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觀慧,所以也可假說爲以境——實相般若而名爲般若。這裏很重要,要注意聽啊!我們說在觀照之中悟入實相,那實相是不是觀慧所悟到的一個東西,也就是能所的“所”(能悟的另外一邊)?不是哦!實相不是你所觀的一個東西,但是透過觀慧間接去體會到、觀察到了。也就是說,因爲有境才引生了觀慧,所以也可以假說,以境(實相般若)而名爲般若。注意聽,這裏很重要!不要把實相般若當作一個實有的法,它只是透過這樣的觀照而體會到的一個事實真相而已,由于透過從境(一切的境相)這樣的觀察,才悟到這個叫做所謂實相的東西,所以,也因爲這樣的關系才叫做般若的。
至于文字,它不是實相,但是它能诠注(說明)實相,依借這樣的能诠教而起觀,能證到實相般若,也就是從所诠(說明實相)的而名爲般若。簡單講,這個都是間接關系,不是直接的實相,但是透過文字與觀照才能悟入般若,所以,也把觀照和文字叫做般若,因爲其間有因果關系。
【般若本是世間舊有的名詞,指智慧而言。但是佛陀所要開示的,即正覺現證的——能所不二的實相,本非世間“般若”的名義所能恰當,但又不能不安立名言以化導衆生。從由觀慧爲方便而可能到達如實證知的意義說,還是采用“般若”一名。不過雖稱之爲般若,而到底不很完備的,所以《智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
般若是正覺的現證,它是能所不二的事實――一切法的真相。這並不是世間文字上用“般若”兩個字就能夠形容比喻,能夠恰當表達的。但是如果不立一個假名,我們又如何來引導衆生去體會什麼叫般若?所以,從由觀慧爲方便而能到達如實證知的意義說,還是采用“般若”一名,也就是方便說的假名安立。般若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不是我們要表達的那個世俗的智慧,沒有辦法用言說、意境就能體會,用文字就能了解的,它是能所不二的一種超越,一種諸法的空寂性,這些都沒有辦法用文字與意念來表達的,但是不得已呀,如果連表達都不能表達的話,那我們又如何而知?佛陀說:我悟了。那我笑一笑,你也笑一笑,你懂,我懂,可能嗎?你說:“我拈花,你微笑”,大家都懂了嗎?沒有辦法啊!那怎麼辦?不得已透過語言的善巧方便,還是用世俗的“智慧”二個字比喻假名安立。引指指月,把它當作手指,指向你要看的那一邊,目的是要你看到那個叫實相的內容。如果不用這個手指去指,你永遠沒有方向,所以文字就是因指指月的手指。
不過雖稱之爲般若,而到底不是很圓滿恰當的,所以《智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這個智慧是可以悟入實相的,如果智慧很淺薄的話就不可以稱名爲般若,也就是說,真正地能悟入實相的才叫般若。不能悟入實相,不能真正解脫自在的不叫般若。
【 (叁)、般若何用:從般若是實相說,這是萬化的本性――一切法畢竟空故,世出世法無不依緣而成立。這是“迷悟”的根源——衆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內有外,聖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對于實相的迷悟淺深而來,所以本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實相才是真正的般若,萬法生滅變化(所以用“萬化”而不用萬物二字),它的本性就是畢竟空。既然一切法畢竟空,就是一切皆依緣而起。因爲一切畢竟空故,所以只能依緣,因此世出世法無不依緣而成立。緣起就是無自性,自性的非緣起。那麼既然是依緣的就無自性,無自性所以就叫做空,所以一切法畢竟空寂。也就是說,一切法能成立就是依緣而有的,只有因緣生,而沒有自生、他生、和合生、無因生的四生(自性),所以一切法畢竟空就是在講緣起,緣起就是講空(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世間一切萬法(包括出世的法)都依據這個緣起而成立的。這是“迷悟”的根源——衆生所以有迷有悟,凡夫所以有內有外,聖人所以有大有小,有究竟有不究竟,皆由對于實相的迷悟淺深而來。所以本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我們爲什麼叫衆生?爲什麼有聖人,聖人爲什麼還有大小?比如初果到四果還有差別,菩薩也分十地五十二位,同樣是悟了、解脫了,爲什麼還有這個差別呢?重點就在這裏:緣起是甚深複甚深的,衆生與聖者的差別就是對緣起是否了達透徹,其間還有淺深的差別,所以才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一般人以爲悟了就悟了,哪裏還有大小淺深?這個重點就在緣起啊!就在我們對于世俗流轉的緣起以及一切法畢竟空的認識、體驗、悟入的淺深差別。緣起是甚深複甚深的,不要以爲緣起很簡單,我們看到的只是表皮,它的真正的深度是不可測而難以知曉的。
【從般若是觀慧與實相相應慧說,可有二義:(1)證真實以脫生死:一切衆生,因不見性空如實相,所以依緣起因果而成爲雜染的流轉。要解脫生死,必由空無我慧爲方便。這慧觀,或名正見,或名正觀,或名正思維,或名毗缽舍那,或名般若。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解脫道的觀慧,唯一的是空無我慧,所以說:“離叁解脫門,無道無果”】
般若的第一個作用是證真實以脫生死,這是指自利方面。衆生因爲不見萬法性空的真實相,于是在幻相中,起了執著、染著、顛倒,起了貪瞋癡而造業,這就是生死的因,必然産生了生死的果,所以,依這樣的緣起因果而成爲雜染的流轉,這個輪回叫雜染的流轉。雜染在哪裏?不見空性,不見性空的如實相,也就是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所以,要解脫生死必須由空無我慧爲方便,也就是說,要了解諸法的空相,必須是空無我慧,依空無我慧爲我們下手的方便,沒有這個方便,你就不可能達到真正的究竟解脫。簡單地講,修行如果沒有空無我慧(般若的空慧),那就根本不可能解脫,唯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
這個慧觀或名正見,或名正思維,或名毗缽舍那,或名般若。佛法常常講要先得正知正見,這個正見就是緣起正見,也是般若的正見,也就是與空相應的正見,般若的空慧才叫正見哦!不是說站在某一宗某一派某一觀念說,你聽我的,這個就是正知正見。佛法中真正的正見就是般若,就是空慧,所以叫做正見緣起或正觀緣起。或名正思維,就是八正道的正見後面的正思維,正見後面才有正思維,如果沒有正見,有沒有正思維,因爲有了正見,才能夠依這個正見而思維才叫正思維。所以不了解緣起就沒有正見,沒有正見就沒有正思維,所以般若一定要從緣起的正見下手,原因就在這裏。或名毗缽舍那,這是觀察觀照的法門。這六個名字雖然不同,但內容是一致的,也就是都是空無我慧的般若。
我們要從有漏的聞思修慧引發能所不二的般若,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凡夫還沒有得正見以前所透過的修行次第就是聞思修。要常常親近善士、多聞熏習,這就是聞慧,加上思維觀照,然後去實證修行,過程就是這樣子。我們還沒有得般若正見以前都是有漏的觀念,不是無漏的。但是不透過這個有漏的思維、觀行下手,就不可能悟到所謂不二的般若。我們多聞熏習聽了這個正見的法,然後要從哪裏去觀察?就在我們的身心中,在接觸的人、事、物環境萬法中去觀察。雖然是有漏的世界,有漏的思維,但是就在這個地方去觀察、明白它,而不是離開有漏的一切,進入一個什麼無爲法,就是要在有漏的萬法中去觀察,才能引發不二的般若,也才能真正地解脫。所以解脫道的慧觀(觀慧),唯一的是空無我慧,這一點很重要!從凡夫到解脫叫解脫道(般若道),解脫道就是自利的方便,唯一的條件就是空無我慧。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哦!
什麼叫空無我慧?大乘是一個“空”字,小乘就是“無我”,其實空與無我是一樣的,合起來就叫空無我慧,就是般若。離開這個,沒有解脫哦!沒有第二條路哦!我一直強調這一點。你們慢慢地聽下去,當你們了解了空義、無我義的內容,也了解緣起的內容後,從而建立起來的智慧就是空無我慧。真正能解脫生死的只有這個空無我慧,沒有第二個門路,所以說離叁解脫門,無道無果。什麼是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這個叫叁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過去師父講的解脫之道裏面都講過。那麼,空解脫門是什麼?第一步從無常下手去觀察,就了解它的無實性、無我。無相解脫門是什麼?如果對萬法還有一點點的執著,就要觀一切法的如幻非實,緣起的如幻非實,離一切相,這個叫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是什麼?如果還有思維的功能,還有微細的那個我執,就要修無願解脫門。這是比較有次第性的深入,而都是從空無我慧下手的,所以離開這叁解脫門無道無果,沒有修行的道路可以走,也沒有四果可以證,叁解脫門沒有離開空無我慧。佛法中有很多修行的法門,大家都知道叁解脫門,但是叁解脫門的基礎建立在哪裏?就是空無我慧啊!就是要了解明白緣起的正見,所以這個緣起的正見是何等重要!這是從自利的證真實解脫生死這個角度來講的。
【(2)導萬行以入智海: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爲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人修布施、持戒等,只能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聲聞行者解脫了生死,又缺乏利濟衆生的大行。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而即以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大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的佛果。要般若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這二種中,證真實以脫生死,是叁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般若的第二個作用是“導萬行以入智海”。入智海就是圓滿菩薩行,這是從利他的角度來看的。沒有般若就根本不可能解脫自度;同樣的,沒有般若又如何導引、利益一切衆生?所以自利利他都一樣需要般若。大乘般若的妙用,不僅爲個人的生死解脫而重在利他的萬行。一般…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