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46

  ..續本文上一頁怕失去什麼,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啊,你怎麼會說它是虛幻的呢”?是啊,你不會接受:人間五彩缤紛的那些實在的東西太棒了!怎麼會說它不是實有的呢?難就難在這裏。所以,如果不從緣起的正見去看人間,看自己的身心五蘊,你用什麼眼睛去看?用這生的顛倒執取的妄相去看,那就會感到都是實有的,都會落在那邊而爬不出來。但是如果有般若的正見,懂得緣起的正見,從正見緣起的這個角度來看人間,看你的身心,你就會看透它,就會了解它的真實相,就不會落在人間的這個妄相裏面而去顛倒執取。那麼,你就知道了,學這個般若的法有多重要!沒有這個,哪一個是真的在修行?哪一個人能真正的覺悟而得成佛?

  【這與上文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完全同一。】

  前面有講到:見諸相非相的時候,就是見如來了。與這裏的“離虛妄顛倒的諸相,即名爲佛”,這一句話是同樣意思的。知道諸相非相時,你就是如來,也就是見到如來了。那什麼叫見諸相非相?從緣起的正見看到一切法無實性就是見諸相非相,所以“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嘛!都在展現這個,這都是同樣的意思。

  【離四相,或者以爲與佛相差還遠。不知約覺悟實相——無分別法性說,與諸佛一覺一解脫,平等平等,也得名爲佛。所以古人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論說:“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此名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叁者。】

  這句話也很重要哦!我們知道法性空寂,體會到法性以後,就能離開四相,知道無我、人、衆生、壽者相。但是有人就會批評:雖然你悟到法性空寂,但是跟佛是不一樣的,還差得遠呢。其實,這個是因爲他不了解,在覺悟實相(無分別法性)說,在法性的立場來講,其實是一樣的。因爲佛陀所悟的法性空寂,跟我們離四相所悟的法性空寂,其實是一樣的,沒有什麼不同,與諸佛一覺一解脫,平等平等,也得名爲佛。所以古人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論說:“佛陀,是覺悟真實之義,此名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叁者”。這裏只是要讓我們明白,初果的須陀洹一般叫他初得法身,這個法身就是了解實相、悟入空相、空性,建立了一切法性空寂,一切法無實性,他很清楚地明白。須陀洹是不落色、聲、香、味、觸、法,爲什麼能不入?因爲他得到法性空寂的平等性,他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以及所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因爲了解了才不入,不入就是不被牽引了,不會隨波逐流了,不會在那裏執取了,不會受他左右了,這個叫不入。初果的須陀洹初得法身,表示他初得到了法性平等,所以這個法身一樣的。大論也說:佛陀,他是覺悟真實之義。真實之義是通於聲聞、獨覺及無上菩提之者。所以,從法身的這個立場來講,佛陀也是悟的是法身,獨覺也是悟的這個,聲聞悟的還是這個,這個通於叁者。所以在悟入空性實相法性的立場是一樣,只要你也能體悟緣起的深義,見諸法的實相,悟入平等法性,能在這個地方明白而解脫的話,其實你所悟的法性跟佛所悟的法性是絕對一樣的,所以也名爲佛!

  這樣大家要了解哦!如果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衆生要覺悟,要得個初果,我不是常常跟你們講,其實是不難!真的不難啊!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真正的正法正見,搞不清楚理路,所以當面錯過了,眼看的,耳聽的,都當面錯過而已!所以,我常說 :這個般若大法――“緣起”二個字,值得你們用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財産,所有的一切投進去,把這二個字搞清楚,值得!就是在講這個意思。爲什麼?見了法性身,跟佛陀悟的是一樣的啦,也名爲成佛!一定要明白!能夠覺悟而離生死得涅槃成佛的那個覺悟,用我們一生的生命和所有的財産去換來,這樣值不值得?!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真的能覺悟,真的能解脫,何止一生的財産和生命,再用千百萬倍投進去都值得,是不是?我們今天就是不知道這個法的偉大,不知道這個法的重要!我們還在猶豫、彷徨,還在那裏模棱兩可,不敢産生真正的信心而投入去明白、去解脫,這個就是在前面的講的與因緣有關哪!如果你過去深植佛的種種因緣,聽了很多正見,聽聞很多的佛和善知識所講的正法,那麼,你這一生一聽就懂,而且就能發心。不過現在也沒有關系,過去不能聽聞而發心,現在能真正地發心,真正地珍惜,真正地用心,每一個人總有一個開始嘛,即使過去沒有,現在也開始了,將來也還是有機會的,所以這個發心很重要嘛!不管過去怎樣,現在發心很重要!

  畢竟空中“誰”成佛?

  戊二 如來勸行歎勝 已一 略歎勸行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歎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佛陀看到須菩提這樣的贊歎,就給他印證,他說:對對呀!就是這樣,如果有人聽到這樣的般若大法,他心中不會驚疑、怖畏,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因緣的,這個人絕對是希有難得的。因爲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只是“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個是人人都可以證入的,不是特殊的因緣才有的。很多人聽到般若講無我,講無實性、無自性,聽了受不了,很難過,因爲在實有感裏很久了:“那你這樣講的話,我們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怕落入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了,怕落入斷滅。但是真正懂得般若緣起的人不會落入斷滅,象金剛經到後面就會又反過頭來講,前面雖然是在講本性空,後面都在講緣起有,就是不會讓你落入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的那一邊。我們在實有感裏已經久了,你給他講沒有這個東西,他會受不了的。所以,你們注意看哦,現在學佛的人,你告訴他:你今天來這裏得什麼功德?你做了什麼好事,你會得到什麼,你將來可以到哪裏去享福,可以自在,可以解脫,可以見佛,可以到那裏聞法,將來都不退。大家很歡喜,他願意去。爲什麼?在實有感裏,那個跟衆生的心是相應的。如果,今天告訴你:那個只是佛陀的方便,先讓你進門來,慢慢才給你講真義,那個只是方便。他會聽不進去的,聽到講般若空無自性,受不了,不來聽了,一定會很恐懼的。所以佛陀就說,如果有人聽到這個經,不驚、不怖、不畏,能夠産生真正的信心,這個人才是希有。

  【須菩提贊歎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爲之印證,更進一步地廣說。佛說:是的!後五百歲中,假使有人得聞此經,能不驚、不怖、不畏,這的確是難得的!不但是平常人,或是世間學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聽了諸法畢竟空的甚深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是極爲希有的!】

  平常人沒有佛法的底子,聽了能夠不驚不怖不畏當然很難得;世間的學者也沒有佛法的基礎,他能夠不驚不畏當然也難得,包括一切神教徒,他們都在上帝主宰的那個觀念之中,聽了當然也希有難得啊!那麼,爲什麼說,就是佛弟子聽了畢竟空的法門,能不驚不怖不畏也希有難得?因爲佛弟子也有很多不是這樣的,聽了能夠了解也是希有難得啊!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佛法都在講有一個我,清淨的我,不生不滅的我。今天告訴你――無我,大家會受不了。所以說:佛弟子聽了這個法能不驚不畏的,也很難得。

  【衆生爲普遍的成見——自性妄執所狂惑,聽見畢竟空,不能不驚慌而恐怖起來!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唯的物或心,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所以《智論》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中論》青目釋:“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成唯識論》說:“若一切法皆非實有,菩薩不應爲捨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資糧”!】

  這裏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境差不多都是這樣子。爲什麼叫自性妄執呢?這個是衆生普遍的成見哪!也就是說,普天下的人差不多都有這樣一個觀念。所以,我曾經告訴你們:不要講過去世了,就說這一生吧,自從我們出生以來,從家庭教育到學校,到社會,到所謂的民族信仰,傳統的觀念,或者是我們接受的宗教觀念,哪一個因緣會告訴你是無我的?幾乎沒有。所以,從我們所受的熏染出發,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普遍的成見)一定會建立起自性妄執:以爲有一個實在的我,都在實在感裏面,即使認識到萬法不是實在的,也會認爲內在有一個實在的“我”。所以,聽到畢竟空的理論就不能不驚慌起來,不驚慌也不行,不恐怖也不行。爲什麼?因爲,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注意聽哦!這一句話很實在哦!但是我們了解般若的正見,了解了無我的畢竟空義,就知道能創造萬物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學佛者怕流轉還滅無從安立:你說畢竟空,那誰來生死輪回?這一世跟那一世有什麼關系?如果是畢竟空,誰來輪回?誰來解脫成佛?怕不能成立流轉與還滅,所以不許成立畢竟空,也會怕!注意聽哦!在佛學的體系裏面,只要你學的是唯識,或者是所謂如來藏的思想,就會怕這個畢竟空,怕講無我,而否定畢竟空是不了義,就是這個原因。注意聽哦,原因就在這裏,所以,《智論》說:“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過去的這些聲聞執取在實有裏,聽到畢竟空的道理,就好象刀在割他的心一樣,很痛苦,受不了。

  《中論》青目釋:“若都畢竟空,雲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青目在中論的注釋裏面就說:如果是真的畢竟空,福跟罪怎麼樣成立?報應要怎麼樣成立?那麼你想想看:如果是一個虔誠的教徒,當他明白這個真理,確實是破除了上帝的那種妄執的話,你說他們怎麼受得了?我怎麼樣沒關系,我的上帝怎麼可以被破壞呢?所以這裏就講:神教徒怕動搖了他們的上帝,哲學家怕失去了他們所謂的唯物或維心,哲學家最後搞到唯心唯物的立場去了。如果了解是緣起畢竟空,這個唯心唯物是不能成立了,上帝也不能成立了。注意聽哦!學佛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