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人修布施,持戒等等,只有感人天善報,不能得解脫,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六度萬行的前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最後才是般若。前五度沒有般若,所以只有感人天善報,這個要注意!不可能解脫,也不能積集爲成佛的資糧。現在很多人都講:我們修善去利益衆生,去布施,不犯戒,至少可以積集資糧。我告訴你:其實真正成佛的資糧沒有離開般若的,一定要明白哦!所以大乘的六度萬行有一句話:“五度如盲”,就是說:六度的前五度好象瞎子一樣,如果沒有般若作爲引導去修行的話,就象瞎子一樣,是不能成就的。六度萬行裏面的般若是眼目,沒有眼睛就沒有辦法走路,方向分不清楚,路也走錯了,所以六度一定要以般若爲導,不然的話,五度爲盲,他感得的就是人天善報而已。

  今天講般若經,要建立的就是般若的正見內容,我們從這裏就知道,這個有多重要!一般人不知道啊:我們到哪裏去做功德,去布施,把自己的戒守得清淨,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不見得!戒能夠增上定,定能增上般若,而不一定是“等于”哦,這一定要明白!“增上”就是有幫助,持戒、布施都有它功德、福德,但是不等于般若慧。修慧有修慧的次第內容,所以解脫道,開般若智慧是第一的,這個是最重要的。不是只有前面的布施、持戒,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啊!但並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哦,是說布施、持戒一定要般若來作爲引導,一定要加上般若智慧時,它的功效才能真正達到生死解脫,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學到緣起的正見,沒有般若爲導的話,只能感得人天善報,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哦!而不是叫你不要作,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有般若爲導,還是要有前五度讓我們去實踐,這個就是相依相緣、相輔相成。只有智慧,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動,那就變成狂慧,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六度是要前後配合的:缺少般若你不能解脫;缺少前五度,你也不能成就般若的菩薩行的內容,也沒有辦法積聚成佛的資糧,所以六度要平衡,是相依相緣的。

  那麼,聲聞的行者是解脫了生死,但是又缺乏利濟衆生的大行。他是悟到無常無我,無我就是般若慧,但是這個般若由于缺少大悲,所以不夠圓滿。菩薩綜合了智行與悲行,以空慧得解脫。菩薩不但得了解脫的空慧,他還有大悲心,還有大悲行,所以依空慧得解脫,而即大悲爲本的無所得爲大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以此萬行的因華,莊嚴無上佛果。所以成佛,當然是走菩薩道,這個不是只有解脫道。依大悲爲本的無所得,怎麼樣才是無所得?如果沒有空慧,能不能做到無所得?一定會有所得的啦!所以真正的空慧,就是依無所得而爲方便,這樣去策導萬行,利益衆生,才能夠不退轉無怨。如果還有一點點執著,還有一點點實有的感覺,這個菩薩行要走下去是相當困難的,所以空慧非常重要!不是真正的空慧,就不可能無所得,那既然不能無所得,你要去利益衆生,是一定會退轉的:衆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每一個都要如你的願,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只有以無所得的般若空慧才能在萬行中不退轉,也在萬行的因華(花)上,莊嚴無上佛果,就在這裏積集了成佛的資糧,未來才能真正的成就而得佛果。所以要般若通達法性空,方能攝導所修的大行而成佛。真正的般若就是了達諸法實相的智慧,所以一定要通達法性空,了達一切法無自性,萬法本自空寂,這樣才能攝導所修的菩薩大行,才能達到真正成佛。

  這兩種中,證真實以脫生死,是叁乘般若所共的。什麼是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叁乘聖者都已經解脫生死了,而所共證的、體會的都是這個般若,所以叫做叁乘所共,在這個角度是一樣的。就是說,在自利的方面,不管聲聞學者、辟支佛或者是菩薩,自己要真正解脫生死,非證入這個般若不可,這叁乘聖者的解脫都一樣的都是證入這個般若。但是,如果要導萬行入智海這一方面,只有菩薩的般若的不共妙用。只有大悲心才能導六度萬行以入智海,所以,般若道跟菩薩道不同就在這裏:般若道是叁乘共證的,菩薩道只有菩薩才有。解脫自利的部分叁乘是一樣的,叫叁乘所共;要度盡衆生的只有菩薩道,只有菩薩才有,這個不一樣(不共)就在這裏。再總結一下般若的用途:第一先用來自利,先自己能夠悟入一切法的法性空寂的真實相,而達到解脫的目的;然後應用這個般若爲方便來引導衆生,莊嚴佛果。所以這個般若的作用第一是可以自利,第二可以利他。

  【(四)、般若屬誰? 約實相般若說,這是叁乘所共證的,即屬于叁乘聖者。約觀慧般若說,如約解脫生死說,般若即通于叁乘。所以經中說:「欲學聲聞地,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但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實爲教化菩薩,即屬于菩薩。如本經說:“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說”,《解深密經》也說:第二時教“惟爲發趣修大乘者說”。不過,佛說般若,雖說但爲菩薩,而也有二乘在座旁聽。經說:要得二乘果,必須學般若,這固然是叁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脫生死的不二門——空無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們聽聞大乘勝法,久久熏習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叁乘,但爲菩薩”】

  解脫生死是叁乘聖者所共的,所以這裏就說,你要學聲聞地,學辟支佛,學菩薩都是學般若波羅蜜。但是,佛陀講般若波羅蜜經時,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化菩薩。講般若經典時是對菩薩衆講的,也是屬于對一般的大衆而講的,但是雖然是教化菩薩,也密化二乘。因爲佛陀不管走到哪裏說法,很多弟子都跟在旁邊聽。即使今天講的經,表面上是對大家講,是爲了度化菩薩的大衆,而其實骨子裏密化聲聞、二乘人。 如本經說:「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也說:第二時教「惟爲發趣修大乘者說」。經說:要得二乘果,必須學般若,這固然是叁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脫生死的不二門——空無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們聽聞大乘勝法,久久熏習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而回心向大了。雖然今天是對菩薩講,但是他有密化二乘人的功效,他們在旁邊聽這個大乘佛法,久久熏習慢慢就會成熟了,等他成熟時,就可以宣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從而回心向大。他的目的也是把小乘的聲聞慢慢地轉化成爲大乘,所以般若是通教叁乘,但爲菩薩。般若經典是通于叁教的,是通于叁乘的,但是真正的目的是在菩薩這一邊。

  【從前,成論大乘師說:般若是通教不夠深刻;唯識大乘師說:般若但爲菩薩不夠普遍。總之,照他們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這可說是“般若甚深,諸多留難”!哪裏知道般若通教叁乘,但爲菩薩,深廣無礙,如日正中!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經中,獨名爲大!】

  導師在這裏是批評過去的成論和唯識,過去的這些論師的觀念,有時在他們的判教裏面,認爲般若是藏、通、別、圓的通教,這樣還不夠深,沒有到圓教的程度;從唯識學的角度來看,般若只爲菩薩,它還沒有普遍,沒有爲一切衆生,爲一切的叁乘聖者都講。照他們這樣看來般若是不究竟的,“通”也不好,“但”又不好,這可說是諸多留難啊!導師說,你們批評般若不夠深,不夠普遍,其實是你們的認識根本不夠而引起的“諸多留難”哪!哪裏知道般若通教叁乘,但爲菩薩,深廣無礙,如日正中!哪裏知道真正的般若其實是叁教共有的,都通的。只是你不明白它的既深廣而無礙,它如日正中,就好象中午時的日光正普照一切一樣。這所以般若於一切大乘經中,獨名爲大!真正的大乘經(摩诃就是大)就是般若,一般的論師們如果不明白、不清楚、不夠透的話,就會有多多的批評留難。

  【般若屬于菩薩,爲什麼不屬于佛?約般若唯一而貫徹始終說,如來當然也有般若。不過,佛說般若,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 ,策導萬行。般若“以行爲宗”,所以與側重境相而嚴密分析,側重果德而擬議圓融者不同。】

  般若“以行爲宗”,“行”就是實踐――度生,利益衆生的菩薩道是在我們的行爲,在我們利生的這個修行的過程中。“側重境相而嚴密分析”,這是在講唯識學,它注意的是一切法相,嚴密地從境相上、理論上分析這一切法是屬于什麼。但是般若是以行爲宗的,是要用我們的身心去實踐的,這與唯識家的境相嚴密分析是不同的。 “側重果德而擬議圓融者”,這是在講真常系的思想:他們都要最高的佛果作爲他的最高原則,而把一切法濃縮在一起,以爲很圓融,講最高的境界。導師指出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哦!真正的般若是在策導萬行,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以行爲宗的!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不是在分析理論,是開發我們的實相慧,就是建立般若空慧。然後在我們的生活中,在生命過程中,去行,去修,去利益衆生行六度萬行,在這個實踐中去體悟的。與側重事相的分析,或者用一個最高佛果的這個德行來作爲我們的標准都不同。在最高中,你怎麼做得到?怎麼去體會呢?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裏。所以真正的般若是在實踐哦!般若是屬于菩薩的,菩薩重在利他,導萬行入智海,修行的是六度萬行,只有菩薩在這一方面,才能夠産生真正的大用。

  兩種智慧--拙慧與巧慧

  【叁,波羅蜜:梵語波羅蜜,譯爲到彼岸,簡譯爲度。到彼岸,是說修行而能從此到彼,不是說已經到了。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稱爲波羅蜜。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蜜,但真實的波羅蜜,唯是般若,其它都是假名波羅蜜。因爲沒有空慧的策導,布施等既不成爲波羅蜜了。聲聞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馨岸,爲什麼不名波羅蜜?因爲波羅蜜又有“事究竟”的意義,所以要能究盡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爲波羅蜜。聲聞的叁無…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