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稱他爲須陀洹!須陀洹是聲聞的初果,斷除叁結,即一切見所斷惑,初得法眼淨而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如果能夠多了解般若的深義,了解法法緣起無自性,真的能夠深切地去體證明白,明白這些真正的法義的話,你就會了解:你的身心,內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內在是無自性,外在也是無自性,徹底明白的話,那你還會不會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爲什麼?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如幻,刹那不住的。如果你把它當爲實有的,你才會執著,才會貪取,所以了解緣起有多重要!了解它的無自性有多重要!我們會貪取,就是因爲當它是實有的,是實在的。如果明白了它的緣起性、如幻性、非實、無自性、空,你又從何而執取?這個時候不執不取名爲“入”,就是不再顛倒了,不執著,在那邊“不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你體證了這個法的空性時,你就不執著了,不會隨它轉,不貪取,這個叫不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能達到這樣的體證,就見到法的空性(法性),這個在初果的羅漢來講,叫做得法眼淨――得法了,明白了。我常常講,見法其實不難嘛!就是這樣子而已嘛!對不對?那你們爲什麼不試試看?真的不難嘛!
後面的這個才重要呢,須陀洹是聲聞的初果,見道了,斷除叁結――一切見的所斷惑,初得法眼淨而得法身,這個叫得法身。得法身是不是解除了一切生死?不是,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這個必入涅槃要注意聽哦!“必入”二個字,也就是說,證初果的羅漢,雖然還沒有完全斷生死哦,但是,一定會斷生死證入涅槃,注意聽哦!一定的叫“必然”哦!最多人天再來七次往返而已。那麼你們想想看,這個重要不重要?所以大家一定要證初果,一定要證八地無生忍啊。也許你們會說:這樣好難哦,不可能的啦。那我請問你:其實這個只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已,這樣難不難?不難麼!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常常鼓勵大家說,其實見法不難!如果你聽的是正見,你學的是正法,我可以肯定告訴各位:只要你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得初果!我沒有打妄語。只要你們願意聽聞,並且聽到了這個正見正法能夠如實知,用生命去體證,真的能得初果,見法就是初果的所謂法眼淨,見法實在是不難,所以這裏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明白了這個訊息,我們先見法再講,斷了身見(我見)、戒禁取、疑,就是斷叁結。叁結一斷就入流,生死最多再七次,必定邁入涅槃,這句話大家記著哦,很重要啊!所以學般若法門有多重要,你們慢慢就知道了。這個初果得法眼淨,得法身,經七番生死必入涅槃。我希望大家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肯定的認識,很重要!所以,學般若的空義,如果明白了,能悟入空義,就是見法入流,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這裏。如果不從這裏入手,你要證初果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明白哦!我再肯定地說:這是唯一的路,沒有第二條路,這一點你們一定要很深切地明白、肯定啊!所以,只要能見法,那就是預入聖流,雖然,不能馬上親證四果或者成佛,但是他必定是邁向解脫,必入涅槃,這是肯定的。所以,導師的這幾句話,是很懇切而肯定的,這一點大家不用懷疑,這是實在話,導師指出了悟空性的重要性,大家要明白。
生死不可得,哪有無生可得?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
【佛又問:那麼,證得二果的斯陀含,他會自念我能得斯陀含果吧?須菩提也說不會的。因爲,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簡稱一來。證得二果的聖者,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叁品,還需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量可說,沒有動相可說,哪裏會想到此來彼去?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來去活動也了不可得。】
如果,你還在實有的數量上,實有的動靜上,這不叫聖者的現覺,聖者是通達了我法畢竟空的,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已的來去活動也了不可得,因而根本沒有來去相,這個才是二果,所以,他不可能說,我還要一來往天上,他沒有這樣的觀念。我們是從客觀的觀念和角度說,由于他還有下叁品沒斷,所以,必須還要一往來,而證入二果的聖者他根本是沒有來去相的。也正因爲沒有來去相,才叫證入二果;如果還有來去相,哪裏是證了二果?
【佛接著又問:證了叁果的阿那含,或許會自以爲能證阿那含果吧?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斷五下分結,即欲界的修惑斷淨,不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爲阿那含――不來。須菩提回答說:也不會的。因爲,沒的真實的不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阿那含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一般以爲來去是動的,沒有來去,那即是不來(不去)的靜止了。其實不來(不去)即是住;如沒有來去的動相,哪時還有不來不去的靜止相!緣起法中,靜不能離動,離動的靜止不可得;動也不離于靜,離靜的動相也不可得。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爲是不來的。】
這個意思是說有一個不來相就是執著了。如果說,有一個不來的,那麼,那個“不來”是什麼?就是實有的麼――實有一個不來的東西。所以,這裏就要明白:動相不可得,其實靜相也不可得。因爲“不來”就是靜,既然動相不可得,靜相也是不可得的。因爲動靜是相依相緣而顯的,不是真正有一個不來或不去的。在欲界斷惑了,不會再來這個人間受生,聽起來,我們會覺得好象有一個實有的什麼不再來人間受生了。那麼,他不來人間了,那他在哪裏呢?總還是有的吧,所以這個叫有一個“不來者”。如果有一個不來者的話,有沒有見到空相?沒有啦!所以說,真正能夠了解緣起而悟法空的,不可能有一個不來者的實有性,一定要明白哦!沒有真實的不來者就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不來者跟不來法是一樣的)。真正的阿那含已經深入了法性,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不但不著來的相,也不著不來的相,這一定要明白――沒有真正的一個不來者。所以真正證叁果的阿那含,他不認爲有一個“來”的實有的東西,因此名爲“不來”,不是真的執著一個不來。也正是他沒有執著實有一個不來的,所以才叫不來,才叫阿那含。
【佛又問:已證極果的阿羅漢,會自以爲我得阿羅漢道嗎?須菩提答:不會這麼想。 阿羅漢,有叁義:一、應供,二、殺賊,叁、無生。從阿那含而進斷五上分結。即上界的修所斷惑,得究竟解脫,名爲阿羅漢。約他的恩德說:應受人天的供養,爲世間作大福田,名爲應供。約他的斷德說:殺盡一切煩惱的賊,名爲殺賊。約他的智德說: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爲無生(得無生智)。凡夫爲惑業所拘縛,流轉于生死中。初二叁果的聖者,還不免隨惑潤業,而說他還有幾番生死。到阿羅漢,這才惑業幹枯,入于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這樣的聖者,于五衆的相續和合中,不見一毫的自性法可得,而可以依之稱爲阿羅漢的。徹悟一切法的生滅不可得,菩薩名爲得無生法忍,聲聞即證無生阿羅漢。生滅都不可得,更有什麼無生可取可得!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所以,如自以爲我是阿羅漢,即有我爲能證,無生法爲所證,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裏還是真阿羅漢!不過增上慢人而已!】
證無生就是無生無滅。如果對生滅都知道它畢竟空不可得,會不會說我真正得到無生?有沒有無生可得?其實無生也只是假名而己,只是讓你了解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所以悟的就是無生法。真正悟無生的人,不會說我悟了一個無生,一定要明白!生滅都不可得,還有什麼無生可取可得呢?如見無生,早就是生了!還有一個無生可見可得的話,那是真的悟嗎?那就是有問題了。所以,如自以爲我是阿羅漢,即有我爲能證,無生法是我所證,那這個是不是還在有裏面?對了,這不叫空。所以我法、能所的二見不除,就是執著我等四相的生死人,哪裏還叫阿羅漢?不過是增上慢人――大我慢産生的作用而已,哪裏是真的悟無生呢?所以證了阿羅漢的人,他不會說我得了阿羅漢。如果有一個阿羅漢可得,那麼他沒有了解真正的空義,也沒有實實在在、真正見到法性空寂。
從這裏就知道了,從初果到四果盡管差別不同,但是一一都在證明沒有實法可得,就是在展現畢竟空義,表明法性空寂是在講什麼。所以,菩薩以及四果都是悟到這個才解脫的,一定要明白啊!我們看到這裏就要明白,般若在講空,它是畢竟空、徹底空,如果不是體驗到這樣的法性空寂,你說你證到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境界?現在很多修行人稍微得一點身心感覺,就以爲證入什麼境界了。其實凡是有一點點境界的都是執著的衆生哪!真正解脫的人是沒有境界可得的,如果實有境界可得,那叫執著、染著。現在很厲害哦,大街小巷有的是“聖者”,都是一大堆所謂“解脫、悟道、見道”的,你們以爲是悟到什麼了?要注意啊!
【須菩提是阿羅漢,所以論到這裏,即依自已的體驗說:世尊不是說我在諸大弟子之中,所得的無诤叁味最爲第一嗎?不也說我是第一離欲(諸煩惱)的大阿羅漢嗎?世尊這樣的贊歎,可是我從沒有這樣想:我是離欲的大阿羅漢,我能得無诤叁昧。假使我這樣的隨相計著,那就是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會說我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反之,因爲不執著實有無诤叁昧可得可修,世尊才稱歎我行阿蘭那行呢!梵語阿蘭那,即無诤。叁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無诤叁昧,從表現于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诤執,處處隨順衆生。覺得人世間已經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诤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無诤叁昧的證境說,由于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我,才能大悲;離去空叁昧,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