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39

  ..續本文上一頁,它是隨緣在造作的,這一點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緣起而無實性,就是在這裏,如果它有實性,它就不會變化了。

  【假使,穢惡世界是實有定性而不可改易的,那就是塗抹一些清淨的上去,也不會清淨,反而更醜惡了!所以,世界無定,穢惡與清淨,全依衆生知見行爲的邪正善惡而轉。必須知道如此,才會發心轉穢惡的國土爲清淨。必須善悟國土莊嚴的非莊嚴,才能隨行願而集成國土的莊嚴。】

  緣起無自性、無定性的這個道理,你越體會就越明白,這樣才能緣起萬法,隨著因緣條件的不同,世界展現穢惡或者清淨的。它不是本來就是清淨或本來是穢惡的,它是隨緣而轉,隨緣而起的,表示一切就是無自性、無定性,也因爲無定性才能産生一切法,這個道理就會越體會越深。

  【衆生的叁毒熏心,迷執此穢惡苦迫的世間,以爲是安樂、清淨。佛以呵責的法門,說國土無常、苦迫、不淨。佛又以誘導的法門,令衆生不以此現實的世間爲樂淨,而從無我大悲的利他行願中,創建嚴淨的世間。但衆生的迷執,是深固的。聽說莊嚴淨土,又在取著莊嚴,爲尊貴的七寶,如意的衣食,美妙的香花音樂,不老不死的永生所迷惑了。】

  要注意哦,這裏的講法很重要!因爲我們平常就在貪嗔癡的習性之中,總是把這個世間當作是安樂的,是清淨的,都在那邊執取,所以佛陀才會呵責我們,他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國土是無常,人間是苦迫的,是不淨的,就是要我們發覺這個事實;佛陀又要引導、誘導我們向上能解脫,所以又告訴我們,必須體會無我而顯現真正的大悲去利他,在利益一切衆生的這個行願中,才能夠好好地去嚴淨所謂的世間和國土,所以就會說到莊嚴的淨土上面去。問題是講到“莊嚴淨土”時,衆生又會取著在莊嚴淨土上。佛陀誘導我們,但是我們又會執著在他誘導的語言跟法義上。所以講到莊嚴淨土,我們又取著在“莊嚴”這二個字上。取著尊貴的七寶,如意飲食,美妙的香華音樂,沒有壽命極限的不老不死的永生……我們都會執著在這裏。佛陀用方便善巧來提升我們,我們反而執著在那個善巧方便上,以爲真的有一個莊嚴國土,是七寶所成的,裏面的飲食你想就有了,衣服想要什麼,它就來加身,都是很美的音樂,時間還是無限的,到你成熟爲止都沒有生命的這個問題。注意,這個在講什麼?大家心裏明白。佛陀他用善巧來引導我們去莊嚴佛土,然而我們就執著在那個莊嚴上了,以爲是真的,所謂的莊嚴是在講七寶、美妙的飲食、香華音樂,還有能夠永遠不生不滅,我們又被這些語言、法義、誘導的方法而迷惑了。

  【所以,佛告須菩提:如上所說的莊嚴,凡是修大乘行的菩薩,都應生清淨心,離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爲淨土的莊嚴相――美麗的色相,宛轉的音聲,芬馥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觸,滿意的想象等而迷惑!】

  前面已經講過了,如果知道一切法緣起無自性,證了四果的這些聖者們,從初果開始就是入流,入流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怎麼還會迷惑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呢?了解緣起無自性,會不會去執著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種種現象之中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說方便時,要知道那是方便,是要引導我們而已。千萬不要因爲佛這樣說,大家就取著在那個名相上,就以爲真的是這樣子。

  【要知色、聲、香、味、觸、法,都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如取執色等有相可得,這即是叁毒(貪嗔癡)的根源,從此起貪、起嗔、起癡,即會幻起種種的苦痛和罪惡。】

  如果了解這個法義的話,就知道,由于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實有感、實在感,才會起貪嗔癡的執著,也就是因爲這樣,才有痛苦煩惱。我們如果要滅痛苦煩惱,要從哪裏滅?很簡單地就看出來了:過去自性的實有感,我們的那個自性見就是導致痛苦煩惱叁毒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萬法的無自性,就不會起貪嗔癡,就不會起染著。所以這裏就講很清楚:如果執取在色等有相可得,就是叁毒的根源!今天講要修行,要解脫,要了生死,那麼根源是什麼?如果連這個根據都不知道,那我們怎麼修行?

  【所以,應不住(著相)一切法,不住而往的住于空性,于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淨心。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能生一念清淨信心,即是這裏的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才是真正的清淨心,既然不著一切法,那麼就知道,我們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安住在一切法的空性上,一切法的無自性上。要明白,在這個無可住的法性、空寂性,在這個地方,才能夠産生真正的清淨心――無住就是清淨。因爲無住,所以這個地方叫做空性;因爲無住,這個就是清淨。如果明白這個的話,那我們再討論一個重要問題:人類因爲貪嗔癡,所以我們說他是妄心;又說我們有一個清淨心,那是不是真的另外有一個清淨心?那還是住!注意聽!什麼才叫真正的清淨心?只是不執著、不執取,一點都不去貪染,一點不起貪嗔癡,這樣不執不著的這個心,就名爲清淨心,不是別外有一個真實的清淨心,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們講到空性,什麼是空性?不執著,知道它非實,無實性,了解一切法的本來就是空寂,這個名爲“空性”。有的又誤會了,又執著在一個實有的空性上,好象這個空性能生萬法一樣,這個空性就變成實有的空性了,這個也是“住”,也是染著,所以空性、寂滅性、清淨心,都是不, 執著的那個心而已,不是有一個實有的什麼實性的那個心或者性,這一點要明白!

  【如此的離相而得淨心,才能做“心淨則國土淨”。如取著淨土而不能淨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淨土,那也還是苦痛的,還是穢惡的。如上海,在物質方面,比較優美的多。但它並不配稱爲清淨,反而被人咒沮爲罪惡的淵薮。這可見莊嚴國土,要從清淨心中去開拓出來!】

  所以,今天要修淨土,如果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染著的心是怎麼起的,是執著在實有上而顛倒起的,這個生死的根源你不知道,沒有辦法,從這裏掙脫出來,你說你能到哪裏淨土?你要從什麼現象中去求一個淨土可得?我們不知道心染著,而以爲外面有一個淨土可得,這樣子不可能真正清淨,只有真正的不染著的心,才叫真正的清淨心,那個清淨心,一旦明白,也就是真正的所謂“國土淨”,是在這裏談國土淨,而不是有一個真正的清淨的國土。

  從這裏就要明白了,要得淨土,先淨其心,就是在講這個。如何淨其心?一切法不染、不著,又如何一切法不染不著?知道一切法緣起無實性,就知道它非實,因爲知道它非實,才能不染不著,這個都是相關聯的次第,一定要明白!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象這一類型的叁句論法,本經是頂多的。或作叁谛說;或約叁性釋;或約大乘揀別小乘說。今依中觀者說:如莊嚴佛土,是討論觀察的對象。這是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俗說是名莊嚴。緣起,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谛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今天是依中觀者來說,如莊嚴佛士是討論觀察的對象。說莊嚴佛士,其實是討論我們觀察的對象,這個對象,佛陀說是它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所以即非莊嚴。然而無自性空,並不破壞緣起的施設,世出世法一切是宛然而有的。所以,隨順世俗而說是名莊嚴。這個叁句論法,一開始在講本經時就已經談了,金剛經就有這樣一個叁句論法。這一個模式我們一定要明白:什麼什麼,非什麼什麼,是名什麼什麼。這個“什麼什麼”,就是一般我們稱呼的;“非什麼”,就是它無實性、非實;“是名”,就是假名施設是什麼什麼。

  這樣一個觀念下來我們就知道了:雖然知道它無實性,但是注意哦,我們講的無實性不是在破壞一切緣起法,是說它無實性而已,但是緣起的假施設是並不能把它破壞的。所以說,世俗世界一切的萬法還是宛然有的,也就是如幻的有,你不能破壞它。因爲一切法無自性、空、緣起,所以才能宛然地産生一切法的幻有,不能破壞這個幻有,不能破壞這個假有。如果明白這個,就知道:空,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而是在成立一切萬法的如幻緣起有,只是因爲破除它的自性見,破除它的實有見,才能産生如幻緣起的有,所以,注意哦,講空就不是破壞一切,不是哦,是在成立一切的如幻的緣起有,這樣知道嗎?這個不知道的話,就會以爲空就是在破除一切法。如何破除一切法?破除一切法的自性見、實有感,反而才能成立它的如幻緣起有啊!所以, “空”,不是在壞一切法,而在成立一切如幻緣起有的法,這樣就應該要明白了。

  緣起的,所以無性,無性所以待緣起,只要是緣起的,你就知道,它是無性,沒有自性的。所以,一切法待緣而起,待緣而有,因此,“即非”的必然“是名”。只要是即非的,一定是名,一定是假名施設,所以,我們說“什麼什麼”,“非”什麼什麼,只要是“非”字的就一定是假名了,這個變成一個“公式”――“即非”的必然是假名,“是名”的必然是“即非”,就這麼簡單,這個就叫二谛無礙的中道。是名所以即非,即非所以是名,有沒有實性?沒有。有沒有二邊可得?沒有。只是相依相緣的存在,這個是中道哦,注意聽!所以,“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所以講世俗谛,第一義谛,用這二谛來說法,這個就是中道,從世俗的而顯出第一義谛,因爲第一谛才能顯出世俗是相依相緣,所以不是一邊,一定要相依相緣才成立的,所以即非的就是緣起,緣起的即是假名,這就是佛陀依二谛說法的內容,其重要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今天要體悟第一義谛,體悟涅槃,你要到哪裏去體悟?從世俗谛。離開世俗谛就沒有第…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