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而啓問如來:未來世中,衆生聽到這樣甚深的法門——言說章句,能有生起真實信心的沒有?】
【實信(真正的信),在聲聞法中,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就是四證淨;大乘在見道淨心地。這是般若相應的證信,非泛泛的仰信可比。由信順而信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信。論到正信,佛世即難能可貴了!何況末世衆生的福薄根鈍呢?須菩提舉此一問,不但說明了能有信者,且說明了證信者的資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應該如何了!】
離一切相的現見法性,真的不是我們平常的人,可以用言語、言說或思維去測度的,所以說,非常的難通達,非常的深奧。那麼,既然是這麼的深奧,這麼的難通達,未來的衆生,聽了能夠産生信心嗎?聲聞法中證了初果,就是證了佛、法、僧、戒四不壞信,這個信心已經建立起來了,他能産生真正的信心,也就是說要見法,要證初果,才能産生真正的信哦!一般的沒有到這個程度,你那個信心還不是確信,還會退轉的。在大乘佛法中,就是見道位。見道到淨心地就是見道位――十地的初地。因爲見道了,就是見到法性了,他當然能體認,就不會不信了。但是沒有這樣一個境界的人,怎能信呢,所以,象聲聞法中的初果,大乘法的見道位,這都是與般若相應的正信,也就是已經證入了般若的法性,他親身體證明白了,當然能夠産生真正的信心,這種信心就不是泛泛的信仰。我們一般說:“我相信佛,相信佛陀,我做供養,來拜拜,我是相信佛的”。這是一般的仰信。而真正的證信是已經見法、初果或者是初地,這樣産生的信是肯定的。由信順而信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信。論到正信,佛世即難能可貴了!何況末世衆生的福薄根鈍呢?須菩提舉此一問,不但說明了能有信者,且說明了證信者的資格;而相似的信解,也知道應該如何了!我們産生的信心,在沒有見道位以前都會退轉,不是真正的信,必須在見到法性時産生的信心才是肯定的。所以,一般是從信順到信忍,然後再到信智一如,這個信還有過程:我們剛剛開始聽法,産生了一點相信,慢慢地去實踐,去體證,最後到完會肯定了,智慧也有了,這就是聞思修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達到正信。這種正信,在佛陀那個時候,能夠達到的人已經很少了,證到初果以上的才有。當時的佛陀時代,證到初果以上不過是他的弟子而已,所以,其它人要相信也很難。那麼,我們末世的衆生離佛的時代隔得那麼久,世俗的種種知見又那麼紛雜,聽到這樣的講解,真的會産生信心嗎?
庚二 答 辛一 戒定慧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般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衆生,能信以爲實。佛說:在如來滅後,後五百年歲時,多有大心衆生出世,能發心學菩薩行,嚴持戒行,廣習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徹,於佛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爲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地悟入深義。從曆史去看:佛滅五百年後,迦膩色迦王治世的時代,大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也說:“五百年後,般若經於北方當作佛事”。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不過,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習禅慧,即不能於這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
佛陀告訴須菩提,你不要這樣懷疑,不要這樣說,如來滅後五百歲,就有持戒修福的人,在這樣的章句,都能夠生真正的信心,他不會懷疑的。佛陀馬上就回答須菩提,肯定了這一點。爲什麼?般若法門雖然是極難信解的,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衆生,能信以爲實。佛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時,多有大心衆生出世,能發心學菩薩行,嚴持戒行,廣習布施的利他福德,智慧深徹,於佛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爲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地悟入深義。
從曆史去看,佛滅後五百年就是大乘法開始流行的時代,那個時候出了龍樹菩薩,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龍樹菩薩。從曆史上看,佛滅五百年後,迦膩色迦王治世的時代,大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也說:“五百年後,般若經於北方當作佛事”。大般若經裏面也有這樣受記的講法,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不過要有“戒足”、“慧目”;如不能持戒,不修福,也不修習禅慧,即不能於這個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很多人都以爲:我今天懂得這個般若法門,就講空啊,什麼都不用了,反正一切都沒有,把空當作沒有,既然非實有就是沒有,所以都把它落入斷滅。然後就不持戒了,也不去修六度萬行了,這樣能不能成就?不可能麼!要想悟此般若法門而得深受用的話,離開戒跟福是不可能成就的!如果你發了願心菩提,但是卻不持戒,身心放逸,又如何能精進地去行六度呢?六度裏面具足了戒定慧。所以一定要明白:沒有戒,沒有修持定慧是不可能成就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叁學。千萬不要以爲,我今天聽了這個法門,什麼都不用了,什麼都空麼!那是落入了頑空、狂慧。
把握當下的因緣,淨信般若!
辛 二 久集善根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此人所以能信解悟入甚深法門,因爲在過去生中,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積集深厚的善根了!過去生中,多見佛,多聽法,常持戒,常修福,種得廣大的善根,這才今生能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淨信。在同一法會聽法,有的聽了即深嘗法味,有的聽了是無動于衷;有的鑽研教義,觸處貫通,有的苦下功夫,還是一無所得;這無非是由于過去生中多聞熏習,或不曾聞熏,也即是善根的厚薄。要知道:佛法以因果爲本,凡能戒正、見正、具福、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門,絕非偶然,而實由于“夙習叁多”。所以,佛法不可不學,不學,將終久無分了!】
緣起法本身就有很多的因緣法則,我們無明確實是沒有辦法一一去了解衆多因緣的,我們有時連這一生的因緣都看不清楚,當然就更難了解過去生的因緣了。其實,我們都知道,沒有過去就不可能有現在,沒有現在也不可能有未來。一般人,象現在的唯物論就認爲:他沒有辦法了解這一生和過去生,于是就否定過去。其實今天能聽聞大法而心不起驚疑,會有真正的體會,甚至一聽之下馬上能夠見法的都有。在佛陀的時代,聽佛陀的一場法會開示就得法眼淨的很多,所謂法眼淨就是初果見法。現在離佛陀時代那麼遠,但還是有這種人,聽到無上的般若大法,馬上産生歡喜心甚至能體會證入,這些因緣絕對不只是我們這一生。我們反省一下:在座的哪一位做了什麼特別大的福德因緣,種了多少因果福報,這一生做了什麼?憑良心講,如果沒有過去的種種因緣,今天連聽這個法都難!
我出來弘法到今天從不勉強一個人,就是因爲了解這個因緣。看到很多人聽到這個法不能歡喜而起恐懼,甚至産生毀謗,爲什麼?因爲他們過去所聽、所學的不是這樣的,所以,他聽了不但不能接受,還會反對毀謗你,這種現象我親身碰到很多。所以在弘法的過程裏面,我盡心盡力地談,盡心盡力地講,但是聽不聽,那是每個人自己的因緣了。過去如果沒有這樣的因緣,沒有這樣的福報,不但聽不進去,他還會害怕恐懼。但自然還有很多的菩薩聽了很歡喜,因而改變了一生,能夠産生歡喜心,能夠信受,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很快得到很大的受用。所以,我們就知道了:爲什麼同樣的在聽法師講無我的般若,有的會歡喜,有的會恐懼,有的會毀謗?正因爲過去的因緣不同,過去所種的善根不同啊!所以,在這樣的弘法過程中我不勉強一個人一定要跟我學,一定要聽這個法,爲什麼?因爲了解緣起,了解過去種種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從來不勉強一個人,就是這個原因――有因有緣自然會聚、會成;沒有因,沒有緣,那是勉強不得的。有的外道知見很深,他今天來聽了這個法,覺得有道理,他也接受,但是回去想一想,不拜那個什麼啊,心裏就難以放下,聽的法再怎麼好,他還是回過頭來在那邊拜拜就好,這樣的根性我們也看得很清楚。我們衆生的根性確實是千差萬別,各人的福德因緣真的不一樣,所以,尤其是這個法門,講句不客氣的話,那是難知難解、難知難學的,是很難明白非常地深奧的,因此也只能是有福德因緣果報的,他自然就會相應嘛!
我們反省一下:如果過去很少聽聞熏習到這樣的正法正見,至少在這一生千萬要把握好:一切都是因緣,過去的因緣好,固然很好;如果過去的因緣不好,那麼現在更要把握。因果法則就是這樣的,不管過去有沒有因緣,這一生發了菩提心,未來還是會成果的,要多親近善士,多熏習,熏習得越深,將來你的福慧就越深厚,聽了法就能夠明心見性,能夠當下契入,這個很重要很重要!
辛 叁 諸佛攝持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過去久種善根,今生能戒慧雙修,聽此深法能生清淨信的,即爲十方如來所知所見。如來知見,即上文的護念攝受。佛是大菩提的圓證者;菩提即智慧,菩薩即是具智慧分,能與如來的大覺相契,所以能常在諸佛悲智的知見攝受之中。知而又見,即明是現量的真知灼見。衆生能淨信甚深法門,能爲諸佛所護持,這是怎樣大的福德呀!】
這裏的如來悉知悉見,不要用神話色彩去想。如來是一個圓證的大覺者,他所指導的就是讓我們去體會這個法性。什麼叫見法見如來?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今天能夠起這樣的一念淨信,是因爲你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所以你才能夠産生淨信。也就是說,你已經能與諸佛的法性相契,這就是和佛的知見是一樣的,也就是受佛的護念,因爲知見是一樣的。
一切法不信則信般若,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
辛 四 叁相並寂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