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万法执取,颠倒,占有?会不会执着在实有里?真正的般若空慧,体会的就是无所得,以无所得作为他真正的方便,所以离开性空的智能(空慧),所有的方便都不叫方便。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层次不同)不异(都是智能)。前面是般若道,重点就是体会真理实相,悟入我法的空寂,去体证他。后面的方便道的重点是在救济一切的众生,行菩萨道的大行,用善巧方便真正地利益众生。“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这一句大家可以背起来,很重要。为什么?今天学的《金刚经》要开发的就是般若妙智,,“将入毕竟空”,就是说,悟到空性的般若智能,它的妙用是要把我们带进去,体会到毕竟空寂的法性,才能够完全斩除断绝一切分别戏论,这个就叫绝诸戏论,戏论就是以幻为真,分别颠倒执取。由此可见这般若有多重要!而证空性以后,从空出假,以善巧方便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就是行菩萨道,这才是无所得的方便道。
(3) 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么说,弟子即怎么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
在佛陀的时代,那时没有文字记录,佛陀怎么讲你就怎么听,就怎么体会。佛经中为什么讲“如是我闻”?阿难都是听佛陀讲,记忆起来的,然后再诵出来,当时每一种传授都是用语言直接传达,直接教导的,并没有文字,今天之所以有文字,其实还是依据佛陀当时所讲的记录而已。所以,声音其实还是文字,真正的名句文字,其实都是依声音而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这里有一个重点:有些人认为读经是依文解义,很容易执着在文字相。还有某某宗派所唱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要执着这样子,你把文字去掉了,以为文字是不好的。其实,不立文字的宗派有没有开示?那么开示是不是文字?当然是文字,只是没有在纸上写成这个符号而已,其实声音就是文字。
【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佛、擎拳,哪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次说的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扬眉竖目等现在叫肢体语言,虽然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其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是语言。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只要让你理解就好了。比如说我的手这样一招,你就知道是让您过来,是不是?虽然没有讲话,但是你已经知道了,所以这个也是文字,因为它能够表达意念让你明白,这就是文字。同样吗,禅宗其实都是这样的。“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文字的本身不能表达真正的意义,但是透过文字我们才能了知方向、理论、内容、方法。今天如没有文字,怎么来讲《金刚经》?又如何传达佛陀的这个讯息?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金刚经》。
【初学般若,应先于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名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维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我们刚学般若,学佛,开智慧,修行,要从哪里下手?应从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亲近善士,多闻熏习,这些都是要从文字相闻慧而来的,所以叫“闻思为主”,什么叫闻思慧?就是听闻与思维:先听闻这个法要,然后去思维、抉择对与不对?这是要透过思维的,不是叫你如何如何,你就糊里糊涂的信我如何如何。“我今天能分身,我是本尊,你们听我的,拿一千万来见本尊”,你就相信了,这个是糊涂呀!所以说要先听闻,然后受持,去实践看看,是要以闻思为主的。“经过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把我们的身心融入万法中去观察体会是不是真正的缘起?是不是真正的无自性?这是要透过我们的如实观察的,不是你讲了我就信了。所以我常常讲:你来上课,我讲的,你不要马上信,如果不经过实践证明而马上信,那个叫迷信。佛陀在弘法也是一样,他没有叫你马上信,他说:你去试试看。如果肚子痛拿治心脏病的药给你吃,说这个药最好最贵,一天到晚吃心脏药,有没有效?当然没有效。我们绝对要拿正确的药吃下去,果然有效我才信,修行也是一样啊!所以要经过合理思考、明达,再进而摄心以观察,一切是不是真的缘起无自性,这个观察的过程叫做观察般若,它是以修思慧为主的――思维修行的智慧。“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我们从文字闻思明白,进而进一步我们去思维观察,然后去实践,最后依据这样的理则而深入体会一切法的如实相,从而断了一切妄想戏论,真正悟入实相了,这时就叫实相般若。
这三者,同名般若而各有所重。为什么要讲文字般若?因为从闻思下手,观照、思惟、抉择,最后悟入才叫实相般若。同样的般若有三个次第,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刚刚修行,不能一下子悟入实相,要透过文字、法义的熏习、听闻、受持,然后加上观照,再透过最后的实践才能悟入实相,这就一定有它的过程、次第,偏重:如果目的是在悟入诸法实相(实相般若),那是能所并寂的而非名言思维可及。悟入诸法的空相内容不是语言名相思维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是在观慧的话,就要依境成观,注意听哦!什么叫依境成观?我们要观照、悟入实相,在什么地方观照?就在一切的境相,也就是一切法上。如果没有一切万法,没有一切境相,我们又从哪里观照悟入实相?这是要悟入实相以前的方便――从境相上去观照,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要注意:理论方法懂了,就要深入去观察观照,从哪里?从一切万法与我们的身心,这个叫境相(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境,就是相)。在万法中,在身心中去观察,离开这个就没有观察的地方了。实相虽不是万法,但是从万法才能悟入实相,所以叫依境成观。一定要了解:开展这个观照慧,一定是在万法中,离开万法,没有地方可以入哦!最后离开了一切相而不会染着安住在那里。当你能够与这样的离相无住相应时,才是真正观慧的内容和目的,所以要注意啊!我们要修行,要悟入,要观察,要去观照,离开我们的身心跟万法没有地方哦!注意听,这点非常重要哦!我们今天要开发智慧,悟入实相,离开我们的身心,离开了万法是没有地方可以观察的,注意听,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要加强这一句话,大家慢慢就会了解:如果厌离我们的身心,厌离这个世界,厌离一切万法,你如何观照而悟入空相?注意听哦!如果这个不懂,我们就会不想在这个人间而要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在那个地方如何观察它的无实性而悟入空慧呢?如何悟入实相呢?这个是重点哪!听懂的人就懂了啊!
“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我们透过文字、声音来了解般若,即是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所以,今天为什么在黑板上用文字一直讲空与有,世俗谛与胜义谛(第一义谛)的内容?就是在文字上、理念上先分别明白,先了解缘起的正见,就是要安立缘起的流转,这个叫世俗谛;缘起的还灭是第一义谛。二谛就是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世俗的因缘条件的流转次第,这个叫世俗谛。了解世俗流转的一切内容叫做法住智;从法住智溯源而上,还灭了,悟入实相了,而得灭、得解脱,这个叫第一义谛――悟入真正的诸法实相,悟入空性了。
所以当我们在文字上听闻佛法时,先要抉择的就是二谛或者是空有。什么是空?什么是有?什么叫胜义谛?什么叫世俗谛?这个都要先明白哦!如果不明白,我们怎么修行?怎么去观察观照?观照什么?没有次第,没有内容,又如何能悟入实相?所以讲来讲去,最重要的还是什么?初学者先要在文字上、听闻上建立法的内容,也就是二谛和空有的内容,先得法住智。慢慢地依这样的道理而深入而解脱,就叫涅槃智,才得解脱。那么明白这个内容次第时,就知道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这个很重要。如果连这个基础都不知道,就不知道今天上般若,讲《金刚经》的意义在哪里。
【 (二)何名般若:为什么称为般若?在这一问题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么?应该说:般若是实相;观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如观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又,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它;为境而引生观慧,所以也可假说为从境――实相般若而名为般若。至于文字,约它的能诠实相,及藉此能诠而起观,得证实相――般若,所以也就从所诠而名为般若。】
什么是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其实真正的般若是实相般若,观照与文字是约某种意义而说为般若的,是从某个角度、意义才叫般若,它不是真正的般若。如观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现觉实相般若,所以也称为般若。如果没有观照,没有观慧,你就不可能悟入实相,透过观照这个过程,才能悟入实相,它有这样的功效,所以观照虽然不是实相,但是要依它而悟入实相,因此也名为观照般若。观慧是因,实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也就是说,因为它跟悟入实相有因果关系,如果悟入实相是果的话,那么悟入实相的因就是有这个观照,所以它是因为果而得名的。另外,实相不是所观的,但观慧却缘相而间接的观察它,为境而引…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