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漢還會罵人,其實那個是沒有妨礙生死的,跟一般的衆生染習是不一樣的。而我們衆生的染習是妨礙生死的,使我們流轉于生死輪回的。所以,習性能不能斷盡還是有差別的。
前面這一段,重要就是讓我們知道,即使是如來自己所體證的以及他所說的法,還是一定要體證無實性的空性。所以只要體證到無實性的空性的人,他就不會執著在實性裏面,才能真正地離執啊!不取不著,才能得真正的自在。所以我們說佛陀他得到阿褥多羅叁菩藐叁菩提,得到正覺,然後說法四十九年。不明白的人就會執著,他一定得到什麼實法。他所說的法,說了很多妙法,好像有實有的東西,其實所有的一切法他談的內容,都在讓你明白:一切法的非實,無實性,自性空,都在講這個。如果不能體證這一點的話,那麼,如來就不名爲如來,那麼所謂的叁賢也不叫叁賢,所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爲法是一樣的,體證空性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是菩薩的十地,還是初地,所謂的見法是見什麼?初果羅漢證了初果,所謂的法眼淨是什麼?一樣的都是體證這個無爲法,也就是體證空性,一定要明白!
般若爲諸佛之母--一切諸佛皆從般若法門出
辛二 校德
“須菩提!于意雲何
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褥多羅叁菩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裏就要校量功德了:布施的有爲法的功德與體證無爲法的功德,有沒有不一樣
他就要讓你明白其間的輕重,所以叫校量功德。這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常常有這樣的比較。
【校量功德,在《般若經》中是隨處可見的。信解般若,必然能得大功德。這在悟解空性的聖賢,本是用不著廣說的;但爲攝引初學,而怕他們誤解空義而撥無因果,所以特爲層層的校量。功德的特殊,在比較中最容易表顯出來。所以,佛問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貧窮困苦的衆生,或供養自己的父母,受教的師長,信奉的叁寶,你說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這是形容質的貴重。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小千爲中千,一千中千爲大千的一佛所化世界,這是形容量的衆多。以這樣貴重而又那麼多的七寶作布施,是真有其事嗎?有的說:這是假設的,世間的七寶雖多,但總沒有這麼多;經中所說,只是假設校量罷了!有的說:可能是真實的。法身菩薩確能以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十方諸佛,下施六道衆生。
須菩提回答說:多極了!因所得福德,勝義谛中是沒有真實的福德性可得的。然而,因爲法性空無自性,所以如幻緣起,能有一切的衆多福德可起可說。不然,實有的即不從緣起,也就沒有布施福德可說了。須菩提的這樣解說,還是爲了聽衆。一面說有緣起,一面又即此緣起而顯空性。恐人聽說大福德,就以爲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須 “隨說隨泯”,攝一切法以趣空。】
對般若空義有相當體認的學者們,或者聖賢們,其實不需要這樣的校量功德,他們心知肚明都明白的。但是我們一般的衆生,而且是初機的這些學者,聽了這個空義常常會不了解,以爲什麼都沒有了:“都無實性嘛,都沒有了嘛,什麼都不要了”。其實不是的,所以,他要讓你明白,一切不是撥無因果的,還是有所謂的功德,而且讓你明白福德與功德哪裏不同,功德的特殊性,在比較中最容易表顯出來。所以佛問須菩提:有人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貧窮困苦的衆生,或者是供養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受教的師長,信奉的叁寶,你說這個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什麼叫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車渠、珍珠、瑪瑙,這是形容品質的貴重。而叁千大世界是:一千個小千爲中千,一千個中千爲大千,這樣就是爲佛所化的世界,這是形容量的非常多。以這樣貴重而又那麼多的七寶來做布施,是真有其事嗎?有的說這是假設的,世間的七寶雖多,但總沒有那麼多,經中所說的只是假設校量罷了。但是有的說,可能是真的,法身菩薩確能以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十方諸佛,下施六道衆生。其實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覺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我們明白,福德和功德的內容差別在哪裏。
須菩提回答:這個就太多了。因爲所得的福德,在勝義谛中是沒有真實的福德性可得。然而,因爲法性空無自性,所以如幻的緣起就能有一切的衆多福德可起可說。不然,實有的即不能從緣起,也就沒有布施可說了。須菩提的這樣解說,還是爲了聽衆:一面說有緣起,一面又即此緣起而顯空性,恐怕人聽說大福德,就以爲福德有自性,所以必須 “隨說隨泯”,攝一切法以趣空。
這裏很重要!談到福德,他爲什麼說“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如果真的有一個福德的實性,那麼佛陀就不會這樣講了。因爲所謂的福德根本沒有一個實性時,佛陀才說他有福德性。爲什麼?緣起故。緣起就是空無自性,所以是如幻緣起,因爲如幻的緣起才能夠産生一切所有的所謂的福德。如果它不是緣起的,那就是有實性,福德就不變,不能說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沒有辦法這樣的談的。所以,爲了聽衆,就是爲不了解的或者是初學的這些根性的衆生,談到緣起,一面又說緣起而來顯空性,談福德又怕大家執著實有福德可得,所以“隨說隨泯”:一面說福德的內容,一面讓你不要執著在實有福德性的上面,這個叫“隨說隨泯”。那麼,把一切法慢慢就歸向空的這個體證。讓你明白,談到福德,要讓你明白福德是空的;談到如來所體證的、所說的法,也要讓你明白他是無實性的。談到福德,他要讓你是無實性的。談到每一法,他都要趣向空義,一面說,一面破。
【佛又對須菩提說,你所說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爲那人的福德就算大了!告訴你:假使另有人對于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所得的功德,就是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他人說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也是超過那個人的布施功德,千倍萬倍而不可計較。
這樣說起來,我們會覺得很奇怪:用像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布施,竟然比不上一個用這樣四句語言來爲人解說或者受持的人,都比不上他的千百萬分之一的功德。這樣說起來,是不是太誇大了?你們會不會覺得這樣太誇張啊?今天不要講用叁千世界那麼多來的七寶來布施了,把你家裏的所有東西拿去布施,我看大家都覺得很難哪。那麼,一個人能把他的金錢以及所有的東西像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拿去布施,還比不上一句四句偈,這是什麼道理?有爲的物質能利益衆生的只是他這一生或者是當下的一個受用。比喻講,窮的人,你暫時經濟支援他,改善的只是他的經濟而已;他身體有病,你布施藥與錢,他就可以看醫生,可以把病治好,那也是這一生的肉體而已。但這個四句偈呢?是讓你體證實相的,讓你解脫生死輪回的,所利益你的是盡未來際的彗命啊!這樣進行比較你們就知道了,有爲的功德不叫功德,只叫福德。你作了善事,可以得一些福報,但是這個與解脫,與了生死不一定有直接的關系。然而受持這個四句偈使你能體證實相悟入空性,那就解脫了,斷了生死輪回了。這樣比較起來,你就知道什麼叫福德,什麼叫功德,你就知道: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真的比不上這個四句偈。
【受是領受,持是憶念明記不忘。四句偈,有人說是我等四相,有人說是末了一頌。其實,這是形容極少的意思。偈,有名爲首盧迦偈的,是印度人對于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問是長行,是偈頌,數滿叁十二字,名爲一首盧迦偈。如般若初會的十萬頌,金剛般若叁百頌,都是指首盧迦偈而言。受持四句偈,意思是極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極多,即顯示了本經的殊勝。】
般若經(本經是講金剛經)所闡揚的內容就是一個空字,最重要把它統合起來就是一個“空”字,整個般若經它所要表達的只是一個“空”字。“空”就是要讓你明白一切法的實相,只有悟入實相的人才能真正地解脫,所以,即使在般若經裏面極少部分的一個句子,它都在闡揚這個“空義”。所以表示說,即使般若經裏面小小四句偈,隨便哪幾句只要能闡揚空義的,那麼一點點就比用大千世界的這七寶布施功德還大,就在這裏。其實就要讓我們明白,這裏在闡揚這一本經般若義的重要!如果能明白這一點,就知道這一本經是多麼重要啊!這一本經要闡揚的般若義多重要!
【修學佛法,不外“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依此修學的次第而細別起來,或說五法行――如法華,或說六法行等,或總爲十法行。十法行是:一、書寫,二、供養,叁、施他,四、谛聽,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此中受持與爲他人說,即略舉其中的二行。受持是自利,爲他人說是利他,能于此甚深法門自利利他,功德當然不可思議。七寶等財施,固然能予人們以物質的滿足,但它是暫時的;法施,能啓發人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向上增進以及解脫、成佛,由此而可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極!
佛所以說這人的功德超過七寶布施,是因爲一切佛及佛的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經典所出生的。《般若經》說:般若爲諸佛之母。如進一層說:佛說的十二部經,修學的叁乘聖賢,也沒有不是從般若法門出生的。沒有般若,即沒有佛及菩薩、二乘,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爲一切善法的根源!得無上遍正覺,所以名爲佛;而無上遍正覺,即是老般若。沒有般若因行,哪裏會有無上遍正覺,哪裏會有佛?此經贊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于《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
諸…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