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35

  ..续本文上一页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明白:佛之所以成为佛,佛之所悟的真正菩提的法,其实都没有离开般若性空法门。一定要明白,这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一本般若经就很重要了,你就明白:要成佛要解脱,离开性空法门是没有的,所有过去一切诸佛,包括未来的诸佛都一样,离开般若法门不可能成佛,一定要明白!《般若经说》说:般若为诸佛母。这是一种比喻的表达,佛都从此经出,它不象佛的母亲吗?如进一层来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如果佛是从般若法门而悟而成佛的,那么佛所说的法,所谓的十二部经,在佛陀的指导教育下修学的这些三乘圣贤,难道他们悟的就不是般若吗?还有其他的吗?当然一定是从般若法门而悟的么!如果没有般若,就没有佛及菩萨和二乘,就是世间的人也不可得,所以,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

  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什么叫老般若?成熟了,般若成熟了。刚学般若还没有成熟,因此还在学,等老般若成熟了就成为佛了。所以没有般若的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可尊。金刚经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只是此金刚经,包括所有的般若经典阐扬的空义都在讲般若、教般若,都在让你证入般若,所以只要是般若的我们都应该赞叹、尊重!这里很重要!

  大家都以为,因为你在讲般若经嘛,当然赞叹它最好啰。就象我们所有的经典都说这个经是经王,不管哪一本经都说它是经王一样。但是我告诉各位:今天我们讲的是真正的经王,因为般若这个问题很重要!它确实是让我们悟入空性的唯一的途径,没有的二条路可走。也许方便法有多门,可以用不同的讲法或者展现,但是般若这一法确实是唯一之路,没有第二条路,这是实在话。很多在这方面所体证的人就会明白,确实是这样子,缺少这一门,方法就难修了。只要你把他定在实法,有实性,有实在的自性可得,你说哪一个能修得出来?这句话是讲真话,只要你们有一点点体会,就会明白这些话,真的每一句话都是实在话!而且我认为这是导师最恳切、最真实的话,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诸佛,是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说: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毕竟空中,确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执为实有佛法,那就错了!佛自己说:他所说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我们在刚开始时,套用一个公式――“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要明白这个公式的作用,这里也是一样。当我们谈到佛法时,就要注意了:有没有实有的法?如果有实性不变的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他只是缘起的种种的方便而已,不是有实法。所以讲佛法时,没有佛法的实性,一定要明白!只是假名佛法而已,所说的佛法即非佛法。为什么?毕竟空中确实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如果还有一个佛可得,有一个法可得,那就不叫毕竟空了,叫实有自性。如果你执着为实有佛法,那你就错了。所以我问你们:你们学了什么佛法?“哦,我学到了什么什么法”。那人没有学到?没有啦!真正的佛法是什么?一个自性空而已。一定要明白!这里是指如来为证,证明了佛所体证的和他所说的法都无实性,都无实有可得。

  见法(预入圣流)不难--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而已

  庚二 举声闻为证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味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前面是举如来为证,证明佛如来所证以及他所的说的法,都无实性,都无实有可得。现在要举声闻为证,举他的证罗汉的这些弟子们,来证明这个内容是正确的。这里就一一举出四果罗汉,他们都是实无所得,如果有所得就不叫四果了。先举须陀洹(初果),如果有人已经得到初果,就叫作入流(圣流)了。怎样才是真正入圣流证初果?因为他对色、声、味、香、触、法都不染着了,都不入了,不会在一切外缘被迷惑而执着了,那个叫真正见法。名为“入流”,其实是什么都不入,一入就不叫入流了,所以假名为入流,实际是什么法他也不执着了,这个才叫作入流啊!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证了初果的人”,这样讲的人,他真的证了初果吗?当然不是了。

  二果的斯陀含还要一往来,而实质上实无往来。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来来去去的,那你会证斯陀含吗?真正的斯陀含悟到的就是不来不去呀!如果有一个来来去去的,他还叫斯陀含吗?阿罗汉也是这样,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就执着在事相上。因为离了四相才叫阿罗汉,四相都离了,不可能还有一个阿罗汉相。如果有四相,就有阿罗汉相,有了阿罗汉相就有四相,真正离四相的人才叫阿罗汉哪!所以真正达到阿罗汉境界的人对四相都不染着了,都不认为它是实有的,知道它是空性。所以须菩提讲:佛陀在大家面前说我证入了无诤三味,是第一的无净三味,是离欲的阿罗汉,但是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离欲的阿罗汉。为什么?如果我起了一个念头,我是真正的得到阿罗汉道了,有实阿罗汉道可得的话,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以须菩提实无所行,其实,我没有真正的落在某一个执着上,没有执着在某一个行为里面,没有执着任何一法。这个是在经文上大约的解释一下。我们再来看,导师怎么解释:

  【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上文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十地经》也说二乘能得此无分别法性,所以再引声闻的自证来证成。般若经是教化菩萨的,但也密化声闻,不要妄执法相非法相,自称阿罗汉!要知道,般若空为不二门,要是亲证正果的,一定会信解佛所说的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法华经》以此平等大慧为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说: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罗汉是决会信受的。所以《般若经》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以声闻例证菩萨圣境,也即密化声闻回心大乘。】

  二乘体悟的是空性,也就是无分别法性,所以,也引声闻的内证来证明。就是说:三乘(声闻、辟之佛缘觉、菩萨)所共入的明心菩提,同样都是要悟到诸相非相,同样见到法性,才能悟入的。上文说了:般若经是来教化菩萨的,但也密化声闻,不要妄执法相非法相,自称阿罗汉!般若空为不二门,没有第二条路啊!如果他真正亲证了圣果,就一定会了解佛所说的什么叫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这一定是很明白的,因为你已经体证了,怎么会不了解佛所说的?所以这里就讲《法华经》以此平等大慧为一乘的根柢,也所以说,除去增上慢的人,真阿罗汉是决会信受的。所以《般若经》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以声闻例证菩萨圣境。也即密化声闻回心大乘。般若经是对菩萨讲的,对大众讲的,但是为什么要引证阿罗汉道或者四果的问题来讲呢?因为本经表面上是对菩萨说,其实是在密化二乘,表面上是对菩萨们讲,其实他的用意也是要把二乘的根性也让他慢慢的明白而能引化他们迈向菩萨的修证,让他们回心大乘。

  【佛问须菩提说:证须陀洹果的圣者,他会起这样的想念:我能得须陀洹果吗?须菩提曾经历须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说:这是不会的。须陀洹的意思即是入流――或译预流。有的说:预就是参预、参加、加入;得法眼净,见寂灭性,即预入圣者的流类,所以名为须陀洹。但依本经,应这样说:契入“法流”,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为须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约世俗说;在现觉法流——胜义自证中,实是无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见有能证所证,也不见有可证可入。色声等六尘,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称他为须陀洹呢!须陀洹是声闻乘的初果,断除三结即一切见所断惑,初得法眼净而得法身;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初果的须陀洹是“入流”的意思。世俗的众生忽然间能够明白了,体悟到法的空性、平等性、寂灭性,那我们站在世俗的一个角度来说,他从世俗已经体悟到法性了,所以称他为入流(圣流),这是站在世俗而说的。如果我们站在法的角度而不是世俗的角度,真正体悟到法时,有没有一个叫“入”的东西?没有。只是体会到了,明白了,只是这样而已,他并没有真正所谓“入”的这个问题。在世俗来讲,从世俗的心态,我们称体证到法的空性时说是从这里“入”到哪里去,其实这个都是假名,没有一个实际可入的。他只是明白了体证到而已,并没有入的一个实有性。法法空寂,不见有能证所证,也不见有可证可入。色声等六尘,即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