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39

  ..续本文上一页,它是随缘在造作的,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缘起而无实性,就是在这里,如果它有实性,它就不会变化了。

  【假使,秽恶世界是实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涂抹一些清净的上去,也不会清净,反而更丑恶了!所以,世界无定,秽恶与清净,全依众生知见行为的邪正善恶而转。必须知道如此,才会发心转秽恶的国土为清净。必须善悟国土庄严的非庄严,才能随行愿而集成国土的庄严。】

  缘起无自性、无定性的这个道理,你越体会就越明白,这样才能缘起万法,随着因缘条件的不同,世界展现秽恶或者清净的。它不是本来就是清净或本来是秽恶的,它是随缘而转,随缘而起的,表示一切就是无自性、无定性,也因为无定性才能产生一切法,这个道理就会越体会越深。

  【众生的三毒熏心,迷执此秽恶苦迫的世间,以为是安乐、清净。佛以呵责的法门,说国土无常、苦迫、不净。佛又以诱导的法门,令众生不以此现实的世间为乐净,而从无我大悲的利他行愿中,创建严净的世间。但众生的迷执,是深固的。听说庄严净土,又在取著庄严,为尊贵的七宝,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花音乐,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

  要注意哦,这里的讲法很重要!因为我们平常就在贪嗔痴的习性之中,总是把这个世间当作是安乐的,是清净的,都在那边执取,所以佛陀才会呵责我们,他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的国土是无常,人间是苦迫的,是不净的,就是要我们发觉这个事实;佛陀又要引导、诱导我们向上能解脱,所以又告诉我们,必须体会无我而显现真正的大悲去利他,在利益一切众生的这个行愿中,才能够好好地去严净所谓的世间和国土,所以就会说到庄严的净土上面去。问题是讲到“庄严净土”时,众生又会取著在庄严净土上。佛陀诱导我们,但是我们又会执著在他诱导的语言跟法义上。所以讲到庄严净土,我们又取著在“庄严”这二个字上。取著尊贵的七宝,如意饮食,美妙的香华音乐,没有寿命极限的不老不死的永生……我们都会执著在这里。佛陀用方便善巧来提升我们,我们反而执着在那个善巧方便上,以为真的有一个庄严国土,是七宝所成的,里面的饮食你想就有了,衣服想要什么,它就来加身,都是很美的音乐,时间还是无限的,到你成熟为止都没有生命的这个问题。注意,这个在讲什么?大家心里明白。佛陀他用善巧来引导我们去庄严佛土,然而我们就执著在那个庄严上了,以为是真的,所谓的庄严是在讲七宝、美妙的饮食、香华音乐,还有能够永远不生不灭,我们又被这些语言、法义、诱导的方法而迷惑了。

  【所以,佛告须菩提:如上所说的庄严,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萨,都应生清净心,离去取相贪着秽恶根源,不要为净土的庄严相――美丽的色相,宛转的音声,芬馥的香气,可口的滋味,适意的乐触,满意的想象等而迷惑!】

  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知道一切法缘起无自性,证了四果的这些圣者们,从初果开始就是入流,入流就是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怎么还会迷惑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呢?了解缘起无自性,会不会去执著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种种现象之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说方便时,要知道那是方便,是要引导我们而已。千万不要因为佛这样说,大家就取著在那个名相上,就以为真的是这样子。

  【要知色、声、香、味、触、法,都如幻如化,没有真实的自性可得。如取执色等有相可得,这即是三毒(贪嗔痴)的根源,从此起贪、起嗔、起痴,即会幻起种种的苦痛和罪恶。】

  如果了解这个法义的话,就知道,由于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实有感、实在感,才会起贪嗔痴的执著,也就是因为这样,才有痛苦烦恼。我们如果要灭痛苦烦恼,要从哪里灭?很简单地就看出来了:过去自性的实有感,我们的那个自性见就是导致痛苦烦恼三毒的根源;如果明白了万法的无自性,就不会起贪嗔痴,就不会起染著。所以这里就讲很清楚:如果执取在色等有相可得,就是三毒的根源!今天讲要修行,要解脱,要了生死,那么根源是什么?如果连这个根据都不知道,那我们怎么修行?

  【所以,应不住(着相)一切法,不住而往的住于空性,于无可住的法性而生净心。前说,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能生一念清净信心,即是这里的生清净心,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才是真正的清净心,既然不着一切法,那么就知道,我们应该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法的空性上,一切法的无自性上。要明白,在这个无可住的法性、空寂性,在这个地方,才能够产生真正的清净心――无住就是清净。因为无住,所以这个地方叫做空性;因为无住,这个就是清净。如果明白这个的话,那我们再讨论一个重要问题:人类因为贪嗔痴,所以我们说他是妄心;又说我们有一个清净心,那是不是真的另外有一个清净心?那还是住!注意听!什么才叫真正的清净心?只是不执著、不执取,一点都不去贪染,一点不起贪嗔痴,这样不执不著的这个心,就名为清净心,不是别外有一个真实的清净心,一定要明白!所以我们讲到空性,什么是空性?不执著,知道它非实,无实性,了解一切法的本来就是空寂,这个名为“空性”。有的又误会了,又执著在一个实有的空性上,好象这个空性能生万法一样,这个空性就变成实有的空性了,这个也是“住”,也是染著,所以空性、寂灭性、清净心,都是不, 执著的那个心而已,不是有一个实有的什么实性的那个心或者性,这一点要明白!

  【如此的离相而得净心,才能做“心净则国土净”。如取著净土而不能净心,即纵然进入庄严的净土,那也还是苦痛的,还是秽恶的。如上海,在物质方面,比较优美的多。但它并不配称为清净,反而被人咒沮为罪恶的渊薮。这可见庄严国土,要从清净心中去开拓出来!】

  所以,今天要修净土,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染著的心是怎么起的,是执著在实有上而颠倒起的,这个生死的根源你不知道,没有办法,从这里挣脱出来,你说你能到哪里净土?你要从什么现象中去求一个净土可得?我们不知道心染著,而以为外面有一个净土可得,这样子不可能真正清净,只有真正的不染著的心,才叫真正的清净心,那个清净心,一旦明白,也就是真正的所谓“国土净”,是在这里谈国土净,而不是有一个真正的清净的国土。

  从这里就要明白了,要得净土,先净其心,就是在讲这个。如何净其心?一切法不染、不著,又如何一切法不染不著?知道一切法缘起无实性,就知道它非实,因为知道它非实,才能不染不著,这个都是相关联的次第,一定要明白!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象这一类型的三句论法,本经是顶多的。或作三谛说;或约三性释;或约大乘拣别小乘说。今依中观者说:如庄严佛土,是讨论观察的对象。这是缘起的,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即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空,并不破坏缘起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随俗说是名庄严。缘起,所以无性,无性所以待缘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无碍的中道。所以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今天是依中观者来说,如庄严佛士是讨论观察的对象。说庄严佛士,其实是讨论我们观察的对象,这个对象,佛陀说是它缘起的,是空无自性的,所以即非庄严。然而无自性空,并不破坏缘起的施设,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随顺世俗而说是名庄严。这个三句论法,一开始在讲本经时就已经谈了,金刚经就有这样一个三句论法。这一个模式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什么,非什么什么,是名什么什么。这个“什么什么”,就是一般我们称呼的;“非什么”,就是它无实性、非实;“是名”,就是假名施设是什么什么。

  这样一个观念下来我们就知道了:虽然知道它无实性,但是注意哦,我们讲的无实性不是在破坏一切缘起法,是说它无实性而已,但是缘起的假施设是并不能把它破坏的。所以说,世俗世界一切的万法还是宛然有的,也就是如幻的有,你不能破坏它。因为一切法无自性、空、缘起,所以才能宛然地产生一切法的幻有,不能破坏这个幻有,不能破坏这个假有。如果明白这个,就知道:空,不是在破坏一切万法,而是在成立一切万法的如幻缘起有,只是因为破除它的自性见,破除它的实有见,才能产生如幻缘起的有,所以,注意哦,讲空就不是破坏一切,不是哦,是在成立一切的如幻的缘起有,这样知道吗?这个不知道的话,就会以为空就是在破除一切法。如何破除一切法?破除一切法的自性见、实有感,反而才能成立它的如幻缘起有啊!所以, “空”,不是在坏一切法,而在成立一切如幻缘起有的法,这样就应该要明白了。

  缘起的,所以无性,无性所以待缘起,只要是缘起的,你就知道,它是无性,没有自性的。所以,一切法待缘而起,待缘而有,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只要是即非的,一定是名,一定是假名施设,所以,我们说“什么什么”,“非”什么什么,只要是“非”字的就一定是假名了,这个变成一个“公式”――“即非”的必然是假名,“是名”的必然是“即非”,就这么简单,这个就叫二谛无碍的中道。是名所以即非,即非所以是名,有没有实性?没有。有没有二边可得?没有。只是相依相缘的存在,这个是中道哦,注意听!所以,“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以讲世俗谛,第一义谛,用这二谛来说法,这个就是中道,从世俗的而显出第一义谛,因为第一谛才能显出世俗是相依相缘,所以不是一边,一定要相依相缘才成立的,所以即非的就是缘起,缘起的即是假名,这就是佛陀依二谛说法的内容,其重要就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今天要体悟第一义谛,体悟涅槃,你要到哪里去体悟?从世俗谛。离开世俗谛就没有第…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