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论化处,也分为微尘与世界,先说微尘:佛告须菩提说:如有善男子善女人,依佛所说的“散空”,观大千世界而分分的分析,散为微尘,这微尘众——众即聚——多不多?阿含经中,佛曾以散空法门教弟子,后代的声闻学者,如一切有部等,即依此建立实有自性的极微。】
化处,就是佛化导的地方。世界是一个整体性,微尘就是把世界分析到最小的分子,佛陀在这里先谈微尘的部分。大般若经里讲到十八空,其中一个叫“散空”,也是一般所说的析空,就是把一个东西一直分析到最微细,比如说,一除以二,再除以二,一直这样除下去,最后不能再除的那个就叫微尘,这叫析空法,也就是散空的意思。佛陀问须菩提:如果把大千世界一直分析下去,分析到变成微尘时,这样的微尘多不多?
佛陀的时代,在《阿含经》中曾经用散空(析空)的方法来指导他的弟子,就是把一个东西一直分析到最后最微细的这个,总有一个分析不完的。现代的数学理论用一除以二是除不尽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如果除尽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微尘?就是除不尽的那个,微尘可算是大的。用析空法分析到最后就叫“邻虚”,虚,就是没有了;邻虚,就是虚的隔壁。虚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在什么都没有的隔壁,那就是很微细很微细的意思了。但这样还是有,比如,只要认为一个实在的东西,你把它除以二,一直除到最后还是有,这个最微细的东西你还是认为它是实在的。佛陀曾在阿含经中谈到析空观的问题,当时的声闻学者就是因为这个析空法而起了错误的见解,以为佛陀说最后总有一个邻虚或是微尘,所以,一切有部就是依据这个来建立他们自性的理论,这个观点还是在“有”里面。世界是由于这样的微尘而聚合,那这个微尘就是最根本的一个元素了,其实这就是第一因的自性见。佛曾以散空法门教弟子,后代的声闻学者如佛陀灭后分为二十个部派的一切有部,就是依这个极微来建立所谓的自性的。
【须菩提依佛所教而修行,知道微尘众的确多极了;然而他不会象取相声闻学者的执为实有。他说:这许多微尘众如果是实有的,如来即不会说它是微尘了。要知道:色法――物质界是缘起的,是相依相缘的存在,而现有似一似异相的。在缘起色中,有幻现似异的差别相,分离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门而分分的分析他。科学者的物理分析,所以也有可能,然如以为分析色法到究竟,即为不可再分析的实体,那即成为其小无内的自性,即为纯粹妄想的产物,成为非缘起的邪见。】
这个地方蛮重要的,我们谈空义最难突破的一般都是会执著在这个地方。比如现在的太空物理学,已经知道世界形成的原因,刚开始时以为是电子,然后到到质子,再到中子,就以为是最小的了,肉眼也早就看不到了。但是现在又发现还有夸克,目前以物理学能研究最细腻的东西就是夸克了。但科学家还不敢定论夸克就是最微小的实有的物质,不敢说一切万法由夸克起源。就象几十年前电子、质子、中子逐渐发现一样,现在的物理学家还不能证明夸克是最微细的一个元素,还不能下定论。
佛法几千年前就谈到一切法的自性空,只要是物质界的色法,就是缘起的相依相缘的存在,就会现有似一似异的相,有幻现的似异的差别相和分离相。但是我们会把这种幻现的相似认为实有,所以,在这样幻现的似一似异的现相中,不妨用散空的法门去分析它,这并不是说散空就是佛法唯一分析空的办法,佛陀在十八空中曾经讲散空(析空)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是最粗的分析空的一个方法,一个观照法。所以散空是不适合分析到真正的毕竟空的,是很粗糙的方法,不能用的。
科学的物理分析也有这样的可能,如果分析到最小的地方似乎再分不下去了(究竟),以为这个就是一切法的实体,那就纯粹是妄想的产物了。以为是其小无内的实体(微尘),世界就是由这样小的实体凝聚起来的,把这个微尘当为实有,这个观念就错了,注意听!这个是从散空的分析法,是从物理学的分析。数学上的“一”如果是实在的,除以二,怎么个除,在小数点的最后还有数目字――五,那是除不尽的。所以,散空的分析法是不能达到毕竟的,只是对于似有现象的一种暂时分析而已,不是究竟的分析法,一定要明白!从这种分析去看,一除以二的结果是除不尽的,除到最后的那个数目就变成了实体,也就是所谓第一因,或者是根本元素,是不变的、永存的,这样的观念就完了,就无法体会到缘起是在讲什么。如果把色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究竟,以为就是实体的话,那就成为其小无内的自性,那分析到再小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内里面,它已经最小了,不可能在里面还有什么,所以这个叫其小无内的自性,自性就是永恒不变的、单独存在的,那是纯粹妄想的产物,这句话很重要!缘起就是非自性的,自性非缘起,所谓“自性”就是:“本来这样的、单独存在的、永恒不变的”,那还需要缘起吗?自性就非缘起了,这样就变成非缘起的邪见。真正的佛法一定是说万法缘起,而不是非缘起的自性邪见,这一点很重要!
【这种实有性的微尘,佛法中多有破斥。但或者,以为有微尘即应该自相有的;观察到自相有的微尘不成立,即以为没有微尘,以为物质世界仅是自心的产物,这与佛陀的缘起观,还隔着一节呢!佛说微尘,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自性。但缘起如幻,相依相缘的极微众,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说的。】
微尘非微尘,世界亦复非世界。
注意听!只要把一切法(微尘也是)当为实有自性的观念,都是佛法所要破斥的对象,这是一种执著--一切法实有自性;另一种执著是以为微尘应该有自相的,但是观察到这个自相实有的微尘不能成立,于是连缘起微尘的存在也否定了,认为微尘是自心意识的产物,这还是不懂缘起观,注意听!这里就是在批评唯识的观念。前面的自性有就是唯心的观念。这里批评的是唯识的观念:唯识先讲三自性,讲一切法(微尘也是)有自相;观察自相有不能成立,就讲三无性,知道一切法自相不能成立,又把一切法的自相有破了,微尘亦复如是,唯识家认为一切万法的实有只是心灵幻现的产物。
导师分析说:这样的观念,不但破了自性,连缘起的微尘也破了,这样就破过头了,也是不懂佛陀的缘起观,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与真正体会佛陀所说的缘起观还隔着一层呢!佛说微尘,不如凡夫所想象的不可分割的色的自性,微尘虽然非实有,但是缘起如幻,相依相缘的极微众,在世俗谛中是有的。也就是说,这个微尘还是相依相缘的缘起,不是实有自性的,即使分析到最极微最极微的那个微尘,也还是缘起的,注意听哦!佛法的缘起观就是这样。不要把那个不能再分的认为就是实有的自性。在佛法来说,还是相依相缘的缘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
但是当我们破除自性见时,相依相缘的缘起如幻的微尘是无法破除的,这个相依相缘的极微众,在世俗谛中是有的,世俗谛就是缘起的现象,允许它存在的,注意听!我们在讲空时,不是在否定一切法,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在说一切法只是缘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而已,虽然没有自性,但是缘起的法是可以存在的,我们只是在破对实有自性的执著,而不是在破除一切万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所以说,世俗谛中是有的,是可以这样说的。
须菩提回答佛陀:微尘众很多,但我所知佛陀所讲的微尘众,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佛陀就不会讲它是微尘众了。因为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看,又套上这个公式就不会错了。微尘是一切法的假名,没有实性,故为“非微尘”;只是假名施设,故而“是名”。所以,佛陀在说微尘时还是假名施设,并不是实有微尘的实体。微尘是从小的地方来看的,一般人都认为世界是微尘所聚合而成的,现在把它分析到极微处(微尘)知道是无实性的,那么,由这样无实性的微尘而组合成的世界难道是有实性的吗?下面就从大的世界来看了。
辛二 世界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佛所化的区域,是一大千世界。世界与微尘,是不一不异的。缘起为一的世界,能分分的分析为微尘;而缘起别异的微尘,能相互和集为一世界。能成的极微――分,是无性缘起的;所成的世界——有分,即全部,也是无自性的。所以须菩提接着说: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依我的悟解,也是没有自性的,仅是假名的世界。】
其实,只要了解微尘的无自性,也就比较容易了解世界了。世界是微尘所聚合的,成为组合的这个条件本身是无自性的,组合出来的东西难道会有自性吗?当然就更明白了而不可能颠倒了,所以知道了微尘非微尘,就知道如来所说的大千世界,也“非世界”,只“是(假)名世界”。
【因为,如世界是实有自性的,那就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析的一合相了!依佛法说:凡是依他而有,因缘合散的,即不是实有,是假有的,是无常、无我、性空与非有的。如来虽也说世界的一合相――全体,那只是约缘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称为一合相,而不是有一合相的实体——离部分或先於部分的全体可得。如来听了,同意须菩提的解说,所以说:一合相,本是缘起空,不可说有自性的。但凡夫为自性的妄见所蔽,妄生贪著,以为有和合相的实体!】
如果世界是实有(单一独存,永恒不变)的,就叫一合相,一合相是不能分析的,所谓一合相就是说:它本身是单一的,不要依靠外缘的,是永恒独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