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怕失去什么,这些都是很实在的啊,你怎么会说它是虚幻的呢”?是啊,你不会接受:人间五彩缤纷的那些实在的东西太棒了!怎么会说它不是实有的呢?难就难在这里。所以,如果不从缘起的正见去看人间,看自己的身心五蕴,你用什么眼睛去看?用这生的颠倒执取的妄相去看,那就会感到都是实有的,都会落在那边而爬不出来。但是如果有般若的正见,懂得缘起的正见,从正见缘起的这个角度来看人间,看你的身心,你就会看透它,就会了解它的真实相,就不会落在人间的这个妄相里面而去颠倒执取。那么,你就知道了,学这个般若的法有多重要!没有这个,哪一个是真的在修行?哪一个人能真正的觉悟而得成佛?
【这与上文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完全同一。】
前面有讲到:见诸相非相的时候,就是见如来了。与这里的“离虚妄颠倒的诸相,即名为佛”,这一句话是同样意思的。知道诸相非相时,你就是如来,也就是见到如来了。那什么叫见诸相非相?从缘起的正见看到一切法无实性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嘛!都在展现这个,这都是同样的意思。
【离四相,或者以为与佛相差还远。不知约觉悟实相——无分别法性说,与诸佛一觉一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所以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於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
这句话也很重要哦!我们知道法性空寂,体会到法性以后,就能离开四相,知道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但是有人就会批评:虽然你悟到法性空寂,但是跟佛是不一样的,还差得远呢。其实,这个是因为他不了解,在觉悟实相(无分别法性)说,在法性的立场来讲,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佛陀所悟的法性空寂,跟我们离四相所悟的法性空寂,其实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与诸佛一觉一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所以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於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这里只是要让我们明白,初果的须陀洹一般叫他初得法身,这个法身就是了解实相、悟入空相、空性,建立了一切法性空寂,一切法无实性,他很清楚地明白。须陀洹是不落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能不入?因为他得到法性空寂的平等性,他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所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无自性的,因为了解了才不入,不入就是不被牵引了,不会随波逐流了,不会在那里执取了,不会受他左右了,这个叫不入。初果的须陀洹初得法身,表示他初得到了法性平等,所以这个法身一样的。大论也说:佛陀,他是觉悟真实之义。真实之义是通於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之者。所以,从法身的这个立场来讲,佛陀也是悟的是法身,独觉也是悟的这个,声闻悟的还是这个,这个通於三者。所以在悟入空性实相法性的立场是一样,只要你也能体悟缘起的深义,见诸法的实相,悟入平等法性,能在这个地方明白而解脱的话,其实你所悟的法性跟佛所悟的法性是绝对一样的,所以也名为佛!
这样大家要了解哦!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众生要觉悟,要得个初果,我不是常常跟你们讲,其实是不难!真的不难啊!只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真正的正法正见,搞不清楚理路,所以当面错过了,眼看的,耳听的,都当面错过而已!所以,我常说 :这个般若大法――“缘起”二个字,值得你们用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财产,所有的一切投进去,把这二个字搞清楚,值得!就是在讲这个意思。为什么?见了法性身,跟佛陀悟的是一样的啦,也名为成佛!一定要明白!能够觉悟而离生死得涅槃成佛的那个觉悟,用我们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财产去换来,这样值不值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真的能觉悟,真的能解脱,何止一生的财产和生命,再用千百万倍投进去都值得,是不是?我们今天就是不知道这个法的伟大,不知道这个法的重要!我们还在犹豫、彷徨,还在那里模棱两可,不敢产生真正的信心而投入去明白、去解脱,这个就是在前面的讲的与因缘有关哪!如果你过去深植佛的种种因缘,听了很多正见,听闻很多的佛和善知识所讲的正法,那么,你这一生一听就懂,而且就能发心。不过现在也没有关系,过去不能听闻而发心,现在能真正地发心,真正地珍惜,真正地用心,每一个人总有一个开始嘛,即使过去没有,现在也开始了,将来也还是有机会的,所以这个发心很重要嘛!不管过去怎样,现在发心很重要!
毕竟空中“谁”成佛?
戊二 如来劝行叹胜 已一 略叹劝行 庚一 正说 辛一 略叹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佛陀看到须菩提这样的赞叹,就给他印证,他说:对对呀!就是这样,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般若大法,他心中不会惊疑、怖畏,那么这个人就是有因缘的,这个人绝对是希有难得的。因为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只是“是名”第一波罗蜜。这个是人人都可以证入的,不是特殊的因缘才有的。很多人听到般若讲无我,讲无实性、无自性,听了受不了,很难过,因为在实有感里很久了:“那你这样讲的话,我们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怕落入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了,怕落入断灭。但是真正懂得般若缘起的人不会落入断灭,象金刚经到后面就会又反过头来讲,前面虽然是在讲本性空,后面都在讲缘起有,就是不会让你落入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那一边。我们在实有感里已经久了,你给他讲没有这个东西,他会受不了的。所以,你们注意看哦,现在学佛的人,你告诉他:你今天来这里得什么功德?你做了什么好事,你会得到什么,你将来可以到哪里去享福,可以自在,可以解脱,可以见佛,可以到那里闻法,将来都不退。大家很欢喜,他愿意去。为什么?在实有感里,那个跟众生的心是相应的。如果,今天告诉你:那个只是佛陀的方便,先让你进门来,慢慢才给你讲真义,那个只是方便。他会听不进去的,听到讲般若空无自性,受不了,不来听了,一定会很恐惧的。所以佛陀就说,如果有人听到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能够产生真正的信心,这个人才是希有。
【须菩提赞叹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为之印证,更进一步地广说。佛说:是的!后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确是难得的!不但是平常人,或是世间学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听了诸法毕竟空的甚深法门,能不惊、不怖、不畏,也是极为希有的!】
平常人没有佛法的底子,听了能够不惊不怖不畏当然很难得;世间的学者也没有佛法的基础,他能够不惊不畏当然也难得,包括一切神教徒,他们都在上帝主宰的那个观念之中,听了当然也希有难得啊!那么,为什么说,就是佛弟子听了毕竟空的法门,能不惊不怖不畏也希有难得?因为佛弟子也有很多不是这样的,听了能够了解也是希有难得啊!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佛法都在讲有一个我,清净的我,不生不灭的我。今天告诉你――无我,大家会受不了。所以说:佛弟子听了这个法能不惊不畏的,也很难得。
【众生为普遍的成见——自性妄执所狂惑,听见毕竟空,不能不惊慌而恐怖起来!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唯的物或心,学佛者怕流转还灭无从安立,所以《智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中论》青目释:“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成唯识论》说:“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
这里很重要哦!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境差不多都是这样子。为什么叫自性妄执呢?这个是众生普遍的成见哪!也就是说,普天下的人差不多都有这样一个观念。所以,我曾经告诉你们:不要讲过去世了,就说这一生吧,自从我们出生以来,从家庭教育到学校,到社会,到所谓的民族信仰,传统的观念,或者是我们接受的宗教观念,哪一个因缘会告诉你是无我的?几乎没有。所以,从我们所受的熏染出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普遍的成见)一定会建立起自性妄执: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都在实在感里面,即使认识到万法不是实在的,也会认为内在有一个实在的“我”。所以,听到毕竟空的理论就不能不惊慌起来,不惊慌也不行,不恐怖也不行。为什么?因为,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注意听哦!这一句话很实在哦!但是我们了解般若的正见,了解了无我的毕竟空义,就知道能创造万物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学佛者怕流转还灭无从安立:你说毕竟空,那谁来生死轮回?这一世跟那一世有什么关系?如果是毕竟空,谁来轮回?谁来解脱成佛?怕不能成立流转与还灭,所以不许成立毕竟空,也会怕!注意听哦!在佛学的体系里面,只要你学的是唯识,或者是所谓如来藏的思想,就会怕这个毕竟空,怕讲无我,而否定毕竟空是不了义,就是这个原因。注意听哦,原因就在这里,所以,《智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过去的这些声闻执取在实有里,听到毕竟空的道理,就好象刀在割他的心一样,很痛苦,受不了。
《中论》青目释:“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青目在中论的注释里面就说:如果是真的毕竟空,福跟罪怎么样成立?报应要怎么样成立?那么你想想看:如果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当他明白这个真理,确实是破除了上帝的那种妄执的话,你说他们怎么受得了?我怎么样没关系,我的上帝怎么可以被破坏呢?所以这里就讲: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谓的唯物或维心,哲学家最后搞到唯心唯物的立场去了。如果了解是缘起毕竟空,这个唯心唯物是不能成立了,上帝也不能成立了。注意听哦!学佛者…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