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切萬法執取,顛倒,占有?會不會執著在實有裏?真正的般若空慧,體會的就是無所得,以無所得作爲他真正的方便,所以離開性空的智能(空慧),所有的方便都不叫方便。所以,般若與方便不一(層次不同)不異(都是智能)。前面是般若道,重點就是體會真理實相,悟入我法的空寂,去體證他。後面的方便道的重點是在救濟一切的衆生,行菩薩道的大行,用善巧方便真正地利益衆生。“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這一句大家可以背起來,很重要。爲什麼?今天學的《金剛經》要開發的就是般若妙智,,“將入畢竟空”,就是說,悟到空性的般若智能,它的妙用是要把我們帶進去,體會到畢竟空寂的法性,才能夠完全斬除斷絕一切分別戲論,這個就叫絕諸戲論,戲論就是以幻爲真,分別顛倒執取。由此可見這般若有多重要!而證空性以後,從空出假,以善巧方便莊嚴佛土成熟衆生,就是行菩薩道,這才是無所得的方便道。

  (3) 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常人以書籍爲文字,其實文字不盡是書本的。書籍是依色塵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卻是以音聲作文字。佛怎麼說,弟子即怎麼聽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聲假立的。或者偏愛不立文字,以教義的鑽研爲文字加以呵斥,不知言說開示即是文字】

  在佛陀的時代,那時沒有文字記錄,佛陀怎麼講你就怎麼聽,就怎麼體會。佛經中爲什麼講“如是我聞”?阿難都是聽佛陀講,記憶起來的,然後再誦出來,當時每一種傳授都是用語言直接傳達,直接教導的,並沒有文字,今天之所以有文字,其實還是依據佛陀當時所講的記錄而已。所以,聲音其實還是文字,真正的名句文字,其實都是依聲音而假立的。“或者偏愛不立文字,以教義的鑽研爲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說開示即是文字”。這裏有一個重點:有些人認爲讀經是依文解義,很容易執著在文字相。還有某某宗派所唱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要執著這樣子,你把文字去掉了,以爲文字是不好的。其實,不立文字的宗派有沒有開示?那麼開示是不是文字?當然是文字,只是沒有在紙上寫成這個符號而已,其實聲音就是文字。

  【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的,口頭說的,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佛、擎拳,哪一樣不是文字!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永隔!此次說的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

  揚眉豎目等現在叫肢體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也沒有聲音,其實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是語言。不管是正面或反面的,只要讓你理解就好了。比如說我的手這樣一招,你就知道是讓您過來,是不是?雖然沒有講話,但是你已經知道了,所以這個也是文字,因爲它能夠表達意念讓你明白,這就是文字。同樣嗎,禅宗其實都是這樣的。“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文字的本身不能表達真正的意義,但是透過文字我們才能了知方向、理論、內容、方法。今天如沒有文字,怎麼來講《金剛經》?又如何傳達佛陀的這個訊息?此處說的文字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金剛經》。

  【初學般若,應先于文教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爲主。經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即觀照般若,以思修慧爲主。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這叁者,同名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實相,即能所並寂而非名言思維可及。如意在觀慧,即依境成觀,以離相無住的相應爲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

  我們剛學般若,學佛,開智慧,修行,要從哪裏下手?應從聽聞,受持,以聞思慧爲主。親近善士,多聞熏習,這些都是要從文字相聞慧而來的,所以叫“聞思爲主”,什麼叫聞思慧?就是聽聞與思維:先聽聞這個法要,然後去思維、抉擇對與不對?這是要透過思維的,不是叫你如何如何,你就糊裏糊塗的信我如何如何。“我今天能分身,我是本尊,你們聽我的,拿一千萬來見本尊”,你就相信了,這個是糊塗呀!所以說要先聽聞,然後受持,去實踐看看,是要以聞思爲主的。“經過合理的思考明達,進而攝心以觀察緣起無自性”。把我們的身心融入萬法中去觀察體會是不是真正的緣起?是不是真正的無自性?這是要透過我們的如實觀察的,不是你講了我就信了。所以我常常講:你來上課,我講的,你不要馬上信,如果不經過實踐證明而馬上信,那個叫迷信。佛陀在弘法也是一樣,他沒有叫你馬上信,他說:你去試試看。如果肚子痛拿治心髒病的藥給你吃,說這個藥最好最貴,一天到晚吃心髒藥,有沒有效?當然沒有效。我們絕對要拿正確的藥吃下去,果然有效我才信,修行也是一樣啊!所以要經過合理思考、明達,再進而攝心以觀察,一切是不是真的緣起無自性,這個觀察的過程叫做觀察般若,它是以修思慧爲主的――思維修行的智慧。“如得離一切妄想戲論,現覺實相,即實相般若了”。我們從文字聞思明白,進而進一步我們去思維觀察,然後去實踐,最後依據這樣的理則而深入體會一切法的如實相,從而斷了一切妄想戲論,真正悟入實相了,這時就叫實相般若。

  這叁者,同名般若而各有所重。爲什麼要講文字般若?因爲從聞思下手,觀照、思惟、抉擇,最後悟入才叫實相般若。同樣的般若有叁個次第,它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剛剛修行,不能一下子悟入實相,要透過文字、法義的熏習、聽聞、受持,然後加上觀照,再透過最後的實踐才能悟入實相,這就一定有它的過程、次第,偏重:如果目的是在悟入諸法實相(實相般若),那是能所並寂的而非名言思維可及。悟入諸法的空相內容不是語言名相思維可以達到的。但是如果是在觀慧的話,就要依境成觀,注意聽哦!什麼叫依境成觀?我們要觀照、悟入實相,在什麼地方觀照?就在一切的境相,也就是一切法上。如果沒有一切萬法,沒有一切境相,我們又從哪裏觀照悟入實相?這是要悟入實相以前的方便――從境相上去觀照,以離相無住的相應爲宗。要注意:理論方法懂了,就要深入去觀察觀照,從哪裏?從一切萬法與我們的身心,這個叫境相(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境,就是相)。在萬法中,在身心中去觀察,離開這個就沒有觀察的地方了。實相雖不是萬法,但是從萬法才能悟入實相,所以叫依境成觀。一定要了解:開展這個觀照慧,一定是在萬法中,離開萬法,沒有地方可以入哦!最後離開了一切相而不會染著安住在那裏。當你能夠與這樣的離相無住相應時,才是真正觀慧的內容和目的,所以要注意啊!我們要修行,要悟入,要觀察,要去觀照,離開我們的身心跟萬法沒有地方哦!注意聽,這點非常重要哦!我們今天要開發智慧,悟入實相,離開我們的身心,離開了萬法是沒有地方可以觀察的,注意聽,這一點非常重要!爲什麼要加強這一句話,大家慢慢就會了解:如果厭離我們的身心,厭離這個世界,厭離一切萬法,你如何觀照而悟入空相?注意聽哦!如果這個不懂,我們就會不想在這個人間而要到某一個地方去。你在那個地方如何觀察它的無實性而悟入空慧呢?如何悟入實相呢?這個是重點哪!聽懂的人就懂了啊!

  “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我們透過文字、聲音來了解般若,即是重在安立二谛,抉擇空有。所以,今天爲什麼在黑板上用文字一直講空與有,世俗谛與勝義谛(第一義谛)的內容?就是在文字上、理念上先分別明白,先了解緣起的正見,就是要安立緣起的流轉,這個叫世俗谛;緣起的還滅是第一義谛。二谛就是世俗谛和第一義谛。世俗的因緣條件的流轉次第,這個叫世俗谛。了解世俗流轉的一切內容叫做法住智;從法住智溯源而上,還滅了,悟入實相了,而得滅、得解脫,這個叫第一義谛――悟入真正的諸法實相,悟入空性了。

  所以當我們在文字上聽聞佛法時,先要抉擇的就是二谛或者是空有。什麼是空?什麼是有?什麼叫勝義谛?什麼叫世俗谛?這個都要先明白哦!如果不明白,我們怎麼修行?怎麼去觀察觀照?觀照什麼?沒有次第,沒有內容,又如何能悟入實相?所以講來講去,最重要的還是什麼?初學者先要在文字上、聽聞上建立法的內容,也就是二谛和空有的內容,先得法住智。慢慢地依這樣的道理而深入而解脫,就叫涅槃智,才得解脫。那麼明白這個內容次第時,就知道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這個很重要。如果連這個基礎都不知道,就不知道今天上般若,講《金剛經》的意義在哪裏。

  【 (二)何名般若:爲什麼稱爲般若?在這一問題中,即抉示出般若究竟指什麼?應該說:般若是實相;觀慧與文字,是約某種意義而說爲般若的。如觀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現覺實相――般若,所以也稱爲般若。觀慧是因,實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又,實相不是所觀的,但觀慧卻緣相而間接的觀察它;爲境而引生觀慧,所以也可假說爲從境――實相般若而名爲般若。至于文字,約它的能诠實相,及藉此能诠而起觀,得證實相――般若,所以也就從所诠而名爲般若。】

  什麼是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其實真正的般若是實相般若,觀照與文字是約某種意義而說爲般若的,是從某個角度、意義才叫般若,它不是真正的般若。如觀慧,因依之深入而能現覺實相般若,所以也稱爲般若。如果沒有觀照,沒有觀慧,你就不可能悟入實相,透過觀照這個過程,才能悟入實相,它有這樣的功效,所以觀照雖然不是實相,但是要依它而悟入實相,因此也名爲觀照般若。觀慧是因,實相是——非果之果,即是因得果名。也就是說,因爲它跟悟入實相有因果關系,如果悟入實相是果的話,那麼悟入實相的因就是有這個觀照,所以它是因爲果而得名的。另外,實相不是所觀的,但觀慧卻緣相而間接的觀察它,爲境而引…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