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漏学,不能究竟,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注意听!这里很重要!“到彼岸”不是我从这里已经到了那里,而是从这里到那里这个过程中的行法。大乘佛法里面有十波罗蜜的讲法,也有六波罗蜜的讲法,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只有般若才是真正的波罗蜜,其它只是假名施设而已,不是真正的波罗蜜,由于跟波罗蜜有关,所以也把它讲成是波罗蜜。但是在六度万行中,如果没有般若空慧来策导,前面的布施等五度等就不能成为波罗蜜了。比如什么叫布施的三轮体空?没有一个布施的我,没有受我布施的人,也没有我布施的实有东西,这就是讲三轮都是空的意思――作者(施者)、受施者、物,这都是无实性的。般若空慧才体会得到这个空,因为缘起故!布施的我是缘起,受施者也是缘起,布施的物也是缘起,皆无实性。当你体会到这样的布施,三轮都是空无实性的,就不会执着,不会产生实有感,不会在那个所谓的果(功德)而产生更多的执着。所以,布施如果没有般若为导就会执着在有为相上,变成有为法,那就只能产生善报福报而不能解脱。但是如果有了般若空慧就能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才叫做波罗蜜。因为布施而达到一切法空――无我,所以就解脱了。没有般若波罗蜜,没有空慧策导,布施就不能成为波罗蜜,而只能成为福德善报。
“事究竟”,也就是一切的事事物物,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圆满,都要究竟。要究竟诸法实相,就是要圆满成就自利利他的一切法,就叫事究竟。如果我们自己成就了,没有发悲心,不能去利益众生,不能行六度,这样在事相上还不够圆满,就不叫事究竟,所以波罗蜜还有事究竟的这层意义。一般的声闻是解脱生死了,但还不够圆满,所以声闻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不能究竟,因而不名为波罗蜜。从这里就知道,在修菩萨道的圆满的过程里,波罗蜜就是在讲从此到彼的这个行相,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着手,这里很重要,大家要注意!
【四、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会散失的作用。如来随机说法,后由结集者把他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现在;如线的贯华不散一样,所以名为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尽,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於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二)、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佛陀的时代,他看到什么因缘,什么对象,就说什么样的法。后来这些弟子们在结集时,才把所有说过的这些教法编集起来,就象用线贯穿一样,才能流传,这个就比喻好象用线把花穿起来一样,所以叫经,让它不会散失。
关于本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名有两系解说不同,重点就是唯识与中观:玄奘他们的讲法,把般若当作能断除烦恼的智慧,金刚就是认为它所断的烦恼。也就是说,烦恼非常的深细难断如金刚,但是般若能断它,所以,般若代表智慧,而金刚代表烦恼。而鸠摩罗什把金刚比喻成般若,金刚本身非常利、明、快,而般若有这个功效,所以般若就是金刚的意思。但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用羊角可以把金刚钻打坏,这种是能坏的,还有一种是不会坏的。
无著是唯识系的大论师(无著与世亲是兄弟),在无著菩萨写的《金刚经论》里,没有把烦恼比作金刚的这个比喻。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这一点可能不太正确,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般若有两类:一、拙慧:这是偏於事相的分析,这是杂染的,这是清净的;这是应灭除的,这是应证得的;要破除妄执,才能证得真净。这如冶金的,要炼去渣滓,方能得纯净的黄金。二、巧慧,这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如有神通的,点石可以成全。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所以,巧慧者的深观,法法都性空本净,法法不生不灭如涅槃,法法即实相,从没有减什么增什么。这不增不减,不失不坏慧,即金刚般若。】
这个般若的比喻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大乘佛法对于般若的比喻——拙慧和巧慧。拙慧的意思是指都注重在事相上,以为有个杂染的,有个清净的,要去掉杂染才能够恢复清净,要灭除某某事相、某某东西,象烦恼贪瞋痴种种的颠倒。要破除一切的的杂染妄相才能得到真正的清净,这个观念,就好象黄金还在矿里面,把它炼到去除了沙石渣,炼到纯净的时候变成纯黄金一样,这个叫拙慧,很笨拙,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而巧慧呢,是从一切法本性中去融观一切,观烦恼业苦当体即空,直显诸法实相,实无少法可破,也别无少法可得,一切“不坏不失”。又如求水,拙慧者非凿开冰层,从冰下去求水不可;而巧慧者知道冰即是水,一经般若烈火,冰都是水了。这里很重要!大乘真正的深观般若慧,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在南极或北极都是冰天雪地,要喝水就要把冰凿开,但有的冰很厚几十尺,那很伤脑筋的。如果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冰就是水,把冰融化就是水了,何必还要凿开这个冰?那好深好难才取到这个水来用啊,其实冰的本身就是水。这个意义很重要!今天学了般若缘起空慧呀,明白了以后,尤其对在世俗里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为什么要在这里谈这个拙慧与巧慧的问题?过去传统的佛法或者一般的理论,说到修行就要去掉杂染,去掉污秽,去掉不净,我们才能清净。认为我们有一个杂染的污秽的心,去掉以后就能够显出一个真心,真心被那个污染的心盖住了。我们大概有两个心,去掉那个肮脏的、颠倒的,就会显出这个真正的真心来,才能够证菩提。但是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巧慧是什么?烦恼即菩提!注意听哦!烦恼是不用断,不用去的哦,这一点你们要明白。这个凿冰取水与冰即是水的比喻非常好,巧慧和拙慧的不同就在这里!
你们说,今天要修行,我们有无始以来的业障、烦恼、颠倒,那个业好像有须弥山那么多,乌压压的,连光线都看不到,我们怎么修?那我如果问你:它有多少?住在哪里?不知道。烦恼是怎么起来的?不知道。那怎么去烦恼业力?我们每天不是都在说要去烦恼,去杂染,要修行,要证菩提吗?其实菩提(解)和烦恼(缚)是两件事: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有菩提就没有烦恼,两个仇人二件事,这个是不能共同存在的东西。同时存在即相违,前后存在又不相及。
但是从巧慧来说:冰就是水。这个道理为什么能成立呢?因为从般若的空慧,从缘起的正见,从深观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比如说:讲到观照、观察,我们要去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在哪里?有多少?叫你们观察,没有一个观察到它住在哪里?不知道它有多少?只知道“我们的业很深很重,无始以来的那个业不得了,如须弥山”。真的吗?它是怎么样形成的?住在哪里?有多少?你都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怎样去掉我们的业?比如讲,你们过去修到现在,不管你们修几年,你们原来一共有多少业?修去了多少?现在还剩下多少?你们知道吗?我想没有一个人知道的。我请问你,那怎么修?我一共有多个业?不知道。我已经修行了多久,去掉了多少?不知道。剩下多少?不知道。我请问你:如果业是真的话,你们到底在怎么样修行?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一般讲修行,都讲对治。我有烦恼,我有痛苦,我有什么障碍,我有什么东西,我要怎样去对治。我请问你,好比刑事案有小偷或犯法的人,如果不知道小偷是谁,有多少,他有什么装备,住, 在哪里?那你怎么抓?你总不能每天在大街小巷喊:“我要抓犯人,你们哪一个是犯人”?那是抓不到的。回过头来,我再请问你:我们修行怎么修?要修掉什么东西?它住在哪里?它有多少?我们都不知道啊!所以我常常讲一句很不客气的话,我们都说在修行,其实真的是在修行吗?我们都在断烦恼,但是明白原来一共是多少?断了多少?剩下多少?都不知道。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是不是在打糊涂仗啊?从军事兵法来讲,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那我请问你:既不知已,又不知彼,修行怎么修?知己,就是知道我这个人有什么能耐;知彼就是我知道它的烦恼在哪里,有多少嘛。可是如果都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每天到底在修什么?怎么样才叫修行?每天只会崇拜啊,只会迷信,只会靠他力,只会在那里糊里糊涂地的当哈巴狗,寄托来生。我请问你:这个叫修行吗?注意呀,我今天讲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每天都在讲修行,到底在修什么行?没有一个知道,从头到尾都在打糊涂仗!不相信你们反省一下:你们修了多少?去掉多少?剩下多少?都不知道。怎么办呢?我等哪一天修到了,才知道。那我请问你:今天你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里,中间要坐什么车,过几个站,这一些都不知道,那要怎么去?这不可能嘛!修行也是一样啊!我们要修掉什么?不知道。我们要去掉什么?不知道。我有多…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