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論化處,也分爲微塵與世界,先說微塵:佛告須菩提說: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說的“散空”,觀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爲微塵,這微塵衆——衆即聚——多不多?阿含經中,佛曾以散空法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實有自性的極微。】
化處,就是佛化導的地方。世界是一個整體性,微塵就是把世界分析到最小的分子,佛陀在這裏先談微塵的部分。大般若經裏講到十八空,其中一個叫“散空”,也是一般所說的析空,就是把一個東西一直分析到最微細,比如說,一除以二,再除以二,一直這樣除下去,最後不能再除的那個就叫微塵,這叫析空法,也就是散空的意思。佛陀問須菩提:如果把大千世界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變成微塵時,這樣的微塵多不多?
佛陀的時代,在《阿含經》中曾經用散空(析空)的方法來指導他的弟子,就是把一個東西一直分析到最後最微細的這個,總有一個分析不完的。現代的數學理論用一除以二是除不盡的,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如果除盡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爲什麼還要微塵?就是除不盡的那個,微塵可算是大的。用析空法分析到最後就叫“鄰虛”,虛,就是沒有了;鄰虛,就是虛的隔壁。虛就是什麼都沒有了,在什麼都沒有的隔壁,那就是很微細很微細的意思了。但這樣還是有,比如,只要認爲一個實在的東西,你把它除以二,一直除到最後還是有,這個最微細的東西你還是認爲它是實在的。佛陀曾在阿含經中談到析空觀的問題,當時的聲聞學者就是因爲這個析空法而起了錯誤的見解,以爲佛陀說最後總有一個鄰虛或是微塵,所以,一切有部就是依據這個來建立他們自性的理論,這個觀點還是在“有”裏面。世界是由于這樣的微塵而聚合,那這個微塵就是最根本的一個元素了,其實這就是第一因的自性見。佛曾以散空法門教弟子,後代的聲聞學者如佛陀滅後分爲二十個部派的一切有部,就是依這個極微來建立所謂的自性的。
【須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塵衆的確多極了;然而他不會象取相聲聞學者的執爲實有。他說:這許多微塵衆如果是實有的,如來即不會說它是微塵了。要知道:色法――物質界是緣起的,是相依相緣的存在,而現有似一似異相的。在緣起色中,有幻現似異的差別相,分離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門而分分的分析他。科學者的物理分析,所以也有可能,然如以爲分析色法到究竟,即爲不可再分析的實體,那即成爲其小無內的自性,即爲純粹妄想的産物,成爲非緣起的邪見。】
這個地方蠻重要的,我們談空義最難突破的一般都是會執著在這個地方。比如現在的太空物理學,已經知道世界形成的原因,剛開始時以爲是電子,然後到到質子,再到中子,就以爲是最小的了,肉眼也早就看不到了。但是現在又發現還有誇克,目前以物理學能研究最細膩的東西就是誇克了。但科學家還不敢定論誇克就是最微小的實有的物質,不敢說一切萬法由誇克起源。就象幾十年前電子、質子、中子逐漸發現一樣,現在的物理學家還不能證明誇克是最微細的一個元素,還不能下定論。
佛法幾千年前就談到一切法的自性空,只要是物質界的色法,就是緣起的相依相緣的存在,就會現有似一似異的相,有幻現的似異的差別相和分離相。但是我們會把這種幻現的相似認爲實有,所以,在這樣幻現的似一似異的現相中,不妨用散空的法門去分析它,這並不是說散空就是佛法唯一分析空的辦法,佛陀在十八空中曾經講散空(析空)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是最粗的分析空的一個方法,一個觀照法。所以散空是不適合分析到真正的畢竟空的,是很粗糙的方法,不能用的。
科學的物理分析也有這樣的可能,如果分析到最小的地方似乎再分不下去了(究竟),以爲這個就是一切法的實體,那就純粹是妄想的産物了。以爲是其小無內的實體(微塵),世界就是由這樣小的實體凝聚起來的,把這個微塵當爲實有,這個觀念就錯了,注意聽!這個是從散空的分析法,是從物理學的分析。數學上的“一”如果是實在的,除以二,怎麼個除,在小數點的最後還有數目字――五,那是除不盡的。所以,散空的分析法是不能達到畢竟的,只是對于似有現象的一種暫時分析而已,不是究竟的分析法,一定要明白!從這種分析去看,一除以二的結果是除不盡的,除到最後的那個數目就變成了實體,也就是所謂第一因,或者是根本元素,是不變的、永存的,這樣的觀念就完了,就無法體會到緣起是在講什麼。如果把色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究竟,以爲就是實體的話,那就成爲其小無內的自性,那分析到再小的時候,它已經沒有內裏面,它已經最小了,不可能在裏面還有什麼,所以這個叫其小無內的自性,自性就是永恒不變的、單獨存在的,那是純粹妄想的産物,這句話很重要!緣起就是非自性的,自性非緣起,所謂“自性”就是:“本來這樣的、單獨存在的、永恒不變的”,那還需要緣起嗎?自性就非緣起了,這樣就變成非緣起的邪見。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說萬法緣起,而不是非緣起的自性邪見,這一點很重要!
【這種實有性的微塵,佛法中多有破斥。但或者,以爲有微塵即應該自相有的;觀察到自相有的微塵不成立,即以爲沒有微塵,以爲物質世界僅是自心的産物,這與佛陀的緣起觀,還隔著一節呢!佛說微塵,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緣起如幻,相依相緣的極微衆,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說的。】
微塵非微塵,世界亦複非世界。
注意聽!只要把一切法(微塵也是)當爲實有自性的觀念,都是佛法所要破斥的對象,這是一種執著--一切法實有自性;另一種執著是以爲微塵應該有自相的,但是觀察到這個自相實有的微塵不能成立,于是連緣起微塵的存在也否定了,認爲微塵是自心意識的産物,這還是不懂緣起觀,注意聽!這裏就是在批評唯識的觀念。前面的自性有就是唯心的觀念。這裏批評的是唯識的觀念:唯識先講叁自性,講一切法(微塵也是)有自相;觀察自相有不能成立,就講叁無性,知道一切法自相不能成立,又把一切法的自相有破了,微塵亦複如是,唯識家認爲一切萬法的實有只是心靈幻現的産物。
導師分析說:這樣的觀念,不但破了自性,連緣起的微塵也破了,這樣就破過頭了,也是不懂佛陀的緣起觀,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與真正體會佛陀所說的緣起觀還隔著一層呢!佛說微塵,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的自性,微塵雖然非實有,但是緣起如幻,相依相緣的極微衆,在世俗谛中是有的。也就是說,這個微塵還是相依相緣的緣起,不是實有自性的,即使分析到最極微最極微的那個微塵,也還是緣起的,注意聽哦!佛法的緣起觀就是這樣。不要把那個不能再分的認爲就是實有的自性。在佛法來說,還是相依相緣的緣起,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
但是當我們破除自性見時,相依相緣的緣起如幻的微塵是無法破除的,這個相依相緣的極微衆,在世俗谛中是有的,世俗谛就是緣起的現象,允許它存在的,注意聽!我們在講空時,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不是說什麼都沒有,而是在說一切法只是緣起,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而已,雖然沒有自性,但是緣起的法是可以存在的,我們只是在破對實有自性的執著,而不是在破除一切萬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說,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這樣說的。
須菩提回答佛陀:微塵衆很多,但我所知佛陀所講的微塵衆,不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的,佛陀就不會講它是微塵衆了。因爲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看,又套上這個公式就不會錯了。微塵是一切法的假名,沒有實性,故爲“非微塵”;只是假名施設,故而“是名”。所以,佛陀在說微塵時還是假名施設,並不是實有微塵的實體。微塵是從小的地方來看的,一般人都認爲世界是微塵所聚合而成的,現在把它分析到極微處(微塵)知道是無實性的,那麼,由這樣無實性的微塵而組合成的世界難道是有實性的嗎?下面就從大的世界來看了。
辛二 世界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一佛所化的區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與微塵,是不一不異的。緣起爲一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爲微塵;而緣起別異的微塵,能相互和集爲一世界。能成的極微――分,是無性緣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無自性的。所以須菩提接著說: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沒有自性的,僅是假名的世界。】
其實,只要了解微塵的無自性,也就比較容易了解世界了。世界是微塵所聚合的,成爲組合的這個條件本身是無自性的,組合出來的東西難道會有自性嗎?當然就更明白了而不可能顛倒了,所以知道了微塵非微塵,就知道如來所說的大千世界,也“非世界”,只“是(假)名世界”。
【因爲,如世界是實有自性的,那就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析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說:凡是依他而有,因緣合散的,即不是實有,是假有的,是無常、無我、性空與非有的。如來雖也說世界的一合相――全體,那只是約緣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稱爲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實體——離部分或先於部分的全體可得。如來聽了,同意須菩提的解說,所以說:一合相,本是緣起空,不可說有自性的。但凡夫爲自性的妄見所蔽,妄生貪著,以爲有和合相的實體!】
如果世界是實有(單一獨存,永恒不變)的,就叫一合相,一合相是不能分析的,所謂一合相就是說:它本身是單一的,不要依靠外緣的,是永恒獨存…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