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體方法師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各位大德好!

  今天難得的機會,我們大家又共聚一堂互相來談論佛法。今天要研究的是《妙雲集》的《般若經講記》,前段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這個金剛經,尤其在我們中國受到非常的重視。我想我們過去或多或少都聽過《金剛經》,也看過很多《金剛經》的注疏或者是講義。今天我們爲什麼要以導師的《妙雲集》的《般若經講記》來作爲講義教材呢?因爲個人在過去也看了很多《金剛經》的注疏,正如導師在經裏面有談到說:《金剛經》其實是非常難了解的,而在過去的注疏裏面,真正能恰當的把握《金剛經》屬于《般若》系統這一方面的,他說:“不多”。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屬于《般若部》。大《般若經》有600卷,《金剛經》不過是其中的一卷而已,但是它確是整個《般若經》中間最重要的精華部分,也就是整個《般若》系統的精華所在。我們都知道,還有一個叫《般若心經》的,又是更濃縮更精華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的佛教對《金剛經》很重視,甚至于《金剛經》裏面的《般若心經》還作爲我們早晚的一個課誦本,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普遍在寺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本叫《金剛經五十叁注》,這個就是我們過去曆代大德的各家之言,把他們的精華重點搜集起來,以五十叁家的內容把它集成一篇――《金剛經五十叁注》,我相信你們看過的人都知道。現在有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如果從整個大乘佛法的一個角度來看《金剛經》時,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因爲我們大家都知道,《金剛經》的重點是在講什麼?在講“般若”!“般若”的內容是一個“空”字,一個空字是整個的涵蓋。那麼問題出在哪裏呢?出在我們大乘佛法有叁個系統的理論是不同的,叫做大乘叁系,這是以導師的立場來判教分別的。

  大乘佛法有叁個主要系統,一個是中觀系的,一個是唯識系的,一個是真常系的。我們都知道叁系的佛法,它都在講到空,都講緣起。但是要注意:叁個系統的空義和緣起的深義是有差別的,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今天要展現的般若,就是空慧,它的重要性是在哪裏?如果用叁家不同的體系的內容來解釋這個《金剛經》時,它的內容是會有差別,是會有不同的,那麼這個嚴重性就非常大了!

  我們都知道:“般若”,我們叫空慧,它的作用是什麼?是破無明,斷愚癡啊!簡單地講,這個般若就是要讓我們破無明而得證入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那麼,如果這個般若的內容是不同的話,是否産生不同的功效呢?因爲這個關系到什麼?迷與悟以及聖與凡的關鍵點!如果這個般若的正見是正確的,那麼你可以破無明,可以斷煩惱,貪瞋癡是可以止息的,可以解脫的。如果這個般若的內容不是那麼正確,不是過之就是不及的話,而不是真正中道的話,它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我們就知道,今天要了解這個般若的空義,如果沒有非常正確,很細膩的去抉擇的話,在我們一般人聽來,“都講空義麼、都講般若麼、都講緣起麼、反正都一樣麼”。大家就都變成打糊塗仗――名爲圓融啊!其實是把所有的東西混在一起,它名爲圓融,那是不對的。所以,今天如果對佛法的叁系的內容沒有相當的清楚,沒有相當明白的話,要抉擇這個般若空義的正確性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爲什麼我今天要拿《妙雲集》――導師的這個般若經講記來當爲我們現在上課的教材,這個原因也在這裏。

  爲什麼?因爲導師的論著裏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點,整個的佛法體系,整個的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到初期大乘,到後期大乘中國的整個大乘思想,導師都能夠一一而非常細膩地抉擇,尤其是大乘叁系的細膩處,點點滴滴地都把它剖析得非常的清楚明白,讓你能夠很明析地看到所謂般若經的思想的真正精華所在哪一點?這個中間是沒有一點點含糊,不會過之,也不會不及。所以,由于這樣一個因緣,我們才選擇了導師的論著,拿來當爲我們上課的教材,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上課的課程裏面,從內容的分析,我們慢慢可以體會得到,如果我們過去對大乘叁系沒有相當深入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理清這一點的,我們會覺得:“應該每一家都可以呀,我們要涵融啊,我們要圓融啊”。其實,當你明白大乘叁系的分別,內容的細膩處你能分別清楚時,有一些東西你是不能圓融的,就象黑暗與光明是不能圓融的,是一樣的道理。甚至有的道理,它的理論基礎是相背的,但是我們分不清楚。所以抉擇不清,我們要解脫就難了,是這樣的重要關系,因此爲什麼要如此注意這一點的原因就在這裏。

  我們上這個課的時候,把這個經文的內容一步一步的把它討論下去時,談到重點心要處,一一地就可以襯托出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哦!導師的見地,導師的這個注疏啊,真的不是一般人那麼容易了解明白的。那時你們就可以看出來了,非常重要啊!

  我們今天如果把般若系統的重點,在《金剛經》把它搞清楚(甚至心經),導師的注疏裏面涵蓋了整個佛法,他都把它融攝在裏面。所以雖然只有一本經,我們如果很好地去研究它,很用心地很細膩地去體會它,同樣地就在這一本經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整體,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真面目。所以表面看來,好象只是某某一部經而已,其實它涵蓋的層面很寬很廣,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地去研究它,在這一經裏面,我們同樣地可以悟道,可以解脫的,這個不是戲論哦!這個是講真話。所以我講這一些話的原因是希望大家珍惜,這樣的因緣難得,既然來上課,那麼就要真正地用心,把心投入,點點滴滴都要去思維,都要去觀察,都要慢慢地去體驗,也許就在這個因緣中,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我們現在來看看經文。翻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這是導師于民國叁十一年春天講于四川法王學院的,離開現在已經五十幾年了,導師那時候還年輕,就能講這樣的內容,你們慢慢體會就知道。我們開始講《懸論》。懸論就是在經文前面先談一些重點。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爲普遍。如叁論、天臺、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禅宗,與本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傳說:參禮黃梅的六祖慧能,就是聽了本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六祖以前,禅宗以《楞伽》印心,此後《金剛經》即代替了《楞伽》。】

  這裏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在中國的重要,被重視的程度。最直接的,看過六祖壇經的人都知道,六祖的悟道因緣就是聽了《金剛經》裏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那麼,我們都知道禅宗在達磨祖師來中國的時候,他傳的是《楞伽經》,以《楞伽經》印心的。但是到六祖以後呢?就是以《金剛經》來印心的。可見這個《金剛經》影響禅宗之深。也就是從這個地方看出《金剛經》在中國的重要!

  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可見它的弘通之盛!本經的弘通,也有它的特殊因緣。中國佛教的特點:一重實行。如臺、賢、禅、淨各宗,都注意行持,尤重于從定發慧的體悟。二好簡易。國人的習性好簡,卷帙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本經既重般若的悟證,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的盛行起來!】

  我們中國人,看那個麥當勞那麼的流行就知道,一進去馬上就可以吃的,這樣比較快,就是好簡易。我們中國人尤其重實踐,所以說天臺、賢首,或者禅宗、淨土各宗都重在行持,都重從定發慧。那麼我們都知道,一般人尤其是中國的佛教都重這一點,大部分都修禅定。比如講,淨土宗就要念到一心一亂,這個一心不亂,也是在禅定,那麼,禅宗打坐就更免談了,都是從定入手,以爲從定就可以開發智慧,所以這個傾向在我們中國是很普遍的,都是希望從定中而發慧,這是兩個重點。

  【本經的文義次第,是極爲難解的。「修多羅次第所顯」如不明全經的文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世親說“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

  這個金剛經我們大部分人都讀誦過。那我們會發覺一點,它好象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感覺好象每一段沒有關聯,好象很難理解,然後前面問一次,後面又問一次,好象又是重複,而且問的跟答的又好象差不多,那很多人覺得是不是重複了,是不是寫經或是抄經有錯誤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問題在哪裏?因爲它的次第,你要是看不出來,非常難了解金剛經爲什麼這樣的編排。所以,我們對整體內容這個次第,如果不清楚的話,要理解整個經文內容真正的文趣,就很難把握了,所以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也就是說,金剛經非常難了解它的意義啊!包括聖人要了解它都很難,要進入都很難。世親說(世親無著是兄弟):“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同樣的道理,這個文句非常難了解,它的次第非常難了解,如果我們世間的人不能了解的話,那麼要開智慧,就沒有辦法啦!

  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爲印度學者所公認!所以我國本經的注疏雖多,大抵流于泛論空談少有能發見全經脈絡而把握得宗要的!關于這,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

  這幾句話,是導師的評論,但是都是很實在的。我國本經注疏雖多, 大抵流于泛論空談,導師談到這一點是內心很深的體會說,這個不是隨便講的!我們要評論前面的人,當然不是隨便就去批評別人,這個有它的道理,將來研究進去,你們就明白了。“關于這個,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導師他還蠻客氣的,其實導師的見地非常的明確,不然他不敢下這樣的評論!那麼,這裏的重點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一般沒有真正明眼人來講、來點, 很難了解,次第非常艱深。那麼,它的次第過程你都不清楚,你要了解它的內容更難。那麼…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