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汉还会骂人,其实那个是没有妨碍生死的,跟一般的众生染习是不一样的。而我们众生的染习是妨碍生死的,使我们流转于生死轮回的。所以,习性能不能断尽还是有差别的。
前面这一段,重要就是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如来自己所体证的以及他所说的法,还是一定要体证无实性的空性。所以只要体证到无实性的空性的人,他就不会执着在实性里面,才能真正地离执啊!不取不着,才能得真正的自在。所以我们说佛陀他得到阿褥多罗三菩藐三菩提,得到正觉,然后说法四十九年。不明白的人就会执着,他一定得到什么实法。他所说的法,说了很多妙法,好像有实有的东西,其实所有的一切法他谈的内容,都在让你明白:一切法的非实,无实性,自性空,都在讲这个。如果不能体证这一点的话,那么,如来就不名为如来,那么所谓的三贤也不叫三贤,所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法是一样的,体证空性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菩萨的十地,还是初地,所谓的见法是见什么?初果罗汉证了初果,所谓的法眼净是什么?一样的都是体证这个无为法,也就是体证空性,一定要明白!
般若为诸佛之母--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法门出
辛二 校德
“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褥多罗三菩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里就要校量功德了:布施的有为法的功德与体证无为法的功德,有没有不一样
他就要让你明白其间的轻重,所以叫校量功德。这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常常有这样的比较。
【校量功德,在《般若经》中是随处可见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这在悟解空性的圣贤,本是用不着广说的;但为摄引初学,而怕他们误解空义而拨无因果,所以特为层层的校量。功德的特殊,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供养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车渠、赤珠、玛瑙,这是形容质的贵重。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为中千,一千中千为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这是形容量的众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这么多;经中所说,只是假设校量罢了!有的说:可能是真实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
须菩提回答说:多极了!因所得福德,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缘起,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福德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对般若空义有相当体认的学者们,或者圣贤们,其实不需要这样的校量功德,他们心知肚明都明白的。但是我们一般的众生,而且是初机的这些学者,听了这个空义常常会不了解,以为什么都没有了:“都无实性嘛,都没有了嘛,什么都不要了”。其实不是的,所以,他要让你明白,一切不是拨无因果的,还是有所谓的功德,而且让你明白福德与功德哪里不同,功德的特殊性,在比较中最容易表显出来。所以佛问须菩提: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贫穷困苦的众生,或者是供养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受教的师长,信奉的三宝,你说这个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什么叫七宝?金、银、琉璃、玻璃、车渠、珍珠、玛瑙,这是形容品质的贵重。而三千大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为中千,一千个中千为大千,这样就是为佛所化的世界,这是形容量的非常多。以这样贵重而又那么多的七宝来做布施,是真有其事吗?有的说这是假设的,世间的七宝虽多,但总没有那么多,经中所说的只是假设校量罢了。但是有的说,可能是真的,法身菩萨确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十方诸佛,下施六道众生。其实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福德和功德的内容差别在哪里。
须菩提回答:这个就太多了。因为所得的福德,在胜义谛中是没有真实的福德性可得。然而,因为法性空无自性,所以如幻的缘起就能有一切的众多福德可起可说。不然,实有的即不能从缘起,也就没有布施可说了。须菩提的这样解说,还是为了听众:一面说有缘起,一面又即此缘起而显空性,恐怕人听说大福德,就以为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须 “随说随泯”,摄一切法以趣空。
这里很重要!谈到福德,他为什么说“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如果真的有一个福德的实性,那么佛陀就不会这样讲了。因为所谓的福德根本没有一个实性时,佛陀才说他有福德性。为什么?缘起故。缘起就是空无自性,所以是如幻缘起,因为如幻的缘起才能够产生一切所有的所谓的福德。如果它不是缘起的,那就是有实性,福德就不变,不能说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没有办法这样的谈的。所以,为了听众,就是为不了解的或者是初学的这些根性的众生,谈到缘起,一面又说缘起而来显空性,谈福德又怕大家执着实有福德可得,所以“随说随泯”:一面说福德的内容,一面让你不要执着在实有福德性的上面,这个叫“随说随泯”。那么,把一切法慢慢就归向空的这个体证。让你明白,谈到福德,要让你明白福德是空的;谈到如来所体证的、所说的法,也要让你明白他是无实性的。谈到福德,他要让你是无实性的。谈到每一法,他都要趣向空义,一面说,一面破。
【佛又对须菩提说,你所说固然不错,但不要以为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诉你:假使另有人对于本经,不要说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为他人说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过那个人的布施功德,千倍万倍而不可计较。
这样说起来,我们会觉得很奇怪:用像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布施,竟然比不上一个用这样四句语言来为人解说或者受持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千百万分之一的功德。这样说起来,是不是太夸大了?你们会不会觉得这样太夸张啊?今天不要讲用三千世界那么多来的七宝来布施了,把你家里的所有东西拿去布施,我看大家都觉得很难哪。那么,一个人能把他的金钱以及所有的东西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拿去布施,还比不上一句四句偈,这是什么道理?有为的物质能利益众生的只是他这一生或者是当下的一个受用。比喻讲,穷的人,你暂时经济支援他,改善的只是他的经济而已;他身体有病,你布施药与钱,他就可以看医生,可以把病治好,那也是这一生的肉体而已。但这个四句偈呢?是让你体证实相的,让你解脱生死轮回的,所利益你的是尽未来际的彗命啊!这样进行比较你们就知道了,有为的功德不叫功德,只叫福德。你作了善事,可以得一些福报,但是这个与解脱,与了生死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受持这个四句偈使你能体证实相悟入空性,那就解脱了,断了生死轮回了。这样比较起来,你就知道什么叫福德,什么叫功德,你就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真的比不上这个四句偈。
【受是领受,持是忆念明记不忘。四句偈,有人说是我等四相,有人说是末了一颂。其实,这是形容极少的意思。偈,有名为首卢迦偈的,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不问是长行,是偈颂,数满三十二字,名为一首卢迦偈。如般若初会的十万颂,金刚般若三百颂,都是指首卢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极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极多,即显示了本经的殊胜。】
般若经(本经是讲金刚经)所阐扬的内容就是一个空字,最重要把它统合起来就是一个“空”字,整个般若经它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空”字。“空”就是要让你明白一切法的实相,只有悟入实相的人才能真正地解脱,所以,即使在般若经里面极少部分的一个句子,它都在阐扬这个“空义”。所以表示说,即使般若经里面小小四句偈,随便哪几句只要能阐扬空义的,那么一点点就比用大千世界的这七宝布施功德还大,就在这里。其实就要让我们明白,这里在阐扬这一本经般若义的重要!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这一本经是多么重要啊!这一本经要阐扬的般若义多重要!
【修学佛法,不外“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依此修学的次第而细别起来,或说五法行――如法华,或说六法行等,或总为十法行。十法行是: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开演,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此中受持与为他人说,即略举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门自利利他,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七宝等财施,固然能予人们以物质的满足,但它是暂时的;法施,能启发人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向上增进以及解脱、成佛,由此而可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可极!
佛所以说这人的功德超过七宝布施,是因为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般若性空法门――经典所出生的。《般若经》说:般若为诸佛之母。如进一层说:佛说的十二部经,修学的三乘圣贤,也没有不是从般若法门出生的。没有般若,即没有佛及菩萨、二乘,就是世间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得无上遍正觉,所以名为佛;而无上遍正觉,即是老般若。没有般若因行,哪里会有无上遍正觉,哪里会有佛?此经赞叹般若,及般若契会实相,所以不限于《金刚经》,凡与此般若无相法门相契的,都同样的可尊。
诸…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