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人修布施,持戒等等,只有感人天善报,不能得解脱,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六度万行的前五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才是般若。前五度没有般若,所以只有感人天善报,这个要注意!不可能解脱,也不能积集为成佛的资粮。现在很多人都讲:我们修善去利益众生,去布施,不犯戒,至少可以积集资粮。我告诉你:其实真正成佛的资粮没有离开般若的,一定要明白哦!所以大乘的六度万行有一句话:“五度如盲”,就是说:六度的前五度好象瞎子一样,如果没有般若作为引导去修行的话,就象瞎子一样,是不能成就的。六度万行里面的般若是眼目,没有眼睛就没有办法走路,方向分不清楚,路也走错了,所以六度一定要以般若为导,不然的话,五度为盲,他感得的就是人天善报而已。

  今天讲般若经,要建立的就是般若的正见内容,我们从这里就知道,这个有多重要!一般人不知道啊:我们到哪里去做功德,去布施,把自己的戒守得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不见得!戒能够增上定,定能增上般若,而不一定是“等于”哦,这一定要明白!“增上”就是有帮助,持戒、布施都有它功德、福德,但是不等于般若慧。修慧有修慧的次第内容,所以解脱道,开般若智慧是第一的,这个是最重要的。不是只有前面的布施、持戒,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啊!但并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哦,是说布施、持戒一定要般若来作为引导,一定要加上般若智慧时,它的功效才能真正达到生死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学到缘起的正见,没有般若为导的话,只能感得人天善报,这一点一定要明白哦!而不是叫你不要作,不是叫你不要布施,不要持戒,有般若为导,还是要有前五度让我们去实践,这个就是相依相缘、相辅相成。只有智慧,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动,那就变成狂慧,那是没有用的。所以六度是要前后配合的:缺少般若你不能解脱;缺少前五度,你也不能成就般若的菩萨行的内容,也没有办法积聚成佛的资粮,所以六度要平衡,是相依相缘的。

  那么,声闻的行者是解脱了生死,但是又缺乏利济众生的大行。他是悟到无常无我,无我就是般若慧,但是这个般若由于缺少大悲,所以不够圆满。菩萨综合了智行与悲行,以空慧得解脱。菩萨不但得了解脱的空慧,他还有大悲心,还有大悲行,所以依空慧得解脱,而即大悲为本的无所得为大方便,策导万行,普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华,庄严无上佛果。所以成佛,当然是走菩萨道,这个不是只有解脱道。依大悲为本的无所得,怎么样才是无所得?如果没有空慧,能不能做到无所得?一定会有所得的啦!所以真正的空慧,就是依无所得而为方便,这样去策导万行,利益众生,才能够不退转无怨。如果还有一点点执着,还有一点点实有的感觉,这个菩萨行要走下去是相当困难的,所以空慧非常重要!不是真正的空慧,就不可能无所得,那既然不能无所得,你要去利益众生,是一定会退转的:众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每一个都要如你的愿,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只有以无所得的般若空慧才能在万行中不退转,也在万行的因华(花)上,庄严无上佛果,就在这里积集了成佛的资粮,未来才能真正的成就而得佛果。所以要般若通达法性空,方能摄导所修的大行而成佛。真正的般若就是了达诸法实相的智慧,所以一定要通达法性空,了达一切法无自性,万法本自空寂,这样才能摄导所修的菩萨大行,才能达到真正成佛。

  这两种中,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什么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者都已经解脱生死了,而所共证的、体会的都是这个般若,所以叫做三乘所共,在这个角度是一样的。就是说,在自利的方面,不管声闻学者、辟支佛或者是菩萨,自己要真正解脱生死,非证入这个般若不可,这三乘圣者的解脱都一样的都是证入这个般若。但是,如果要导万行入智海这一方面,只有菩萨的般若的不共妙用。只有大悲心才能导六度万行以入智海,所以,般若道跟菩萨道不同就在这里:般若道是三乘共证的,菩萨道只有菩萨才有。解脱自利的部分三乘是一样的,叫三乘所共;要度尽众生的只有菩萨道,只有菩萨才有,这个不一样(不共)就在这里。再总结一下般若的用途:第一先用来自利,先自己能够悟入一切法的法性空寂的真实相,而达到解脱的目的;然后应用这个般若为方便来引导众生,庄严佛果。所以这个般若的作用第一是可以自利,第二可以利他。

  【(四)、般若属谁? 约实相般若说,这是三乘所共证的,即属于三乘圣者。约观慧般若说,如约解脱生死说,般若即通于三乘。所以经中说:「欲学声闻地,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辟支佛地,应闻般若波罗蜜。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但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实为教化菩萨,即属于菩萨。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不过,佛说般若,虽说但为菩萨,而也有二乘在座旁听。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

  解脱生死是三乘圣者所共的,所以这里就说,你要学声闻地,学辟支佛,学菩萨都是学般若波罗蜜。但是,佛陀讲般若波罗蜜经时,他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化菩萨。讲般若经典时是对菩萨众讲的,也是属于对一般的大众而讲的,但是虽然是教化菩萨,也密化二乘。因为佛陀不管走到哪里说法,很多弟子都跟在旁边听。即使今天讲的经,表面上是对大家讲,是为了度化菩萨的大众,而其实骨子里密化声闻、二乘人。 如本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解深密经》也说:第二时教「惟为发趣修大乘者说」。经说:要得二乘果,必须学般若,这固然是三乘同入一法性,也即是解脱生死的不二门——空无我慧。然也就是密化二乘,使他们听闻大乘胜法,久久熏习成熟,即可宣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而回心向大了。虽然今天是对菩萨讲,但是他有密化二乘人的功效,他们在旁边听这个大乘佛法,久久熏习慢慢就会成熟了,等他成熟时,就可以宣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从而回心向大。他的目的也是把小乘的声闻慢慢地转化成为大乘,所以般若是通教三乘,但为菩萨。般若经典是通于三教的,是通于三乘的,但是真正的目的是在菩萨这一边。

  【从前,成论大乘师说:般若是通教不够深刻;唯识大乘师说:般若但为菩萨不够普遍。总之,照他们看,般若是不究竟,“通”又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般若甚深,诸多留难”!哪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这所以般若于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

  导师在这里是批评过去的成论和唯识,过去的这些论师的观念,有时在他们的判教里面,认为般若是藏、通、别、圆的通教,这样还不够深,没有到圆教的程度;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般若只为菩萨,它还没有普遍,没有为一切众生,为一切的三乘圣者都讲。照他们这样看来般若是不究竟的,“通”也不好,“但”又不好,这可说是诸多留难啊!导师说,你们批评般若不够深,不够普遍,其实是你们的认识根本不够而引起的“诸多留难”哪!哪里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为菩萨,深广无碍,如日正中!哪里知道真正的般若其实是三教共有的,都通的。只是你不明白它的既深广而无碍,它如日正中,就好象中午时的日光正普照一切一样。这所以般若於一切大乘经中,独名为大!真正的大乘经(摩诃就是大)就是般若,一般的论师们如果不明白、不清楚、不够透的话,就会有多多的批评留难。

  【般若属于菩萨,为什么不属于佛?约般若唯一而贯彻始终说,如来当然也有般若。不过,佛说般若,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 ,策导万行。般若“以行为宗”,所以与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侧重果德而擬议圆融者不同。】

  般若“以行为宗”,“行”就是实践――度生,利益众生的菩萨道是在我们的行为,在我们利生的这个修行的过程中。“侧重境相而严密分析”,这是在讲唯识学,它注意的是一切法相,严密地从境相上、理论上分析这一切法是属于什么。但是般若是以行为宗的,是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实践的,这与唯识家的境相严密分析是不同的。 “侧重果德而擬议圆融者”,这是在讲真常系的思想:他们都要最高的佛果作为他的最高原则,而把一切法浓缩在一起,以为很圆融,讲最高的境界。导师指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哦!真正的般若是在策导万行,重在实相慧,离言发悟,以行为宗的!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调,不是在分析理论,是开发我们的实相慧,就是建立般若空慧。然后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生命过程中,去行,去修,去利益众生行六度万行,在这个实践中去体悟的。与侧重事相的分析,或者用一个最高佛果的这个德行来作为我们的标准都不同。在最高中,你怎么做得到?怎么去体会呢?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真正的般若是在实践哦!般若是属于菩萨的,菩萨重在利他,导万行入智海,修行的是六度万行,只有菩萨在这一方面,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大用。

  两种智慧--拙慧与巧慧

  【三,波罗蜜: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到彼岸,是说修行而能从此到彼,不是说已经到了。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之而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称为波罗蜜。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唯是般若,其它都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的策导,布施等既不成为波罗蜜了。声闻乘法,能度生死河到涅馨岸,为什么不名波罗蜜?因为波罗蜜又有“事究竟”的意义,所以要能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名为波罗蜜。声闻的三无…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