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要到某一个非常美妙的天国,为了达到求这样的一个目的,于是都在行慈善、持戒、念诵、修定,那么,导师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智慧是“邪智邪慧”啊”!也许,很多人听了会不以为然,甚至会很难过,但这是事实!为什么?从法的角度,从实相真理的角度去看,确实是如此的。

  从讲过的法住智,也就是缘起流转的十二支的这个“此有故彼有”的定律里面,这一些行慈善、持戒、祈告、念诵、修定,请问:能在那十二支产生什么作用?这样你们就明白了。我们行慈善,可以得善报,可以升天,可以享福,那叫“福报”。持戒,就是不犯过错,但是,无明能不能破?它只能帮助我们身心不犯过错而已,根本的无明能不能解除?注意听哦!这个都很重要!祷告只是在祈求他力的救度,他力又如何奈你何?念诵大部分是跟修定有关系的,是同样的一个理念和功用。如果我们真的落在求此(离开这个地方)生彼的这样一个观念中,去掉这里的污秽,去掉这里的痛苦,往生一个非常美妙极乐的地方去,这些观念,就象那个尺蠖(一种虫),取一舍一,这边去掉了,那边又执著了,去掉一边,又攀在一边,他并没有根本地把整个问题解决。猴子也是一样,这只手攀着树枝要放以前,那只手一定会先去攀的,这只手才会放,它没有真正地放下,这个叫舍一取一。如果我们的观念、智慧执着在这里(舍此求彼)的话,同样是不能解脱的,所以,这个观念也不叫般若,这里讲的得很清楚。我想,在佛教界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正见,所以差不多普遍落在这样的一个观念中。我们要很小心啊!一定要建立起正见,不然的话,不落入舍此求彼的邪智邪慧就很难哪!

  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绝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空慧。什么叫空?“空”是诸法实相,而悟入诸法实相(空性)的智慧名叫“空慧”,也叫般若。二乘行者确实知道一切法无常、无我,也有智慧体会到了无我、无我所,他们确实是解脱了,证了阿罗汉,可以不再轮回生死,从解脱而不落入生死的这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是般若,却不是般若经(尤其是《金刚经》)所讲的般若。注意听哦!般若是空慧,是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二乘也确实可以做到,名为般若是可以的。但是这一本《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般若不只是这样:它是超越了二乘智慧的。大乘的诸法实相慧是要是有大悲方便助成的,这个智慧是由于悲心来助成的,大乘的诸法实相的智慧,另外的一个重点就是具备了大悲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悲心的内容来助他完成这样的智慧,就不是大乘的诸法实相慧了。而二乘人缺少的就是大悲心,他可以自证自了,这是二乘的偏空慧。

  本经讲的般若的智慧是属于大乘诸法实相慧,它是具备了大悲的内容而成就的,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所以, 这个般若叫做悲智不二的般若,他不是只有智慧一边而没有悲心的。今天《金刚经》讲的这个般若,就是悲智不二,他没有偏向哪一边,而是两边都具足的这样的一个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简单地讲,只有菩萨才有与大悲相应的般若啦!所以,如果要真正具足大悲心的智慧,只有从缘起才能了解诸法实相。也就是离开上面所说的三种情况,才是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

  刚谈到,缘起就是无实性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只要是缘起的都是空。那么悟入空的智慧就是般若,我们就会认为:空与般若是一样的,而有般若悟到了诸法的实相,那就成了菩提,就解脱了,空、般若、菩提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三个名字?这是就它的关系转化、应用的角度不同而说的。《大智度论》说,般若是在谈某一个法,随着条件、内容、对象不同时,就有不同的名称(异称)。真正大乘佛法的菩萨道开始时,是从抉择我法的无自性下手的,这是真正的大乘空慧。由于是从观察空、无自性而入门,所以叫做“空观”,或者“空慧”:就是从缘起无自性的地方下手,去了解它,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实在的,所以说它是空,是无自性的。从这样的一个抉择的法门入手,所以才叫做空观或空慧。

  【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 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用缘起无自性的理论而观察五蕴身心以及外在所有一切万法,是不是真的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永恒性,没有一个不变性?在观察的过程中去体会它的空性,这样的过程,名为空观、空慧。但是,这样还没有成就,只是观察、实践的过程,所以讲空观、空慧,并不是观“空”成就了,只是入手观察抉择的过程。等到有一天悟到了、体会了、证入了,明白了确实是无我无我所,这时产生的智慧才叫般若。在观察的过程叫空观、空慧,成就了才叫般若。所以空观与般若其实是同一个名词的二个不同层次的名词而已。修行观照还没有成就以前叫做空;成就了、体会悟道了,名为般若;菩萨到了八地就已经证入了,阿罗汉也成就证入了,这个都叫般若,但没有圆满究竟。佛陀才圆满究竟,所以还要方便地修习,方便地度众生去圆满一切,这个圆满究竟才叫无上菩提。

  看起来好象有次第:空观(空慧)是一个下手的方便方法;悟入了就叫般若;行方便,严土熟生圆满一切时,才叫无上菩提。所以空,般若,菩提,有一个次第性转化,也就是说,还没有圆满以前的般若是因,一切的种智都成就了,圆满了,成就了,就是果(萨婆若)。一切种智成熟了,老了,所以叫老般若,这是比喻。这个般若有浅有深是从始终而说的,好象有三个不同的名字,实际上都在谈同样一个般若。所以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

  《金刚经》分作前后两个大段,第一大段叫般若道;第二大段叫方便道。这个重点就在谈什么叫般若与方便,前后两段有什么不同?两个都叫智慧,不同在哪里?大智度论比喻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就象提炼金子一样,把参杂的一些渣子都去掉了,叫熟金,才能制造很多饰物。那同样是金,都叫般若啊,但是有不同的功用与不同程度的内容,所以叫做方便与般若的差别。

  【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

  这里就很重要哦!这是在澄清我们一个观念:一般都以为众生无知,我们弄一个引导他,让他喜欢,让他来学习就好了,但是每一个人观念不同,习性不同,所以投其所好,这个名为方便。这个“方便”问题就大了!现在很多人说:某某法门是应机方便,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我们投其所好,引他喜欢,名为方便。但是,此地的方便却不是这样哦!

  菩萨开始时,用缘起的正见观察一切法是不是无我、无我所?是不是一切法无自性?从这里下手,最后通达了诸法确实是空性的。明白悟入这一点时,就能够产生真正的方便妙用。他是已经彻悟了诸法的空性,也就是说,已经了达诸法实相后产生的妙智慧的妙用,这个才叫方便那!注意听哦!也就是巧妙地去应用这个智慧的内容,去多样的变化而已。那么注意:如果没有悟入诸法实相的空性,没有真正的般若慧观的成就,能不能名为方便?这一点很重要哦!一定要厘清这个观念哦!现在很多人没有究竟的内容为前提而行方便,那个是叫“糊涂”,注意听哦!是误导众生,这一点一定要明白!所谓的方便,就是已经有真正的般若的妙智,已经悟了诸法的空性,已经了解了诸法的实相,这样为内容而产生巧妙的作用,这样的善巧才叫方便。

  现在的人都不知道,都以为方便么。如果你自己本身根本没有真正的般若空慧,没有悟入实相,哪里来的方便?那个叫做什么?叫做“以盲引众盲”而已。所以方便不是没有真实受用的糊里糊涂啊!佛陀引导众生的一切善巧才叫方便。他是站在究竟诸法实相的立场而产生的妙用才叫方便那!注意听哦!如果自己根本是糊涂众生也谈方便,是不是误导别人?你自己都不清楚,都糊里糊涂,却来所谓度化引诱,那只是一个盲人引导另一个盲人,那个不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明白、强调这一点。

  这是证了般若智以后,慧观一切法空,通达了诸法空性,才能引发这样巧妙的作用,这个才叫方便。所以此经前一段叫做般若道,也就是说:从发心到伏心,到明心见性,这个过程叫般若;建立般若智慧,悟入实相的体会,也就是明心见性以后,才发心来引导众生,利益众生,善巧的布施一切的善法,这个叫方便道,才是真正的般若,菩萨的般若的妙用才叫方便。这时菩萨已经悟入实相了,他要圆满佛果,就必须去利益一切众生,去具备一切福德资粮,这个时候叫方便,是内证智慧的善巧的实用,这个叫方便。

  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讲:“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这里讲得很清楚:悟入空慧的人,会不会对一…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