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什麼無诤行呢?
這一章,四番問答,須菩提多隨順空義說。如隨順世俗,那麼,我得須陀洹……我得阿蘭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我與實法而作此念的。】
須菩提確實是已經悟到無生的一個阿羅漢,他就把自己的體驗提出來講。佛陀會稱贊他的弟子空第一、密行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等,他說須菩提是無诤叁味得第一,就是離欲阿羅漢。須菩提說,世尊是這樣的稱贊我,可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是離欲的阿羅漢,我能得真正的叁味。假使我是這樣的隨相計著,那就是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會說我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就是因爲我根本沒有這樣的執著而真正離欲了,所以,佛陀才說我是無诤第一;又由于不執著實有的無诤叁味可得可修,世尊才稱歎我爲阿那行者。叁味就是系心一境的正定,無诤叁味,從表現于外的形象來說,就是不與他诤執,處處隨順衆生,他覺得衆生已經很可憐了,我要跟他诤個什麼?再說,衆生如果是實有,自然會诤,但衆生也是空、無常、無實性,有什麼好诤的呢?了解這一點時,根本不會有所诤的。明白衆生的非實,你自己以及世間上的所謂一切法(名利、恩愛)哪一個是真的?一切萬法還值得爭嗎?人間已經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诤論而加深他的苦迫呢?不忍衆生苦哇!
如從無诤叁味的證境來說,由于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我才能大悲,離去空叁味還有什麼無诤行呢?這句話很重要!通達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無自性的,只是相依相緣的假名施設而已。只有體證到無我,才能産生真正的大悲,這裏很重要:今天很多人想修菩薩行,爲什麼都做不來?因爲在“我”裏,哪裏會修啊?如果不了解般若的空義,不能掙脫“我”的束縛,悲心從哪裏來?大悲又從哪裏來?哪一個不是從自我出發!只要從自我出發的哪裏會沒有私欲?我們現在都在修菩薩行,我常常講,如果沒有真正般若的空慧爲它的前導,沒有稍微體會真正的無自性的空寂,簡單的講,連一個見法性都沒有,你能真正地作爲菩薩嗎?能真正地利益一切衆生嗎?真正地無怨無悔地去施舍你的一切嗎?所以要成爲真正的菩薩,有真正的大悲,那是一定要先體證無我的,一定要明白啊!沒有般若空慧是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薩道的。
如果真的體會到無我,對人間就無所謂畏,“畏”就是畏懼的畏,沒有恐懼了,沒有害怕了,真正的大悲才産生得出來,那就不會說,我先到哪裏去,沒事了,我再回來救你們。現在不是有很多法門嗎?恩,聽懂就好。真正的慈悲哪裏是這樣子啊?真的明白無我了就不會畏生死,懂嗎?我不怕來這人間受苦了,人間受苦也是如幻,也是無自性的,有什麼好怕的?生死也是無自性,我願意來,跟這些衆生結緣。爲什麼?沒有涅槃可以住了,沒有生死可以恐懼了,那才是悟到真正無我而起的真正大悲呀,才能真正地實踐菩薩行那,這個一定要明白!哪裏是先求自己安樂,我沒事了再來,哪裏有這個道理!那個是站在什麼地方講話的?站在“我”的立場上在講話,懂嗎?爲“我自己”利益在講話,那哪裏叫菩薩行?哪裏叫大悲?只要有我,就不可能有大悲,一定要明白!所以先要體會無我,大悲才能真正的産生。須菩提要不是真正地體會到無我,他哪裏能産生真正的無诤叁味?他會真正的悲泯衆生不跟他诤論嗎?一定要明白的喔!離去空叁味還有什麼無诤行呢!空,就是緣起無自性的空慧;叁味,就是正定,對空有正確的體會了,哪裏有什麼诤?因爲有空叁味才有無诤,這一定要明白!所以,一定要懂得無我才有大悲,同樣的道理,這一定要明白!
這一章,四番問答,須菩提多隨順空義,站在法的立場來回答的;如果是隨順世俗的話,“我得須陀洹,我是阿那行”,都是可以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實我與實法而作此念。在空義、法義、實相上,當然就不執著;如果在隨順世俗的世俗谛上,可以說他證了須陀洹乃至阿羅漢,體會到法性空寂,體會到空無我,對色、聲、香、味、觸、法就不會染著、顛倒、執取了;從一個世俗的立場來看,可以說他已經證了初果了,但是在法義、實相、法性上講是沒有這樣的,如果有這樣就不叫證了。要知道,當我們說他不是這樣有實性時,不是否定一切假相,不是否定一切的世俗法,只是站在法性、法相這樣一個角度來講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可以假名施設,既然是假名施設,當然不會起實有感執著了,這樣的假名施設就可以用了。真正的明白了,在世俗谛上是可以講有初果到四果,但是絕對不會執取實我和實法。
以般若爲導,修任何法門都能解脫
上面舉出了聲聞的四個果位來形容比喻,下面就是舉出菩薩爲證了。
庚叁 舉菩薩爲證 辛一 正說 壬一 得無生忍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如來昔日在然燈佛處時,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他就是在然燈佛那裏授記的,當時他是修菩薩行的,所以,佛陀舉他當時在做菩薩的情景來比喻,讓你明白在菩薩的體證中,也是一樣的法性空寂,得的無生法是一樣的。
【前依聲聞的證境說,此下約得道的菩薩說。佛告須菩提說:我――如來從前在修行菩薩行時,在然燈佛的法會中,有沒有實在的法可得?須菩提當然回答沒有的。據說:釋迦在過去修菩薩行時――第二阿僧祗劫滿,曾在雪山修學。學畢,出山。求得五百金錢,想去報答老師。當時,見城中整飾市容,潔淨街道,問起路人,才知是預備歡迎然燈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難逢難遇!不能錯失這見佛的機會。于是,把所有的錢,買得五朵金色蓮花,至誠而歡喜的去見佛。見佛及弟子的威儀庠序,動靜安和,從心靈深處生起虔誠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花,散向然燈佛。進城的必經道上,有一窪汙水,他就伏在地上,散開自己的頭發,掩蓋淤泥,讓佛踏過。佛知他的信證法性,得無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記:未來世中當得作佛,名釋迦牟尼。或者以爲釋迦――因地――當時在然燈佛處,得什麼大法,象“別傳”,“秘授”之類,所以舉此問須菩提。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得無生忍,但是隨世俗說;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所謂“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如以爲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證于聖性了。】
這個比喻非常重要!因爲然燈佛爲他授記,說他將來必定成佛,所以,佛陀就問須菩提:我在那裏有沒有得到真正的法呢?
在然燈佛的那個時代,佛陀在修學菩薩道,他雖然參學,他已經證到了無生——法性空寂,所以他很歡喜,就乞了500錢,要回去供養他的老師。但在街道上看到然燈佛,非常的歡喜,他就把所有的錢全買了花供養然燈佛。然後,當他看到路上有一灘汙水,他怕佛踏到汙水裏,就把自己的頭發,鋪在汙水上面,讓佛從他的頭發上面走過去。一個人爲什麼能把他頭發鋪在路上那麼髒的地方,讓佛來踏呢?然燈佛就是看到這一點,從這個行爲中,了解他已經證入法性空寂,到達了無生忍境界。所以,然燈佛才給他授記說:你未來能成爲佛,佛名叫釋迦牟尼。現在就有很多人包括外道的書籍,由于這個故事,就說佛陀在然燈佛那裏授記,得到了然燈佛的秘傳,在那個地方一點就開了玄關了。 還有的說,佛陀在那裏得到然燈佛的什麼秘法,因而他得法了,所以,現在也有在傳什麼秘法的。
其實從這個故事裏面我們很明顯看到,然燈佛看到了說:嗯,你有這樣的體認,將來可以成佛。如果佛陀真的有什麼實在的法可得,然燈佛會給授記嗎?一定要明白噢,這裏要證明的是什麼?佛陀在然燈佛的時代所得的法,並不是實有法可得,只是他體證到法性空寂,真正得到無生法忍,所以他能無人無我,把頭發都披在地上讓然燈佛走過,展現的就是無人無我嘛!這是得到了無生法忍嘛!從他體證法的內容而展現的行爲看出來,確實是無人無我的無生忍,所以然燈佛才爲他授記。而不是然燈佛看到了叫過來:來,我傳你一個秘法,一點,你就開了什麼玄關 ,不是在搞這個。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明白:即使佛陀在過去修菩薩行時,他所證入的還是無生法忍,體會的是無我無法的法性空寂,一定要明白啊!不是有實法可得,這裏就要證明這一點。不只是四果羅漢證的是空性,就是菩薩當時證的無生法忍,體會的還是空,都無實法可得。如以爲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證于聖性了。一定要明白。
你們知道嗎?現在也有很多傳法:“弟子們在這裏跟我學的,來,每一個人發給你一個證書,你們都得到我的法,這個書裏我寫的有好多種好多種”。如果了解這個的話,那會笑死人那!如果真的有法可得,那就入魔道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要搞清楚啊!導師寫這個不是戲論噢,也不是隨便寫的,這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幾句話,這個絕對不是隨便寫的,一定要明白!寫這種書是千年萬年,未來無限的衆生都要看這個書,這個不是戲論啊,不是隨便寫的,一定要明白,寫這些絕對是要負因果的,能這樣寫,敢這樣寫,是見地非常清楚的,這是不能有一點點戲論的,一定要明白,所以,這裏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啊!
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所謂得無生忍,只是隨世俗來說的,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也不可得。現在很多人說:“菩薩說的是不生不滅法,世俗聲聞講的都是生滅法”。有沒有一個真的不生不滅的東西?很多人不了解,以爲生滅是世俗法,真正的解脫是不生不滅法。請問:有沒有一個真正不生不滅法?如果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可得,就不叫不生不滅法,那就是實法了。注意聽噢,很重要,一定要體會這個!這個要是抉擇不清楚,破不了不生不滅的實有性,要真正解脫是不可能的!參禅的,每天在那找一個真正不生不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