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义谛。我们今天要解脱,要从哪里解脱?从烦恼。没有烦恼,什么叫解脱?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在讲这个!
这一段,是从现象上,就是我们所观的对象上――佛的国土上,也知道它的非实无自性!最开始,从佛、菩萨、阿罗汉,然后再来是国土、法,一切都在让你们明白同样的是缘起无自性,同样的都无实性哦!所以这个就是在破相显性。从佛陀的相,到菩萨,到阿罗汉,到佛土,一一地都让我们明白,没有一法不从缘起,没有一法有实性,一一法都在展现它的内涵、实性、空相,就是讲这个。
壬三 成法性身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一问题,在说明菩萨的法性身。未证诸法如实相的菩萨,他的身体,不过较我们强健、庄严,还是同样的肉身。体悟空相的菩萨身,从证得法性所引生,从大悲愿力与功德善业所集成,名为法性身生,非常地殊胜庄严。这不是凡夫能见的,凡夫所见的,是大菩萨的化身。佛问:如菩萨的法性身生,如须弥山王――即妙高山,在小世界的中央,出海四万二千由旬,七宝所成,那样的高大又庄严,你以为大不大呢?须菩提说:这当然大得很!身,梵语伽耶,即和合积聚的意思。和合积聚,即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名为大身。众生取相执著,不达法性空,如弃大海而偏执一沤,拘碍局限而不能广大。菩萨以清净因缘,达诸法无性而依缘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净的大身。
上面的得无生忍,庄严佛土,成法性身,都以明心菩提的通达诸相非相为本,所以引此以证明心菩提的离相圣境。】
和合积聚就是缘起之意,众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个就是缘起,只要是缘起的,必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就非实有生,非生所以才名叫大身。如果是真正的肉身,就不大了,懂吗?如果真正是我们的肉身,那就不大了,因为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叫非身,只要是非身才叫大啊,这个叫实性,实性才叫大,而不是真正肉体。众生取相执著,不达法性空,如弃大海而偏执一沤,拘碍局限而不能广大。我们总是执取这个相,我们没有体会到所谓的法性、空性。就好象我们舍弃大海,去执著在一个小泡沫、小水珠一样的,我们只执著在那个小小的水泡上,拘住在这个小地方,所以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广大。
菩萨以清净因缘,达诸法无性而依缘相成,所以能得此清净的大身。这里,要我们明白:这个法性身你也不要执著,不要执着有一个实有的法性身。其实法性身就是讲对一切法的不执著、不取相,心如虚空广大。这里的所谓虚空广大,不是讲它的无边那么大,它的那个“大”是表示没有拘碍 、没有数量可以局限的,这个名为大――不取不著的意思。千万不要用数量大小的那个“大”,那个数量大小的“大”还是不够大的。这里讲的广大,不是讲它非常大非常大,它能含容什么,而是说它的无住,它的不执取,没有用数量来此喻的。所以只要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非生,非生才叫大,非身表示法性身嘛!法性身是不可限量的,是不可用数量去比喻的,不能用真正的所谓大小去比喻的,这样才名为大身。那么,我们如果世俗执取、著相,不知道什么叫法性空的话,那就不知道这个大身了,所以真正的所谓菩萨法性身,就是悟达了缘起的空性才明白、体会的,才能体证的,这个不是世俗凡夫能明白的,世俗凡夫都执著取相,他看到了一切相都是有为的,菩萨再好的化身,他还是跟人一样是肉身,你才看得到啊,真正无边无际的所谓非常广大的这个法性身你就看不到了。
前面破相,这里显性,不执著于所谓佛陀的三十二相,不取著于菩萨的身相,不取著四果罗汉的身相,也不取着于所谓庄严佛土的这个国土,这样处处能够体会它的空性,不执著在一切的法性上、法相上,才能证得法性身那!什么叫法性?一定要了解一切法的缘起无自性的空性,才能知道什么叫一切法的法性,这样大家就明白了。体会这些,破了相,证到法性,有怎么样的功德呢?这里就要再一次的要校量功德了。体证到这个法性空寂的无边广大法身有什么意义?
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三宝,佛法住世。
辛二 校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子,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甚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等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上一次的校量功德是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比,这一次的比喻就更大了,一条恒河的沙就很多了,他说,象恒河的沙那么多的恒河,那等于就是不知多少倍啊,恒河的沙已经那么多了,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里面的沙,他们的形容非常厉害,这个要是用我们数字来写,大概写不出来了。总之,就表示很多很多很多啊!数量非常的多,那么多的七宝,满恒河沙的七宝,那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用来布施,当然是多了。但是佛陀告诉他,虽然这样多,但是,如果在我们现在谈的这个般若经,如果能了解,甚至这个经中,只有受持那么四句偈,表示很少部分只要他体会来为他人说,这样的福德就此前面的功德更大,比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功能还要大,表示这个得法性身有多重要啦!那么,如果说这个经,或者是四句偈等,只要是这个经存在的地方,那么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就应该去供养,好象供养佛的塔庙一样的,所以只要有人能够了解,还要受持、读诵,“受”是接受,明白;“持”是行持,用这样子去行持,去修行,去体证,甚至于读诵,那么就知道这个人是能够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可见对这个法有多重要!其实这个校量功德只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般若的重要!我们好好地体证这个般若的真正妙意,我们就能成就第一希有之法。那么这个般若有多重要哦!多重要你们就明白了,若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那么这个经典是跟佛一样的重要!
【本经校德,一层深一层。如上用一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校量,这里就用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来比较。
佛为显示本经的殊胜,引人尊敬受持,特再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的数目,每一粒沙就是一条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的沙数,算不算多呢?须菩提答道:恒河已经多得不可计数了,何况是那些恒河中的沙?这当然是多极!佛又对须菩提说:你不要以为希奇!我老实告诉你: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充满尔所――这么多――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拿来布施,说他的功德多不多?须菩提说:多极了!佛说:我再告诉你:有人对于这《般若经》,能全部,甚至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人宣说一四句偈,这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七宝布施者的福德,何止百千万万倍?受持宣说本经的功德,是怎样的殊胜!
自己受持,或为人说一四句偈,有这么多的福德,那应该怎样的去尊重恭敬他!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有人为他宣说一四句偈,这个地方,就应为世间的众生,是天、是人或是阿修罗――译为非天,是有天的福报而没有天的德性者――所当恭敬尊重的。要用香、花、灯、乐等作供养,象供养佛的塔庙一样。受持演说一四句偈,尚且如此,何况有人能完全的受持读诵的,这当然要格外的尊敬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为他建塔,供养舍利,表示尊敬与不忘佛恩。般若法门所在的地方,与受持读诵的人,为什么要象塔庙一样的供养?要知道,佛在世时,三宝以佛为主:“佛为法本”,“法从佛出”;有佛而后有法,而后有依法修行的僧伽。佛灭后,声间佛教时代,三宝以僧伽为中心:有僧即有法,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后有各处塔庙的建立。但到了大乘佛教时代,三宝已转移为正法中心:有法宝存在,即等于过去的有佛有僧。般若为法本论的,所以要象供养佛塔庙一样的恭敬供养他。】
其实今天还是一样,说学“法”,佛也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僧伽是出家人,也是佛法久住的一个依据了,但是真正的重要还是在法。有法的地方,才有佛,才有僧,如果法都不存在了,那我们又从哪里去建立?所以,法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有了般若经,就有正见,有正法,所以,跟有佛的时代是一样的,对法的尊贵就是如此的道理。佛现在已经不在了,如果连法也不在了,那我们还要依靠什么?在佛灭后,法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了,所以,这个法只要存在,我们就要象有佛在世一样地去恭敬他!因为法是这样的重要!
【佛又接着说:能受持读诵般若经典的,已成就第一殊胜希有的功德了!此般若经典(不必定作经卷看)所在的地方,就等于佛世有佛,及佛灭不久有尊重弟子在那里。有此般若,即等于具足三宝,佛法住世。如此希有的般若大法,学者应该怎样地恭敬尊重他!】
这里校量功德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了解法的重要!这个般若的大法,是我们人间真正解脱的唯一之路,没有这个法,你就不可能真正地解脱,就不可能真正地受用。要我们尊重般若,就和尊重佛陀以及尊重佛陀的圣弟子们是一样的,这里只是要我们明白这个法的重要性!其实所有的般若经典里面谈的就是一个空义,从缘起的无自性,让你明白一切法空。简单地讲,如果我们不能从这里下手,那是不能解脱的,我们都会落在自性见上,落在实有上,要断贪嗔痴就很难,要破除我执就很难。也就是说,唯有明白般若的空义,才能真正地解脱以及真正地受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