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什么无诤行呢?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说。如随顺世俗,那么,我得须陀洹……我得阿兰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我与实法而作此念的。】
须菩提确实是已经悟到无生的一个阿罗汉,他就把自己的体验提出来讲。佛陀会称赞他的弟子空第一、密行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等,他说须菩提是无诤三味得第一,就是离欲阿罗汉。须菩提说,世尊是这样的称赞我,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离欲的阿罗汉,我能得真正的三味。假使我是这样的随相计著,那就是在我见、法见、非法见的生死界中,佛也就不会说我是一个好乐修习阿兰那行的人了。就是因为我根本没有这样的执著而真正离欲了,所以,佛陀才说我是无诤第一;又由于不执著实有的无诤三味可得可修,世尊才称叹我为阿那行者。三味就是系心一境的正定,无诤三味,从表现于外的形象来说,就是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他觉得众生已经很可怜了,我要跟他诤个什么?再说,众生如果是实有,自然会诤,但众生也是空、无常、无实性,有什么好诤的呢?了解这一点时,根本不会有所诤的。明白众生的非实,你自己以及世间上的所谓一切法(名利、恩爱)哪一个是真的?一切万法还值得争吗?人间已经够苦了,我怎么再与他诤论而加深他的苦迫呢?不忍众生苦哇!
如从无诤三味的证境来说,由于通达法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而来。无我才能大悲,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这句话很重要!通达一切法的法性都是空无自性的,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施设而已。只有体证到无我,才能产生真正的大悲,这里很重要:今天很多人想修菩萨行,为什么都做不来?因为在“我”里,哪里会修啊?如果不了解般若的空义,不能挣脱“我”的束缚,悲心从哪里来?大悲又从哪里来?哪一个不是从自我出发!只要从自我出发的哪里会没有私欲?我们现在都在修菩萨行,我常常讲,如果没有真正般若的空慧为它的前导,没有稍微体会真正的无自性的空寂,简单的讲,连一个见法性都没有,你能真正地作为菩萨吗?能真正地利益一切众生吗?真正地无怨无悔地去施舍你的一切吗?所以要成为真正的菩萨,有真正的大悲,那是一定要先体证无我的,一定要明白啊!没有般若空慧是不可能行真正的菩萨道的。
如果真的体会到无我,对人间就无所谓畏,“畏”就是畏惧的畏,没有恐惧了,没有害怕了,真正的大悲才产生得出来,那就不会说,我先到哪里去,没事了,我再回来救你们。现在不是有很多法门吗?恩,听懂就好。真正的慈悲哪里是这样子啊?真的明白无我了就不会畏生死,懂吗?我不怕来这人间受苦了,人间受苦也是如幻,也是无自性的,有什么好怕的?生死也是无自性,我愿意来,跟这些众生结缘。为什么?没有涅槃可以住了,没有生死可以恐惧了,那才是悟到真正无我而起的真正大悲呀,才能真正地实践菩萨行那,这个一定要明白!哪里是先求自己安乐,我没事了再来,哪里有这个道理!那个是站在什么地方讲话的?站在“我”的立场上在讲话,懂吗?为“我自己”利益在讲话,那哪里叫菩萨行?哪里叫大悲?只要有我,就不可能有大悲,一定要明白!所以先要体会无我,大悲才能真正的产生。须菩提要不是真正地体会到无我,他哪里能产生真正的无诤三味?他会真正的悲泯众生不跟他诤论吗?一定要明白的喔!离去空三味还有什么无诤行呢!空,就是缘起无自性的空慧;三味,就是正定,对空有正确的体会了,哪里有什么诤?因为有空三味才有无诤,这一定要明白!所以,一定要懂得无我才有大悲,同样的道理,这一定要明白!
这一章,四番问答,须菩提多随顺空义,站在法的立场来回答的;如果是随顺世俗的话,“我得须陀洹,我是阿那行”,都是可以分别言说的,不过,决不会执取实我与实法而作此念。在空义、法义、实相上,当然就不执著;如果在随顺世俗的世俗谛上,可以说他证了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体会到法性空寂,体会到空无我,对色、声、香、味、触、法就不会染著、颠倒、执取了;从一个世俗的立场来看,可以说他已经证了初果了,但是在法义、实相、法性上讲是没有这样的,如果有这样就不叫证了。要知道,当我们说他不是这样有实性时,不是否定一切假相,不是否定一切的世俗法,只是站在法性、法相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可以假名施设,既然是假名施设,当然不会起实有感执著了,这样的假名施设就可以用了。真正的明白了,在世俗谛上是可以讲有初果到四果,但是绝对不会执取实我和实法。
以般若为导,修任何法门都能解脱
上面举出了声闻的四个果位来形容比喻,下面就是举出菩萨为证了。
庚三 举菩萨为证 辛一 正说 壬一 得无生忍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如来昔日在然灯佛处时,他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就是在然灯佛那里授记的,当时他是修菩萨行的,所以,佛陀举他当时在做菩萨的情景来比喻,让你明白在菩萨的体证中,也是一样的法性空寂,得的无生法是一样的。
【前依声闻的证境说,此下约得道的菩萨说。佛告须菩提说:我――如来从前在修行菩萨行时,在然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须菩提当然回答没有的。据说:释迦在过去修菩萨行时――第二阿僧祗劫满,曾在雪山修学。学毕,出山。求得五百金钱,想去报答老师。当时,见城中整饰市容,洁净街道,问起路人,才知是预备欢迎然灯佛的。他想:佛是一切智者,难逢难遇!不能错失这见佛的机会。于是,把所有的钱,买得五朵金色莲花,至诚而欢喜的去见佛。见佛及弟子的威仪庠序,动静安和,从心灵深处生起虔诚的敬信;以所得的五朵花,散向然灯佛。进城的必经道上,有一洼污水,他就伏在地上,散开自己的头发,掩盖淤泥,让佛踏过。佛知他的信证法性,得无生忍,所以就替他授记:未来世中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或者以为释迦――因地――当时在然灯佛处,得什么大法,象“别传”,“秘授”之类,所以举此问须菩提。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得无生忍,但是随世俗说;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等也不可得,所谓“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因为然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必定成佛,所以,佛陀就问须菩提:我在那里有没有得到真正的法呢?
在然灯佛的那个时代,佛陀在修学菩萨道,他虽然参学,他已经证到了无生——法性空寂,所以他很欢喜,就乞了500钱,要回去供养他的老师。但在街道上看到然灯佛,非常的欢喜,他就把所有的钱全买了花供养然灯佛。然后,当他看到路上有一滩污水,他怕佛踏到污水里,就把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水上面,让佛从他的头发上面走过去。一个人为什么能把他头发铺在路上那么脏的地方,让佛来踏呢?然灯佛就是看到这一点,从这个行为中,了解他已经证入法性空寂,到达了无生忍境界。所以,然灯佛才给他授记说:你未来能成为佛,佛名叫释迦牟尼。现在就有很多人包括外道的书籍,由于这个故事,就说佛陀在然灯佛那里授记,得到了然灯佛的秘传,在那个地方一点就开了玄关了。 还有的说,佛陀在那里得到然灯佛的什么秘法,因而他得法了,所以,现在也有在传什么秘法的。
其实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很明显看到,然灯佛看到了说:嗯,你有这样的体认,将来可以成佛。如果佛陀真的有什么实在的法可得,然灯佛会给授记吗?一定要明白噢,这里要证明的是什么?佛陀在然灯佛的时代所得的法,并不是实有法可得,只是他体证到法性空寂,真正得到无生法忍,所以他能无人无我,把头发都披在地上让然灯佛走过,展现的就是无人无我嘛!这是得到了无生法忍嘛!从他体证法的内容而展现的行为看出来,确实是无人无我的无生忍,所以然灯佛才为他授记。而不是然灯佛看到了叫过来:来,我传你一个秘法,一点,你就开了什么玄关 ,不是在搞这个。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明白:即使佛陀在过去修菩萨行时,他所证入的还是无生法忍,体会的是无我无法的法性空寂,一定要明白啊!不是有实法可得,这里就要证明这一点。不只是四果罗汉证的是空性,就是菩萨当时证的无生法忍,体会的还是空,都无实法可得。如以为有法可传可得,那便落于魔道,而不是证于圣性了。一定要明白。
你们知道吗?现在也有很多传法:“弟子们在这里跟我学的,来,每一个人发给你一个证书,你们都得到我的法,这个书里我写的有好多种好多种”。如果了解这个的话,那会笑死人那!如果真的有法可得,那就入魔道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要搞清楚啊!导师写这个不是戏论噢,也不是随便写的,这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几句话,这个绝对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种书是千年万年,未来无限的众生都要看这个书,这个不是戏论啊,不是随便写的,一定要明白,写这些绝对是要负因果的,能这样写,敢这样写,是见地非常清楚的,这是不能有一点点戏论的,一定要明白,所以,这里要非常非常的注意啊!
须菩提深见法性,所以说实无所得。所谓得无生忍,只是随世俗来说的,而实生灭不可得,不生不灭也不可得。现在很多人说:“菩萨说的是不生不灭法,世俗声闻讲的都是生灭法”。有没有一个真的不生不灭的东西?很多人不了解,以为生灭是世俗法,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法。请问:有没有一个真正不生不灭法?如果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可得,就不叫不生不灭法,那就是实法了。注意听噢,很重要,一定要体会这个!这个要是抉择不清楚,破不了不生不灭的实有性,要真正解脱是不可能的!参禅的,每天在那找一个真正不生不灭…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