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空的道理,不了解般若經的空義。真正的大乘菩薩對空義非常了解,才能明白因緣果報的如幻非實,才能真正發菩提心,他知道唯有種因――發菩提心,才能有果――成佛。因果之間一定是有他的必然性的,那是不能否定的,一定要明白!這個很重要!菩薩因爲深見緣起因果,這才發大菩提心,也因爲深見它的無實性,才能不畏生死,不住涅槃,這個是相依相緣的。到這裏大家就有更深的體會了。
生死的根本--我執 小心佛魔不分
壬 二 校德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用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功德,與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的人相校量。這裏“忍”的含義是:“確認、悟入、體會、成就”的意思,不是忍耐。“無生法忍”就是已經肯定、明白、證入了無生法。這個“忍”是確定的意思,和忍耐的忍不一樣。即使你用恒河沙等七寶布施的功德,還不如一個能夠肯定、確認、證入無我的菩薩。各位就要注意了,這個法是不是要好好體會?你真正明白了,真正解脫了,這與一般布施的差別就太大了太了,爲什麼?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佛對須菩提說:假使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恒河沙世界的七寶作布施,所得的功德極大;但如有另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性,得無我忍,那所有功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此處以菩薩布施及菩薩智慧相校量,即更勝上文的校德。忍,即智慧的認透確定,即智慧的別名。依經論說:發心信解名信忍;隨順法空性而修行,叫做(柔)順忍;通達諸法無生滅性,名無生忍。此處沒有說明什麼忍,依文義看來,似可通於諸忍的。得忍菩薩的所以殊勝,因他於所做福德及智慧,能知道是無性的緣起,不會執受――取福德爲實的。不受福德,所以福德即無限量。這不是說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爲實有,不執爲己有。福德無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
前面是布施的福德因緣,後面說菩薩成就的空慧,以六度來講,就是般若度與前面的五度做校量。忍是智慧的別名。佛陀在這裏所說的“得成于忍”是指一切忍:無論是信心的信忍,還是修行的柔順忍,或者是肯定悟入空性,體會不生不滅的無生法忍。
真正確認無生法忍的菩薩之所以較前面布施的菩薩殊勝,是因爲知道他所做的福德和智慧都是無自性的緣起,就不會執取在這裏,不會把福德執取爲實有,不受福德,故而福德無限量。也就是說,沒有執取福德有真實的實體性,這樣的不執取才是無限量的,才叫福德多。其實,這個“多”,不是數量多少的多,而是不可限量的。說沒有福德,不是真正的沒有福德,是說不執爲實有,不執爲己有。福德無實性,菩薩無我,能得此法忍的菩薩,是深知福德不應該貪著的,所以說不受福德。從這裏就可以明白體會空性空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空慧的體認――忍,就會處處粘著執著,而所作的一切也就是有限的福德了。如果不執取福德有自性,那才是真正的廣大。
辛二 威儀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梵語多陀阿伽度,漢譯如來,也可譯如去。來去是世俗動靜雲爲相,因此,外道等即以如來爲流轉還滅——來去者;如來現身人間,一樣的來去出入,一樣的行住坐臥,佛法中也有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而以此爲人人本來天真佛;有的,要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如來。如來明見來法衆生的佛魔同化,所以特預記而呵斥說:這些人是不解佛法而非佛法的。如來“即諸法如義”的正覺;來去坐臥都不過性空如幻,哪裏有來者去者可得?法法性空如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不來相而來,無去相而去,徹見無我法性――如義,這才名爲如來。】
“如來”的翻譯即是相依相緣的動靜相,因此外道解釋的如來,以爲有一個東西會流轉,又會還滅,這樣的一個來來去去的來去者。導師點得很明白,不僅外道以爲有一個神我、本來、本體、靈魂、大我、梵我、真我,我們的身體壞了,就回到那個真我去,這個真我是不滅的,來來去去地輪回,外道把這個所謂的真我稱爲“如來”。現在的佛教界也是一樣,從佛經看到佛常來示現人間,有生有滅,就誤會爲有一個來來去去的,那和外道的觀念是一樣的。由于這樣的誤會而尋求來去出入的是誰?裏面的哪個我是誰?要找出那個可以來去的、不生不滅的,而且以爲人人本來是天真佛,裏面有一個佛(如來藏),把那個找出來就行了,所以要在來去坐臥的四威儀中去見能來能去能坐臥的這個如來。佛陀在講這個經典時,早就知道末法時候,佛法久了,衆生就會連佛和魔都分不清楚了――佛魔同化。所以就預記呵斥:有這樣的觀念的人,根本就是不了解佛法,這樣講的根本就不是佛法。如來者,諸法如義,真正的“如來”是體會到根本沒有一個來去者,也就是無我的空義,才叫如來,哪裏會落入有一個真實的“我”在那裏來來去去、生生滅滅,有一個不滅的呢?這樣才能徹見一切法的如義,法法歸如如啊,這裏很重要!般若經已經講到這裏了,如果不能明白這個觀念,還不能切實體會到這個重要性的話,那學來學去還是離不開“佛魔同化”的觀念。
談到這裏,我都會很感歎:自從學佛後,出來弘法到今天,每每都在講這些重點――無自性、空義,佛法不是一直讓我們離開我執麼!什麼是我執?就是自性見啊!我執自性見不破是不能解脫的,會永遠的執著貪取,那是最大的生死根本啊!我已經強調好多次了。衆生生死輪回不斷真正最大的原因是什麼?就是自性見我執的不能破!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斷輪回生死,如何斷,到底要斷什麼?我們生死輪回的真正主因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不明白啊,因此沒有辦法抓住,每天在那裏盲修瞎練、拜、求、盲目做所謂的功德,這哪裏能解脫呢?病因沒有找到,真正生死的根沒有切斷,永遠在我執上面邊搞,搞到什麼時候才能解脫?
如果把如來解釋爲在這裏來來去去的,本來是佛的,有這樣的一個如來,這樣個觀念本身就是自性見、我執、我見,就是因爲這樣的觀念,我們才起顛倒貪染執著,去造業,感得生死輪回不斷。當時佛陀的那個時代,所有的外道都是建立在“我”的這個觀念上:“我們是從梵天來的,死了回到那裏去”。佛陀跟他們修了六年苦行,就是根據這些觀念而修的,不能取證,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都不能解脫,原因在哪裏?因爲這個觀念沒有斷。最後佛陀所悟的,剛好和外道相反――無我啊!悟到原來生死的根本就是這個“我”而已,不管是大我、梵我、清淨的我、智慧的我,就是那個靈魂的觀念、永生的觀念、永恒不變的觀念。
佛陀悟道了,悟到什麼?悟到所有外道修行不能解脫的最後原因,恰恰就是那個“我”沒有斷!所有的外道生死不能解脫,在那邊受苦無量無邊,就是因爲有這個“我”而已,這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啊!所以,佛陀悟到無常、無我,破除了所有的邪見,才證入了真正的解脫。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所有外道執著的觀念與真正佛法的觀念唯一的不同就在這裏――有我與無我。
我常講,學佛一定要體證到佛法與世不共的地方,要體認佛法的特質。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根本和外道是一樣的,又如何叫做佛法?所以,修行爲什麼那麼多人虔誠有余而智慧不足?大家好用功、好虔誠,供養布施都做得來,但是爲什麼不能解脫?因爲這個“我”不斷,都在執取那個我:我死後到哪裏去享福,到那裏沒有困難,我死後希望怎樣,我來生希望怎樣……都在那個“我”上做功夫。說實在的:我們就是因爲妄執有“我”,這才執著、痛苦、輪回生死的,一定要明白啊!
佛法中哪一個宗派不說要“破我法二執”?所謂我執,就是在我們自身上起了永恒的實在感(我)的執著;法執,就是在一切萬法中以爲背後有一個真實的本體或自性。執著我們身心的叫我執,這個東西不破,不管是內(即我)外(異我),只要還有一點點的存在,你就不可能解脫!說來說去就還是回到這個重點來了,我執不破,就是佛魔都不分了,導師在這裏似乎批評很嚴重,但是告訴各位:這是真的,確實是這樣子的!你們可以慢慢去體會,只要還有那麼一點點的實在感、我執在,看你們怎麼解脫!我不會騙你們的,你們可以自證嘛,可以自我勘驗,只要有那麼一點點實在感,你就很恐懼離開這個人間;不得已要離開,也是希望去一個什麼比較安樂的地方,那個都是我執的執取啊,對死一定是非常害怕的,恐懼得要命!這怎麼能解脫啊?
我們這樣在談,你們聽了可以慢慢去體會、觀察,是不是這樣?我們內在的痛苦煩惱生死不斷,是不是跟這個有關?可以去思維、觀察、體會。隨著你越深的體會,越深的觀察,越明白他所言非虛。所以,注意聽!談到如來藏,這是不得以的說法,是方便說:因爲衆生總是需要有一個我,說無我大家受不了,會恐怖,所以佛法也有方便,但是方便是攝取一些畏無我的衆生而方便說;一旦進入法門,就要導入正軌,要讓他知道無我的正見,慢慢還是讓他解脫的。所以,佛法雖然也有說到我、如來藏、自性,但是些都是方便說,注意,一定要明白啊!今天研究的般若空義是究竟的第一義,不是在方便上,一定要明白!這一點很重要!雖然,方便和究竟最後都是要歸到解脫的,但是它的差別非常大,這個真的要辯明了解,不然我們很容易迷惑的。
緣起非自性,自性非緣起。
庚叁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於意…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