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35

  ..續本文上一頁佛,是佛;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畢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爲實有佛法,那就錯了!】

  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爲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這句話很重要!大家要明白:佛之所以成爲佛,佛之所悟的真正菩提的法,其實都沒有離開般若性空法門。一定要明白,這句話非常重要!所以這一本般若經就很重要了,你就明白:要成佛要解脫,離開性空法門是沒有的,所有過去一切諸佛,包括未來的諸佛都一樣,離開般若法門不可能成佛,一定要明白!《般若經說》說:般若爲諸佛母。這是一種比喻的表達,佛都從此經出,它不象佛的母親嗎?如進一層來說: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叁乘聖賢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的。如果佛是從般若法門而悟而成佛的,那麼佛所說的法,所謂的十二部經,在佛陀的指導教育下修學的這些叁乘聖賢,難道他們悟的就不是般若嗎?還有其他的嗎?當然一定是從般若法門而悟的麼!如果沒有般若,就沒有佛及菩薩和二乘,就是世間的人也不可得,所以,般若爲一切善法的根源。

  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爲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若。什麼叫老般若?成熟了,般若成熟了。剛學般若還沒有成熟,因此還在學,等老般若成熟了就成爲佛了。所以沒有般若的因行,哪裏會有無上遍正覺?哪裏會有佛?此經贊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于“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可尊。金剛經只是六百卷大般若經裏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只是此金剛經,包括所有的般若經典闡揚的空義都在講般若、教般若,都在讓你證入般若,所以只要是般若的我們都應該贊歎、尊重!這裏很重要!

  大家都以爲,因爲你在講般若經嘛,當然贊歎它最好啰。就象我們所有的經典都說這個經是經王,不管哪一本經都說它是經王一樣。但是我告訴各位:今天我們講的是真正的經王,因爲般若這個問題很重要!它確實是讓我們悟入空性的唯一的途徑,沒有的二條路可走。也許方便法有多門,可以用不同的講法或者展現,但是般若這一法確實是唯一之路,沒有第二條路,這是實在話。很多在這方面所體證的人就會明白,確實是這樣子,缺少這一門,方法就難修了。只要你把他定在實法,有實性,有實在的自性可得,你說哪一個能修得出來?這句話是講真話,只要你們有一點點體會,就會明白這些話,真的每一句話都是實在話!而且我認爲這是導師最懇切、最真實的話,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諸佛,是佛;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佛所得的法,合名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畢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爲實有佛法,那就錯了!佛自己說:他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我們在剛開始時,套用一個公式――“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要明白這個公式的作用,這裏也是一樣。當我們談到佛法時,就要注意了:有沒有實有的法?如果有實性不變的佛法,那就不叫佛法了,他只是緣起的種種的方便而已,不是有實法。所以講佛法時,沒有佛法的實性,一定要明白!只是假名佛法而已,所說的佛法即非佛法。爲什麼?畢竟空中確實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如果還有一個佛可得,有一個法可得,那就不叫畢竟空了,叫實有自性。如果你執著爲實有佛法,那你就錯了。所以我問你們:你們學了什麼佛法?“哦,我學到了什麼什麼法”。那人沒有學到?沒有啦!真正的佛法是什麼?一個自性空而已。一定要明白!這裏是指如來爲證,證明了佛所體證的和他所說的法都無實性,都無實有可得。

  見法(預入聖流)不難--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已

  庚二 舉聲聞爲證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淨叁味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前面是舉如來爲證,證明佛如來所證以及他所的說的法,都無實性,都無實有可得。現在要舉聲聞爲證,舉他的證羅漢的這些弟子們,來證明這個內容是正確的。這裏就一一舉出四果羅漢,他們都是實無所得,如果有所得就不叫四果了。先舉須陀洹(初果),如果有人已經得到初果,就叫作入流(聖流)了。怎樣才是真正入聖流證初果?因爲他對色、聲、味、香、觸、法都不染著了,都不入了,不會在一切外緣被迷惑而執著了,那個叫真正見法。名爲“入流”,其實是什麼都不入,一入就不叫入流了,所以假名爲入流,實際是什麼法他也不執著了,這個才叫作入流啊!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證了初果的人”,這樣講的人,他真的證了初果嗎?當然不是了。

  二果的斯陀含還要一往來,而實質上實無往來。如果你認爲還有一個來來去去的,那你會證斯陀含嗎?真正的斯陀含悟到的就是不來不去呀!如果有一個來來去去的,他還叫斯陀含嗎?阿羅漢也是這樣,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就執著在事相上。因爲離了四相才叫阿羅漢,四相都離了,不可能還有一個阿羅漢相。如果有四相,就有阿羅漢相,有了阿羅漢相就有四相,真正離四相的人才叫阿羅漢哪!所以真正達到阿羅漢境界的人對四相都不染著了,都不認爲它是實有的,知道它是空性。所以須菩提講:佛陀在大家面前說我證入了無诤叁味,是第一的無淨叁味,是離欲的阿羅漢,但是我從來沒有認爲我是離欲的阿羅漢。爲什麼?如果我起了一個念頭,我是真正的得到阿羅漢道了,有實阿羅漢道可得的話,世尊就不會說我是樂阿蘭那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其實,我沒有真正的落在某一個執著上,沒有執著在某一個行爲裏面,沒有執著任何一法。這個是在經文上大約的解釋一下。我們再來看,導師怎麼解釋:

  【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叁乘所共入的。上文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十地經》也說二乘能得此無分別法性,所以再引聲聞的自證來證成。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般若空爲不二門,要是親證正果的,一定會信解佛所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爲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說: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

  二乘體悟的是空性,也就是無分別法性,所以,也引聲聞的內證來證明。就是說:叁乘(聲聞、辟之佛緣覺、菩薩)所共入的明心菩提,同樣都是要悟到諸相非相,同樣見到法性,才能悟入的。上文說了:般若經是來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般若空爲不二門,沒有第二條路啊!如果他真正親證了聖果,就一定會了解佛所說的什麼叫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這一定是很明白的,因爲你已經體證了,怎麼會不了解佛所說的?所以這裏就講《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爲一乘的根柢,也所以說,除去增上慢的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般若經是對菩薩講的,對大衆講的,但是爲什麼要引證阿羅漢道或者四果的問題來講呢?因爲本經表面上是對菩薩說,其實是在密化二乘,表面上是對菩薩們講,其實他的用意也是要把二乘的根性也讓他慢慢的明白而能引化他們邁向菩薩的修證,讓他們回心大乘。

  【佛問須菩提說:證須陀洹果的聖者,他會起這樣的想念:我能得須陀洹果嗎?須菩提曾經曆須陀洹果,所以即回答說:這是不會的。須陀洹的意思即是入流――或譯預流。有的說:預就是參預、參加、加入;得法眼淨,見寂滅性,即預入聖者的流類,所以名爲須陀洹。但依本經,應這樣說:契入“法流”,即悟入平等法性,所以名爲須陀洹――入流。然而契入法性流,是約世俗說;在現覺法流——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等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稱他爲須陀洹呢!須陀洹是聲聞乘的初果,斷除叁結即一切見所斷惑,初得法眼淨而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初果的須陀洹是“入流”的意思。世俗的衆生忽然間能夠明白了,體悟到法的空性、平等性、寂滅性,那我們站在世俗的一個角度來說,他從世俗已經體悟到法性了,所以稱他爲入流(聖流),這是站在世俗而說的。如果我們站在法的角度而不是世俗的角度,真正體悟到法時,有沒有一個叫“入”的東西?沒有。只是體會到了,明白了,只是這樣而已,他並沒有真正所謂“入”的這個問題。在世俗來講,從世俗的心態,我們稱體證到法的空性時說是從這裏“入”到哪裏去,其實這個都是假名,沒有一個實際可入的。他只是明白了體證到而已,並沒有入的一個實有性。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等六塵,即一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