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布施的物,叁方面都不執取了,這個叫“叁輪體空”。這樣才是真正的所謂布施。如果還有著相的布施,這個只是人天善報,將來得的是人天果報而已,不是真正解脫道的這個布施,所以這樣的布施就不叫波羅蜜。忍辱也是一樣,如果還有忍辱的我,忍辱的對象,能忍嗎?忍不了的。
所以注意哦!修行沒有般若,前面的五度的都變成人天善法的果報。講來講去,最後要我們明白的是什麼叫般若。那般若的智慧就非了解緣起不可,了解空,了解無常,了解無我、無自性,離開了這個,哪裏還有般若?既然沒有般若,前面的五度就變成人天善行而已,又如何解脫?這樣回過頭來就知道,真是希有難得啊,體會這個般若有多重要啊 !修行要成就,行菩薩道,菩薩道要成爲佛,沒有這一些都不可得,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常常講: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沒有第二條路。如果還有第二條路,那我不懂。很重要!所以這個不是唱高調,事實就是如此。
此法無實無虛
壬一 佛說無虛勸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前面講到明心菩提,這個地方要肯定如來所說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就是沒有打妄語,沒有說不實在的話,也讓我們明白如來所得、所體會的法是無實無虛的,這個“無實無虛”二個字很重要!一切法的中心思想就在這裏!這裏講到菩薩心如果對法(包括布施)有所執著有所住的話,就好象在黑暗中走路一樣,根本什麼都沒有看到;如果心能夠不住而行布施,就好象有眼睛可以看到一切見種種色。這裏重要就是使我們不要執著,不要有實在的法可以執著。因爲一切法都無自性,都非實,佛所告訴我們的都是真實的,他沒有騙我們,沒有打妄語,重點就在一個“住”跟“不住”。如果實有法,我們就會住了;如果了解它無實性.,非實,你才能不住。重點就在這裏。
衆生爲什麼會起顛倒、執取?爲什麼貪瞋癡一大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非實,你還會住嗎?還會執著嗎?就是因爲我們認爲一切法是實有的,才在那個地方起了執著,才貪愛執取。所以住與不住,不是我們要不要住,而是在我們的見地上,明白了才能不住。所以重點也可以看出來了:我們今天會執著,會起貪瞋癡,會在那邊痛苦煩惱造業,就在一個“住”跟“不住”而已。那當然是住了才會産生這個事,但是爲什麼會住呢?因爲不了解佛所開示法的內容,誤解爲有實法可得,那你就住了;如果知道一切法如幻非實,又從哪裏去住呢?所以佛陀的開示蠻重要的!前面所講的,從各個角度都讓我們知道它無實性。這裏就讓我們明白了,佛所開示的都是真的,沒有騙我們,沒有打妄語,要我們相信一切法無實性。
此法無實無虛,“無實”二字,從前面的開示我們都已經知道就在破除實有;後面“無虛”二字,是說雖然沒有實性,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虛”就是虛無,一切法不是真實的,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這個“無實無虛”前邊所開示的法要,就在破實有;後面要讓你明白的,就是不要落于什麼都沒有的虛無的地方,也就是不落二邊的中道義。
【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分的信任。如來說法,一切是如實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真語等五句,別譯少不诳語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實可信的意思。如從差別的字義說:真是不妄的,實是不虛的,如是一樣的;不诳即是實的,不異即是如的,如來的梵語,本有如法相而說的意思,所以佛說的一切是可信的。
如來以佛說的真實,勸人信受奉行。但接著說:可不要誤會,以爲如來說什麼宇宙的實體了!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無所謂虛的。凡夫爲無明所複,於無所有中執爲如是實有,不契法性,所以稱爲虛狂妄取。爲譴此虛妄執相,所以又稱不虛诳相現的空性爲實相。衆生執著實有,佛責斥爲虛妄的。雖本無虛妄相可得,勸衆生離此取著,所以說離妄相而見實相。以真去妄,爲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虛妄淨盡,真實也不可得,如以雹擊草,草死雹消。所以說:如來所得法無實無虛。】
這裏是重點啊!讓我們知道不要誤會如來所說的法,以爲是什麼宇宙的實體,這一點很重要哦!如來所證覺的是無所謂實和無所謂虛的,重點就在這裏。一般人以爲佛法講到空性(其實講空性就是破實有性),破了實有性,又把這個空性實有化了,這樣,就以爲空性就是宇宙的實體了,一切的萬法是由宇宙的實體而生出來的,就會産生這樣的觀念。這裏要我們明白,不要誤會了,並不是什麼宇宙有一個實體,如來不是說這個。如來正覺的並且也要我們明白的是:無所謂有一個“實”,也無所謂有一個“虛”。爲什麼呢?凡夫被無明覆蓋著,所以在無所有中執爲實有,不契(體會)入什麼是真正的法性。由于這樣的顛倒實有,所以稱爲虛诳妄取。爲了破除這樣的虛诳妄取,就展現爲不虛诳的、不妄取的,名爲實相或者空性。衆生因爲執爲實我、實有,所以佛才責斥我們虛妄。其實這個虛妄本來也不是有一個真正的虛妄相,只是勸我們離開這個執著而已。離開了執著,虛妄也是沒有的。
所以,表面上說有一個虛妄,是因爲我們的顛倒;當我們離開這個顛倒時,名爲見實相而已,並不是有一個真正的實相可見。實相,又叫真相,只是以真去妄而已。爲了去掉這個妄執,去掉這個虛诳,所以告訴你:那是不對的,是顛倒的,你離開後名爲叫實相、真相而已。那麼,用真來去妄,其實已經是不得已了,因爲妄本身也不可得,哪裏有一個真呢?因爲我們在虛诳中以爲是真實的,所以說它是妄相,你明白了,妄相也不可得。所以說,以真去妄其實不得已的方便說,並不是真的有一個可以去掉的妄的東西。如果我們的虛妄能夠清淨,真實也不可得。這地方要明白啊!虛妄只是我們的幻相,我們的顛倒相,明白了,原來虛妄也是不實的啊,哪裏有一個真的虛妄呢?所以明白它是虛妄,名爲真實而已,並不是有一個真的“真實”,離開了虛妄,真實也不可得,就象下冰雹,冰雹打下來時,把草都打壞了, “草死雹消”,就象那個草雖然被冰雹打死了,但是冰雹也會融化掉,它本身並不是實有的,它只是暫時展現來應用爲一個方便而已。
【菩薩修菩薩行,應契會此無實無虛。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反之,菩薩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見種種的形色。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衆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佛果。】
作爲一個菩薩道的行者修菩薩行,這一點很重要!一定要體會到什麼叫無實無虛!如果這一點不體會,菩薩要行菩薩道是很難的。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這如走入無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見。如果不了解一切萬法(色是萬法之一),而執著在一切萬法的實有上去行所謂的布施,連這個布施也認爲是實法,那麼,這種人,就象是走入了黑暗的暗室一樣,什麼都看不見,也就是沒有辦法破無明,等于是走入無明中一樣。反過來,菩薩能知道開示的這個法,不會住在一切有爲法而去行布施,行六度,能夠這樣的不住,那就如明目人,眼睛就看到光明了,就象到了有日光的地方,能看見種種的形色。這說明布施要與般若相應,不著一切,即能利益衆生,趨入佛道,莊嚴無上佛果。
剛剛已講過,六度的前五度如果沒有與般若相應,就如盲,就在講這個。有了般若的空慧,前面的五度就能變成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真正的波羅蜜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沒有與般若相應就是如盲的瞎子一樣,不能真正見到光明。這裏重要的就是在就告訴我們:行六度的前五度,最重要的是要與般若相應。什麼叫般若?空慧,見一切法實相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的智慧,見諸法實相叫般若。要跟這個空慧相應才不著一切,如果知道一切法無實性,非實,緣起如幻,那還會不會執著?不會了麼!所以,一定要和般若空慧相應才能不執著在一切爲實,也才能不執著地去利益衆生,也才能走上覺悟之道――佛道,也才能真正地在這個人間,莊嚴無上佛果。
大乘般若重在行
【修學般若,略有二行:一、入理,即於定中正觀法相,達自性空而離相生清淨心。二、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行。在成行中,本經特重於利他爲先的布施。這些,受持《金剛般若經》者,應有深刻的認識!】
這裏就點出了我們修般若的二個重點:一、入理,首先要體會般若的離相,也就是在定境中去正觀一切法相,以達到自性空。無自性就是自性空,一切法無自性,緣起無自性,就是自性空。知道自性空才能離相,不會執著在實有上,就不會被那個相迷惑了,離了相,就是所謂的清淨心;心一執著,就起妄相,起顛倒。所以,第一個重點,先要明白什麼叫般若空慧,理論上要先明白,然後去觀察一切法相是不是這樣的,在這個觀察體會中,去明白一切法的無自性,才能夠離相而真正回到清淨心。第二,才是真正的所謂方便:嚴土熟生――莊嚴佛土,成熟一切衆生,這個叫“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種種利他行中,離妄執而隨順實相。我們從般若道到方便道,這個方便道就是真正修菩薩行的過程。在種種利他行中(就是修菩薩道),離妄執而隨順實相。這一點也是很重要哦!我們不是閉門造車,真正的修菩薩道,要離妄執而隨順實相,要在修菩薩道中,在利他中,才能夠離妄執而隨順實相。
很多人說:師父啊,我們都知道了緣起無自性,但是爲什麼還是做不到?因爲你還沒有在行,你要去做、行,在利他中去觀照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地慢慢地明白清楚――照見,“…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