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门,而启问如来:未来世中,众生听到这样甚深的法门——言说章句,能有生起真实信心的没有?】
【实信(真正的信),在声闻法中,即证须陀洹,得四不坏信,就是四证净;大乘在见道净心地。这是般若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仰信可比。由信顺而信忍,由信忍而达到信智一如的证信。论到正信,佛世即难能可贵了!何况末世众生的福薄根钝呢?须菩提举此一问,不但说明了能有信者,且说明了证信者的资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应该如何了!】
离一切相的现见法性,真的不是我们平常的人,可以用言语、言说或思维去测度的,所以说,非常的难通达,非常的深奥。那么,既然是这么的深奥,这么的难通达,未来的众生,听了能够产生信心吗?声闻法中证了初果,就是证了佛、法、僧、戒四不坏信,这个信心已经建立起来了,他能产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说要见法,要证初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哦!一般的没有到这个程度,你那个信心还不是确信,还会退转的。在大乘佛法中,就是见道位。见道到净心地就是见道位――十地的初地。因为见道了,就是见到法性了,他当然能体认,就不会不信了。但是没有这样一个境界的人,怎能信呢,所以,象声闻法中的初果,大乘法的见道位,这都是与般若相应的正信,也就是已经证入了般若的法性,他亲身体证明白了,当然能够产生真正的信心,这种信心就不是泛泛的信仰。我们一般说:“我相信佛,相信佛陀,我做供养,来拜拜,我是相信佛的”。这是一般的仰信。而真正的证信是已经见法、初果或者是初地,这样产生的信是肯定的。由信顺而信忍,由信忍而达到信智一如的证信。论到正信,佛世即难能可贵了!何况末世众生的福薄根钝呢?须菩提举此一问,不但说明了能有信者,且说明了证信者的资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应该如何了!我们产生的信心,在没有见道位以前都会退转,不是真正的信,必须在见到法性时产生的信心才是肯定的。所以,一般是从信顺到信忍,然后再到信智一如,这个信还有过程:我们刚刚开始听法,产生了一点相信,慢慢地去实践,去体证,最后到完会肯定了,智慧也有了,这就是闻思修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达到正信。这种正信,在佛陀那个时候,能够达到的人已经很少了,证到初果以上的才有。当时的佛陀时代,证到初果以上不过是他的弟子而已,所以,其它人要相信也很难。那么,我们末世的众生离佛的时代隔得那么久,世俗的种种知见又那么纷杂,听到这样的讲解,真的会产生信心吗?
庚二 答 辛一 戒定慧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般若法门虽极难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众生,能信以为实。佛说:在如来灭后,后五百年岁时,多有大心众生出世,能发心学菩萨行,严持戒行,广习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彻,於佛说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确信唯此般若法门,为不二的解脱门,能如实地悟入深义。从历史去看:佛灭五百年后,迦腻色迦王治世的时代,大乘教法,广大流行。《般若经》也说:“五百年后,般若经於北方当作佛事”。所以,深信此难信法门,确乎是有的。不过,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习禅慧,即不能於这甚深法门,得如实信了!】
佛陀告诉须菩提,你不要这样怀疑,不要这样说,如来灭后五百岁,就有持戒修福的人,在这样的章句,都能够生真正的信心,他不会怀疑的。佛陀马上就回答须菩提,肯定了这一点。为什么?般若法门虽然是极难信解的,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众生,能信以为实。佛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时,多有大心众生出世,能发心学菩萨行,严持戒行,广习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彻,於佛说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确信唯此般若法门为不二的解脱门,能如实地悟入深义。
从历史去看,佛灭后五百年就是大乘法开始流行的时代,那个时候出了龙树菩萨,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龙树菩萨。从历史上看,佛灭五百年后,迦腻色迦王治世的时代,大乘教法,广大流行。《般若经》也说:“五百年后,般若经於北方当作佛事”。大般若经里面也有这样受记的讲法,所以,深信此难信法门,确乎是有的,不过要有“戒足”、“慧目”;如不能持戒,不修福,也不修习禅慧,即不能於这个甚深法门,得如实信了。很多人都以为:我今天懂得这个般若法门,就讲空啊,什么都不用了,反正一切都没有,把空当作没有,既然非实有就是没有,所以都把它落入断灭。然后就不持戒了,也不去修六度万行了,这样能不能成就?不可能么!要想悟此般若法门而得深受用的话,离开戒跟福是不可能成就的!如果你发了愿心菩提,但是却不持戒,身心放逸,又如何能精进地去行六度呢?六度里面具足了戒定慧。所以一定要明白:没有戒,没有修持定慧是不可能成就的,修行就是戒定慧三学。千万不要以为,我今天听了这个法门,什么都不用了,什么都空么!那是落入了顽空、狂慧。
把握当下的因缘,净信般若!
辛 二 久集善根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门,因为在过去生中,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积集深厚的善根了!过去生中,多见佛,多听法,常持戒,常修福,种得广大的善根,这才今生能一闻大法,就净信无疑,或一闻即悟得不坏净信。在同一法会听法,有的听了即深尝法味,有的听了是无动于衷;有的钻研教义,触处贯通,有的苦下功夫,还是一无所得;这无非是由于过去生中多闻熏习,或不曾闻熏,也即是善根的厚薄。要知道:佛法以因果为本,凡能戒正、见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门,绝非偶然,而实由于“夙习三多”。所以,佛法不可不学,不学,将终久无分了!】
缘起法本身就有很多的因缘法则,我们无明确实是没有办法一一去了解众多因缘的,我们有时连这一生的因缘都看不清楚,当然就更难了解过去生的因缘了。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过去就不可能有现在,没有现在也不可能有未来。一般人,象现在的唯物论就认为:他没有办法了解这一生和过去生,于是就否定过去。其实今天能听闻大法而心不起惊疑,会有真正的体会,甚至一听之下马上能够见法的都有。在佛陀的时代,听佛陀的一场法会开示就得法眼净的很多,所谓法眼净就是初果见法。现在离佛陀时代那么远,但还是有这种人,听到无上的般若大法,马上产生欢喜心甚至能体会证入,这些因缘绝对不只是我们这一生。我们反省一下:在座的哪一位做了什么特别大的福德因缘,种了多少因果福报,这一生做了什么?凭良心讲,如果没有过去的种种因缘,今天连听这个法都难!
我出来弘法到今天从不勉强一个人,就是因为了解这个因缘。看到很多人听到这个法不能欢喜而起恐惧,甚至产生毁谤,为什么?因为他们过去所听、所学的不是这样的,所以,他听了不但不能接受,还会反对毁谤你,这种现象我亲身碰到很多。所以在弘法的过程里面,我尽心尽力地谈,尽心尽力地讲,但是听不听,那是每个人自己的因缘了。过去如果没有这样的因缘,没有这样的福报,不但听不进去,他还会害怕恐惧。但自然还有很多的菩萨听了很欢喜,因而改变了一生,能够产生欢喜心,能够信受,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很快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同样的在听法师讲无我的般若,有的会欢喜,有的会恐惧,有的会毁谤?正因为过去的因缘不同,过去所种的善根不同啊!所以,在这样的弘法过程中我不勉强一个人一定要跟我学,一定要听这个法,为什么?因为了解缘起,了解过去种种的因缘果报,所以我从来不勉强一个人,就是这个原因――有因有缘自然会聚、会成;没有因,没有缘,那是勉强不得的。有的外道知见很深,他今天来听了这个法,觉得有道理,他也接受,但是回去想一想,不拜那个什么啊,心里就难以放下,听的法再怎么好,他还是回过头来在那边拜拜就好,这样的根性我们也看得很清楚。我们众生的根性确实是千差万别,各人的福德因缘真的不一样,所以,尤其是这个法门,讲句不客气的话,那是难知难解、难知难学的,是很难明白非常地深奥的,因此也只能是有福德因缘果报的,他自然就会相应嘛!
我们反省一下:如果过去很少听闻熏习到这样的正法正见,至少在这一生千万要把握好:一切都是因缘,过去的因缘好,固然很好;如果过去的因缘不好,那么现在更要把握。因果法则就是这样的,不管过去有没有因缘,这一生发了菩提心,未来还是会成果的,要多亲近善士,多熏习,熏习得越深,将来你的福慧就越深厚,听了法就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契入,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辛 三 诸佛攝持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过去久种善根,今生能戒慧双修,听此深法能生清净信的,即为十方如来所知所见。如来知见,即上文的护念攝受。佛是大菩提的圆证者;菩提即智慧,菩萨即是具智慧分,能与如来的大觉相契,所以能常在诸佛悲智的知见攝受之中。知而又见,即明是现量的真知灼见。众生能净信甚深法门,能为诸佛所护持,这是怎样大的福德呀!】
这里的如来悉知悉见,不要用神话色彩去想。如来是一个圆证的大觉者,他所指导的就是让我们去体会这个法性。什么叫见法见如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今天能够起这样的一念净信,是因为你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你才能够产生净信。也就是说,你已经能与诸佛的法性相契,这就是和佛的知见是一样的,也就是受佛的护念,因为知见是一样的。
一切法不信则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
辛 四 三相并寂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