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51

  ..续本文上一页布施的物,三方面都不执取了,这个叫“三轮体空”。这样才是真正的所谓布施。如果还有著相的布施,这个只是人天善报,将来得的是人天果报而已,不是真正解脱道的这个布施,所以这样的布施就不叫波罗蜜。忍辱也是一样,如果还有忍辱的我,忍辱的对象,能忍吗?忍不了的。

  所以注意哦!修行没有般若,前面的五度的都变成人天善法的果报。讲来讲去,最后要我们明白的是什么叫般若。那般若的智慧就非了解缘起不可,了解空,了解无常,了解无我、无自性,离开了这个,哪里还有般若?既然没有般若,前面的五度就变成人天善行而已,又如何解脱?这样回过头来就知道,真是希有难得啊,体会这个般若有多重要啊 !修行要成就,行菩萨道,菩萨道要成为佛,没有这一些都不可得,一定要明白!所以我常常讲:这是唯一的解脱之路,没有第二条路。如果还有第二条路,那我不懂。很重要!所以这个不是唱高调,事实就是如此。

  此法无实无虚

  壬一 佛说无虚劝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前面讲到明心菩提,这个地方要肯定如来所说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就是没有打妄语,没有说不实在的话,也让我们明白如来所得、所体会的法是无实无虚的,这个“无实无虚”二个字很重要!一切法的中心思想就在这里!这里讲到菩萨心如果对法(包括布施)有所执著有所住的话,就好象在黑暗中走路一样,根本什么都没有看到;如果心能够不住而行布施,就好象有眼睛可以看到一切见种种色。这里重要就是使我们不要执著,不要有实在的法可以执著。因为一切法都无自性,都非实,佛所告诉我们的都是真实的,他没有骗我们,没有打妄语,重点就在一个“住”跟“不住”。如果实有法,我们就会住了;如果了解它无实性.,非实,你才能不住。重点就在这里。

  众生为什么会起颠倒、执取?为什么贪瞋痴一大堆?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非实,你还会住吗?还会执著吗?就是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法是实有的,才在那个地方起了执著,才贪爱执取。所以住与不住,不是我们要不要住,而是在我们的见地上,明白了才能不住。所以重点也可以看出来了:我们今天会执著,会起贪瞋痴,会在那边痛苦烦恼造业,就在一个“住”跟“不住”而已。那当然是住了才会产生这个事,但是为什么会住呢?因为不了解佛所开示法的内容,误解为有实法可得,那你就住了;如果知道一切法如幻非实,又从哪里去住呢?所以佛陀的开示蛮重要的!前面所讲的,从各个角度都让我们知道它无实性。这里就让我们明白了,佛所开示的都是真的,没有骗我们,没有打妄语,要我们相信一切法无实性。

  此法无实无虚,“无实”二字,从前面的开示我们都已经知道就在破除实有;后面“无虚”二字,是说虽然没有实性,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虚”就是虚无,一切法不是真实的,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无实无虚”前边所开示的法要,就在破实有;后面要让你明白的,就是不要落于什么都没有的虚无的地方,也就是不落二边的中道义。

  【世人说话,常不免与事理不符,所以不能过分的信任。如来说法,一切是如实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门的甚深,本生的修行,无不是可信的。真语等五句,别译少不诳语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实可信的意思。如从差别的字义说:真是不妄的,实是不虚的,如是一样的;不诳即是实的,不异即是如的,如来的梵语,本有如法相而说的意思,所以佛说的一切是可信的。

  如来以佛说的真实,劝人信受奉行。但接着说:可不要误会,以为如来说什么宇宙的实体了!如来所证觉的,是无所谓实、无所谓虚的。凡夫为无明所复,於无所有中执为如是实有,不契法性,所以称为虚狂妄取。为谴此虚妄执相,所以又称不虚诳相现的空性为实相。众生执著实有,佛责斥为虚妄的。虽本无虚妄相可得,劝众生离此取著,所以说离妄相而见实相。以真去妄,为不得已的方便。如真的虚妄净尽,真实也不可得,如以雹击草,草死雹消。所以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

  这里是重点啊!让我们知道不要误会如来所说的法,以为是什么宇宙的实体,这一点很重要哦!如来所证觉的是无所谓实和无所谓虚的,重点就在这里。一般人以为佛法讲到空性(其实讲空性就是破实有性),破了实有性,又把这个空性实有化了,这样,就以为空性就是宇宙的实体了,一切的万法是由宇宙的实体而生出来的,就会产生这样的观念。这里要我们明白,不要误会了,并不是什么宇宙有一个实体,如来不是说这个。如来正觉的并且也要我们明白的是:无所谓有一个“实”,也无所谓有一个“虚”。为什么呢?凡夫被无明覆盖着,所以在无所有中执为实有,不契(体会)入什么是真正的法性。由于这样的颠倒实有,所以称为虚诳妄取。为了破除这样的虚诳妄取,就展现为不虚诳的、不妄取的,名为实相或者空性。众生因为执为实我、实有,所以佛才责斥我们虚妄。其实这个虚妄本来也不是有一个真正的虚妄相,只是劝我们离开这个执著而已。离开了执著,虚妄也是没有的。

  所以,表面上说有一个虚妄,是因为我们的颠倒;当我们离开这个颠倒时,名为见实相而已,并不是有一个真正的实相可见。实相,又叫真相,只是以真去妄而已。为了去掉这个妄执,去掉这个虚诳,所以告诉你:那是不对的,是颠倒的,你离开后名为叫实相、真相而已。那么,用真来去妄,其实已经是不得已了,因为妄本身也不可得,哪里有一个真呢?因为我们在虚诳中以为是真实的,所以说它是妄相,你明白了,妄相也不可得。所以说,以真去妄其实不得已的方便说,并不是真的有一个可以去掉的妄的东西。如果我们的虚妄能够清净,真实也不可得。这地方要明白啊!虚妄只是我们的幻相,我们的颠倒相,明白了,原来虚妄也是不实的啊,哪里有一个真的虚妄呢?所以明白它是虚妄,名为真实而已,并不是有一个真的“真实”,离开了虚妄,真实也不可得,就象下冰雹,冰雹打下来时,把草都打坏了, “草死雹消”,就象那个草虽然被冰雹打死了,但是冰雹也会融化掉,它本身并不是实有的,它只是暂时展现来应用为一个方便而已。

  【菩萨修菩萨行,应契会此无实无虚。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这如走入无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见;反之,菩萨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严无上佛果。】

  作为一个菩萨道的行者修菩萨行,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体会到什么叫无实无虚!如果这一点不体会,菩萨要行菩萨道是很难的。若心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这如走入无光的暗室,一切都不能见。如果不了解一切万法(色是万法之一),而执著在一切万法的实有上去行所谓的布施,连这个布施也认为是实法,那么,这种人,就象是走入了黑暗的暗室一样,什么都看不见,也就是没有办法破无明,等于是走入无明中一样。反过来,菩萨能知道开示的这个法,不会住在一切有为法而去行布施,行六度,能够这样的不住,那就如明目人,眼睛就看到光明了,就象到了有日光的地方,能看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严无上佛果。

  刚刚已讲过,六度的前五度如果没有与般若相应,就如盲,就在讲这个。有了般若的空慧,前面的五度就能变成波罗蜜,其实六波罗蜜,真正的波罗蜜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没有与般若相应就是如盲的瞎子一样,不能真正见到光明。这里重要的就是在就告诉我们:行六度的前五度,最重要的是要与般若相应。什么叫般若?空慧,见一切法实相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的智慧,见诸法实相叫般若。要跟这个空慧相应才不著一切,如果知道一切法无实性,非实,缘起如幻,那还会不会执著?不会了么!所以,一定要和般若空慧相应才能不执著在一切为实,也才能不执著地去利益众生,也才能走上觉悟之道――佛道,也才能真正地在这个人间,庄严无上佛果。

  大乘般若重在行

  【修学般若,略有二行:一、入理,即於定中正观法相,达自性空而离相生清净心。二、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种种利他行中,离妄执而随顺实相。大乘般若的特色,更重于成行。在成行中,本经特重於利他为先的布施。这些,受持《金刚般若经》者,应有深刻的认识!】

  这里就点出了我们修般若的二个重点:一、入理,首先要体会般若的离相,也就是在定境中去正观一切法相,以达到自性空。无自性就是自性空,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无自性,就是自性空。知道自性空才能离相,不会执著在实有上,就不会被那个相迷惑了,离了相,就是所谓的清净心;心一执著,就起妄相,起颠倒。所以,第一个重点,先要明白什么叫般若空慧,理论上要先明白,然后去观察一切法相是不是这样的,在这个观察体会中,去明白一切法的无自性,才能够离相而真正回到清净心。第二,才是真正的所谓方便:严土熟生――庄严佛土,成熟一切众生,这个叫“成行”。即本著般若的妙悟,在种种利他行中,离妄执而随顺实相。我们从般若道到方便道,这个方便道就是真正修菩萨行的过程。在种种利他行中(就是修菩萨道),离妄执而随顺实相。这一点也是很重要哦!我们不是闭门造车,真正的修菩萨道,要离妄执而随顺实相,要在修菩萨道中,在利他中,才能够离妄执而随顺实相。

  很多人说:师父啊,我们都知道了缘起无自性,但是为什么还是做不到?因为你还没有在行,你要去做、行,在利他中去观照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慢慢地明白清楚――照见,“…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