悟入、体会、成就”的意思,不是忍耐。“无生法忍”就是已经肯定、明白、证入了无生法。这个“忍”是确定的意思,和忍耐的忍不一样。即使你用恒河沙等七宝布施的功德,还不如一个能够肯定、确认、证入无我的菩萨。各位就要注意了,这个法是不是要好好体会?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解脱了,这与一般布施的差别就太大了太了,为什么?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发大心的菩萨,以充满恒河沙世界的七宝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极大;但如有另菩萨,能悟知一切法无我性,得无我忍,那所有功德即胜前菩萨的功德。此处以菩萨布施及菩萨智慧相校量,即更胜上文的校德。忍,即智慧的认透确定,即智慧的别名。依经论说:发心信解名信忍;随顺法空性而修行,叫做(柔)顺忍;通达诸法无生灭性,名无生忍。此处没有说明什么忍,依文义看来,似可通於诸忍的。得忍菩萨的所以殊胜,因他於所做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无性的缘起,不会执受――取福德为实的。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无限量。这不是说没有福德,是说不执为实有,不执为己有。福德无性,菩萨无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萨,是深知福德不应贪著的,所以说不受福德。】
前面是布施的福德因缘,后面说菩萨成就的空慧,以六度来讲,就是般若度与前面的五度做校量。忍是智慧的别名。佛陀在这里所说的“得成于忍”是指一切忍:无论是信心的信忍,还是修行的柔顺忍,或者是肯定悟入空性,体会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
真正确认无生法忍的菩萨之所以较前面布施的菩萨殊胜,是因为知道他所做的福德和智慧都是无自性的缘起,就不会执取在这里,不会把福德执取为实有,不受福德,故而福德无限量。也就是说,没有执取福德有真实的实体性,这样的不执取才是无限量的,才叫福德多。其实,这个“多”,不是数量多少的多,而是不可限量的。说没有福德,不是真正的没有福德,是说不执为实有,不执为己有。福德无实性,菩萨无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萨,是深知福德不应该贪著的,所以说不受福德。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体会空性空慧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空慧的体认――忍,就会处处粘著执着,而所作的一切也就是有限的福德了。如果不执取福德有自性,那才是真正的广大。
辛二 威仪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梵语多陀阿伽度,汉译如来,也可译如去。来去是世俗动静云为相,因此,外道等即以如来为流转还灭——来去者;如来现身人间,一样的来去出入,一样的行住坐卧,佛法中也有误会而寻求来去出入的是谁,而以此为人人本来天真佛;有的,要在来去坐卧的四威仪中,去见能来能去能坐卧的如来。如来明见来法众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预记而呵斥说: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如来“即诸法如义”的正觉;来去坐卧都不过性空如幻,哪里有来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来相而来,无去相而去,彻见无我法性――如义,这才名为如来。】
“如来”的翻译即是相依相缘的动静相,因此外道解释的如来,以为有一个东西会流转,又会还灭,这样的一个来来去去的来去者。导师点得很明白,不仅外道以为有一个神我、本来、本体、灵魂、大我、梵我、真我,我们的身体坏了,就回到那个真我去,这个真我是不灭的,来来去去地轮回,外道把这个所谓的真我称为“如来”。现在的佛教界也是一样,从佛经看到佛常来示现人间,有生有灭,就误会为有一个来来去去的,那和外道的观念是一样的。由于这样的误会而寻求来去出入的是谁?里面的哪个我是谁?要找出那个可以来去的、不生不灭的,而且以为人人本来是天真佛,里面有一个佛(如来藏),把那个找出来就行了,所以要在来去坐卧的四威仪中去见能来能去能坐卧的这个如来。佛陀在讲这个经典时,早就知道末法时候,佛法久了,众生就会连佛和魔都分不清楚了――佛魔同化。所以就预记呵斥:有这样的观念的人,根本就是不了解佛法,这样讲的根本就不是佛法。如来者,诸法如义,真正的“如来”是体会到根本没有一个来去者,也就是无我的空义,才叫如来,哪里会落入有一个真实的“我”在那里来来去去、生生灭灭,有一个不灭的呢?这样才能彻见一切法的如义,法法归如如啊,这里很重要!般若经已经讲到这里了,如果不能明白这个观念,还不能切实体会到这个重要性的话,那学来学去还是离不开“佛魔同化”的观念。
谈到这里,我都会很感叹:自从学佛后,出来弘法到今天,每每都在讲这些重点――无自性、空义,佛法不是一直让我们离开我执么!什么是我执?就是自性见啊!我执自性见不破是不能解脱的,会永远的执着贪取,那是最大的生死根本啊!我已经强调好多次了。众生生死轮回不断真正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自性见我执的不能破!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断轮回生死,如何断,到底要断什么?我们生死轮回的真正主因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不明白啊,因此没有办法抓住,每天在那里盲修瞎练、拜、求、盲目做所谓的功德,这哪里能解脱呢?病因没有找到,真正生死的根没有切断,永远在我执上面边搞,搞到什么时候才能解脱?
如果把如来解释为在这里来来去去的,本来是佛的,有这样的一个如来,这样个观念本身就是自性见、我执、我见,就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我们才起颠倒贪染执着,去造业,感得生死轮回不断。当时佛陀的那个时代,所有的外道都是建立在“我”的这个观念上:“我们是从梵天来的,死了回到那里去”。佛陀跟他们修了六年苦行,就是根据这些观念而修的,不能取证,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都不能解脱,原因在哪里?因为这个观念没有断。最后佛陀所悟的,刚好和外道相反――无我啊!悟到原来生死的根本就是这个“我”而已,不管是大我、梵我、清净的我、智慧的我,就是那个灵魂的观念、永生的观念、永恒不变的观念。
佛陀悟道了,悟到什么?悟到所有外道修行不能解脱的最后原因,恰恰就是那个“我”没有断!所有的外道生死不能解脱,在那边受苦无量无边,就是因为有这个“我”而已,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啊!所以,佛陀悟到无常、无我,破除了所有的邪见,才证入了真正的解脱。因此佛陀告诉我们:所有外道执著的观念与真正佛法的观念唯一的不同就在这里――有我与无我。
我常讲,学佛一定要体证到佛法与世不共的地方,要体认佛法的特质。如果把握不住这一点,根本和外道是一样的,又如何叫做佛法?所以,修行为什么那么多人虔诚有余而智慧不足?大家好用功、好虔诚,供养布施都做得来,但是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这个“我”不断,都在执取那个我:我死后到哪里去享福,到那里没有困难,我死后希望怎样,我来生希望怎样……都在那个“我”上做功夫。说实在的:我们就是因为妄执有“我”,这才执著、痛苦、轮回生死的,一定要明白啊!
佛法中哪一个宗派不说要“破我法二执”?所谓我执,就是在我们自身上起了永恒的实在感(我)的执着;法执,就是在一切万法中以为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本体或自性。执着我们身心的叫我执,这个东西不破,不管是内(即我)外(异我),只要还有一点点的存在,你就不可能解脱!说来说去就还是回到这个重点来了,我执不破,就是佛魔都不分了,导师在这里似乎批评很严重,但是告诉各位:这是真的,确实是这样子的!你们可以慢慢去体会,只要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实在感、我执在,看你们怎么解脱!我不会骗你们的,你们可以自证嘛,可以自我勘验,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实在感,你就很恐惧离开这个人间;不得已要离开,也是希望去一个什么比较安乐的地方,那个都是我执的执取啊,对死一定是非常害怕的,恐惧得要命!这怎么能解脱啊?
我们这样在谈,你们听了可以慢慢去体会、观察,是不是这样?我们内在的痛苦烦恼生死不断,是不是跟这个有关?可以去思维、观察、体会。随着你越深的体会,越深的观察,越明白他所言非虚。所以,注意听!谈到如来藏,这是不得以的说法,是方便说:因为众生总是需要有一个我,说无我大家受不了,会恐怖,所以佛法也有方便,但是方便是摄取一些畏无我的众生而方便说;一旦进入法门,就要导入正轨,要让他知道无我的正见,慢慢还是让他解脱的。所以,佛法虽然也有说到我、如来藏、自性,但是些都是方便说,注意,一定要明白啊!今天研究的般若空义是究竟的第一义,不是在方便上,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方便和究竟最后都是要归到解脱的,但是它的差别非常大,这个真的要辩明了解,不然我们很容易迷惑的。
缘起非自性,自性非缘起。
庚三 处大千界 辛一 微尘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