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到某一個非常美妙的天國,爲了達到求這樣的一個目的,于是都在行慈善、持戒、念誦、修定,那麼,導師在這裏講得很清楚:“這種希求離此生彼的智慧是“邪智邪慧”啊”!也許,很多人聽了會不以爲然,甚至會很難過,但這是事實!爲什麼?從法的角度,從實相真理的角度去看,確實是如此的。
從講過的法住智,也就是緣起流轉的十二支的這個“此有故彼有”的定律裏面,這一些行慈善、持戒、祈告、念誦、修定,請問:能在那十二支産生什麼作用?這樣你們就明白了。我們行慈善,可以得善報,可以升天,可以享福,那叫“福報”。持戒,就是不犯過錯,但是,無明能不能破?它只能幫助我們身心不犯過錯而已,根本的無明能不能解除?注意聽哦!這個都很重要!禱告只是在祈求他力的救度,他力又如何奈你何?念誦大部分是跟修定有關系的,是同樣的一個理念和功用。如果我們真的落在求此(離開這個地方)生彼的這樣一個觀念中,去掉這裏的汙穢,去掉這裏的痛苦,往生一個非常美妙極樂的地方去,這些觀念,就象那個尺蠖(一種蟲),取一舍一,這邊去掉了,那邊又執著了,去掉一邊,又攀在一邊,他並沒有根本地把整個問題解決。猴子也是一樣,這只手攀著樹枝要放以前,那只手一定會先去攀的,這只手才會放,它沒有真正地放下,這個叫舍一取一。如果我們的觀念、智慧執著在這裏(舍此求彼)的話,同樣是不能解脫的,所以,這個觀念也不叫般若,這裏講的得很清楚。我想,在佛教界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正見,所以差不多普遍落在這樣的一個觀念中。我們要很小心啊!一定要建立起正見,不然的話,不落入舍此求彼的邪智邪慧就很難哪!
二乘行者得無我我所慧,解脫生死,可以稱爲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經》所說的般若。大乘的諸法實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絕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離此叁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空慧。什麼叫空?“空”是諸法實相,而悟入諸法實相(空性)的智慧名叫“空慧”,也叫般若。二乘行者確實知道一切法無常、無我,也有智慧體會到了無我、無我所,他們確實是解脫了,證了阿羅漢,可以不再輪回生死,從解脫而不落入生死的這一方面來講,可以說是般若,卻不是般若經(尤其是《金剛經》)所講的般若。注意聽哦!般若是空慧,是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是可以解脫生死的,二乘也確實可以做到,名爲般若是可以的。但是這一本《金剛經》裏面所講的般若不只是這樣:它是超越了二乘智慧的。大乘的諸法實相慧是要是有大悲方便助成的,這個智慧是由于悲心來助成的,大乘的諸法實相的智慧,另外的一個重點就是具備了大悲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大悲心的內容來助他完成這樣的智慧,就不是大乘的諸法實相慧了。而二乘人缺少的就是大悲心,他可以自證自了,這是二乘的偏空慧。
本經講的般若的智慧是屬于大乘諸法實相慧,它是具備了大悲的內容而成就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 這個般若叫做悲智不二的般若,他不是只有智慧一邊而沒有悲心的。今天《金剛經》講的這個般若,就是悲智不二,他沒有偏向哪一邊,而是兩邊都具足的這樣的一個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簡單地講,只有菩薩才有與大悲相應的般若啦!所以,如果要真正具足大悲心的智慧,只有從緣起才能了解諸法實相。也就是離開上面所說的叁種情況,才是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轉化:《智論》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如大乘行者從初抉擇觀察我法無性入門,所以名爲空觀或空慧】
剛談到,緣起就是無實性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只要是緣起的都是空。那麼悟入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我們就會認爲:空與般若是一樣的,而有般若悟到了諸法的實相,那就成了菩提,就解脫了,空、般若、菩提應該是一樣的,爲什麼有叁個名字?這是就它的關系轉化、應用的角度不同而說的。《大智度論》說,般若是在談某一個法,隨著條件、內容、對象不同時,就有不同的名稱(異稱)。真正大乘佛法的菩薩道開始時,是從抉擇我法的無自性下手的,這是真正的大乘空慧。由于是從觀察空、無自性而入門,所以叫做“空觀”,或者“空慧”:就是從緣起無自性的地方下手,去了解它,沒有一個不變的,永恒的,實在的,所以說它是空,是無自性的。從這樣的一個抉擇的法門入手,所以才叫做空觀或空慧。
【不過,這時的空慧還沒有成就;如真能徹悟諸法空相,就轉名般若。所以《智論》說:“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圓滿,即名無上菩提。所以說:“因名般若,果名薩婆若”―― 一切種智。羅什說:薩婆若即是老般若。約始終淺深說,有此叁名,實際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讀書即名學生,長大務農作工又名爲農夫或工人。因此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用緣起無自性的理論而觀察五蘊身心以及外在所有一切萬法,是不是真的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永恒性,沒有一個不變性?在觀察的過程中去體會它的空性,這樣的過程,名爲空觀、空慧。但是,這樣還沒有成就,只是觀察、實踐的過程,所以講空觀、空慧,並不是觀“空”成就了,只是入手觀察抉擇的過程。等到有一天悟到了、體會了、證入了,明白了確實是無我無我所,這時産生的智慧才叫般若。在觀察的過程叫空觀、空慧,成就了才叫般若。所以空觀與般若其實是同一個名詞的二個不同層次的名詞而已。修行觀照還沒有成就以前叫做空;成就了、體會悟道了,名爲般若;菩薩到了八地就已經證入了,阿羅漢也成就證入了,這個都叫般若,但沒有圓滿究竟。佛陀才圓滿究竟,所以還要方便地修習,方便地度衆生去圓滿一切,這個圓滿究竟才叫無上菩提。
看起來好象有次第:空觀(空慧)是一個下手的方便方法;悟入了就叫般若;行方便,嚴土熟生圓滿一切時,才叫無上菩提。所以空,般若,菩提,有一個次第性轉化,也就是說,還沒有圓滿以前的般若是因,一切的種智都成就了,圓滿了,成就了,就是果(薩婆若)。一切種智成熟了,老了,所以叫老般若,這是比喻。這個般若有淺有深是從始終而說的,好象有叁個不同的名字,實際上都在談同樣一個般若。所以說,般若是一法,隨機而異稱。
【般若、方便之同異: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論》比喻說: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
《金剛經》分作前後兩個大段,第一大段叫般若道;第二大段叫方便道。這個重點就在談什麼叫般若與方便,前後兩段有什麼不同?兩個都叫智慧,不同在哪裏?大智度論比喻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煉了的金,可作種種飾物。就象提煉金子一樣,把參雜的一些渣子都去掉了,叫熟金,才能製造很多飾物。那同樣是金,都叫般若啊,但是有不同的功用與不同程度的內容,所以叫做方便與般若的差別。
【菩薩初以般若慧觀一切法空,如通達諸法空性,即能引發無方的巧用,名爲方便】
這裏就很重要哦!這是在澄清我們一個觀念:一般都以爲衆生無知,我們弄一個引導他,讓他喜歡,讓他來學習就好了,但是每一個人觀念不同,習性不同,所以投其所好,這個名爲方便。這個“方便”問題就大了!現在很多人說:某某法門是應機方便,因爲衆生的根性不同,我們投其所好,引他喜歡,名爲方便。但是,此地的方便卻不是這樣哦!
菩薩開始時,用緣起的正見觀察一切法是不是無我、無我所?是不是一切法無自性?從這裏下手,最後通達了諸法確實是空性的。明白悟入這一點時,就能夠産生真正的方便妙用。他是已經徹悟了諸法的空性,也就是說,已經了達諸法實相後産生的妙智慧的妙用,這個才叫方便那!注意聽哦!也就是巧妙地去應用這個智慧的內容,去多樣的變化而已。那麼注意:如果沒有悟入諸法實相的空性,沒有真正的般若慧觀的成就,能不能名爲方便?這一點很重要哦!一定要厘清這個觀念哦!現在很多人沒有究竟的內容爲前提而行方便,那個是叫“糊塗”,注意聽哦!是誤導衆生,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謂的方便,就是已經有真正的般若的妙智,已經悟了諸法的空性,已經了解了諸法的實相,這樣爲內容而産生巧妙的作用,這樣的善巧才叫方便。
現在的人都不知道,都以爲方便麼。如果你自己本身根本沒有真正的般若空慧,沒有悟入實相,哪裏來的方便?那個叫做什麼?叫做“以盲引衆盲”而已。所以方便不是沒有真實受用的糊裏糊塗啊!佛陀引導衆生的一切善巧才叫方便。他是站在究竟諸法實相的立場而産生的妙用才叫方便那!注意聽哦!如果自己根本是糊塗衆生也談方便,是不是誤導別人?你自己都不清楚,都糊裏糊塗,卻來所謂度化引誘,那只是一個盲人引導另一個盲人,那個不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明白、強調這一點。
這是證了般若智以後,慧觀一切法空,通達了諸法空性,才能引發這樣巧妙的作用,這個才叫方便。所以此經前一段叫做般若道,也就是說:從發心到伏心,到明心見性,這個過程叫般若;建立般若智慧,悟入實相的體會,也就是明心見性以後,才發心來引導衆生,利益衆生,善巧的布施一切的善法,這個叫方便道,才是真正的般若,菩薩的般若的妙用才叫方便。這時菩薩已經悟入實相了,他要圓滿佛果,就必須去利益一切衆生,去具備一切福德資糧,這個時候叫方便,是內證智慧的善巧的實用,這個叫方便。
經上說:“以無所得爲方便”。假使離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爲方便了!所以,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般若側重法空的體證;方便側重于救濟衆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濟衆生。《智論》這樣講:“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這裏講得很清楚:悟入空慧的人,會不會對一…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