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69

  ..續本文上一頁麼都沒有,萬法還是會因條件而現起。一面講性空,一邊講緣起,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性空所以待緣起,要這樣的去明白、觀察、信解,從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角度和立場去了解一切萬法,才不會生法相,才不會執取在法相上,以爲法相是實有的。衆生由于無明而執著法相實有,但如來知道法相非實,只是假名而已。

  【此下,爲方便道的結勸受行。般若道已有廣說,這裏僅略爲結勸而已。一切佛法,都是爲學者說的,所以雖或高談佛果,或論菩薩不思義的大行,總是以初學爲所化的根機。上面雖廣說方便,尤其分別究竟菩提的法身與化身,而這裏又歸結到發菩提心者,應如何知見,應如何受行。】

  前面的般若道已經分析得很清楚,這裏方便道的講解也快要結束了,下面就是希望我們發心信受奉行。佛法雖然說到佛果,說到菩薩的種種不思義的行願,但不管怎樣,主要的還是爲初學者而說的,所以,前面雖然講到究竟菩提的法身和化身,這裏又回到初發心的菩提心上來,勸我們怎麼樣去知見、受行。

  【佛說:發菩提心的人,對于一切法,近即上說無我的教法,遠即方便道中所說的一切菩薩行果,都應該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見,而信解。】

  不生法相就是不取,這個“不生”與“不取”,也就是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我們在說“無明”、“薩迦耶見”、“我執”,大家會覺得好象很虛幻,搞不清楚講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和我們有什麼關系。但是這個“取”和“執著”,我們是最容易了解的,因爲這是常常發生在我們身心的事情,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搞不清楚道理沒關系,但是要搞清楚自己的貪取貪著,這是切身的問題。談很多佛果、菩薩的深妙道理,我們聽不懂,但是有一點很容易明白的:就是在我們的身心可以很清楚地注意到是否“不取,不生法相”,要去除的就是我們對萬法的實有感的執取貪愛,這個時時刻刻能在自己的身心上發覺,日常生活的處事待人接物,與萬法接觸時,包括名利以及身心起的種種感觸,都會發覺到“取”的現象。所以,如果不知道什麼叫無明、薩迦耶見、補特伽羅我見都沒有關系,但是你要知道什麼叫“取”。在我們身心中會取著、執取,以爲它是實在的,因而取著不放,這些地方應該每一個人很容易發覺吧?因爲這是一個重點。如果你對萬法會執取,對這個身心也一定會執取的,你自己很清楚;只要你能夠不取不著,就是不生,那就是解脫。這樣來觀察自己、考驗自己比較清楚吧,不會沒有下手處吧!

  那如何才能真正的不取不著而離開執取顛倒呢?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我們的:知道一切法的“非”,要明白它是緣起無實性的,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無自性非實,慢慢去體會。真的看透明白了,真的證入了,你才能真正的不取,那時就知道“不生法相”的真實意義,也就是“金剛經”總歸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不取和無所住是一樣的,不取就是無住!“金剛經”有個重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什麼能無所住?怎樣才能無所住?明白緣起無自性非實,你就能不取法相,就是無所住,整個《金剛經》的重點就在這裏,所以要“如是知,如是見”。

  【知與見,偏於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成信順與信求,即從思想而成爲信仰。在這知見或信解一切法時,都不應該執有諸法的自性相而起戲論分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因爲,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過隨俗施設爲法相而已。這是總結對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認識。】

  我們之所以會起戲論分別,是取著諸法有自相(自性),如知道它的非實,執取分別又從何而起呢?好壞、善惡、喜不喜歡啦,怎麼會起這樣的戲論分別?就是因爲當作實有的,才會執著貪取,起戲論分別;如果知道它確實是緣起無自性非實的,哪裏會起這樣的戲論分別?所以,不但不生法相,連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見正信解者。不但法相不生,非法相也不生。什麼叫非法相?非實的空相。什麼叫不生非法相?非實空性的這個“空”也不生。

  現在很多人學了緣起法,都知道空,開口閉口都說:“緣起啊,空啊,緣起的這個、那個都是空”,這就叫非法相,注意聽!執著在一個非有的實在的“空”,這個空就變成一個實有的東西,也就叫非法相。一個真正離開執取的人,他展現的就是不取不著,就這麼簡單,並沒有說:“這個叫做空相,這個叫做空性”。如果把空相、空性當作是實有的,這就叫“非相”,執著在非法相上了。

  如來雖分別廣說諸法相,而一切法相無自性,即是非法相,無自性就是非法相,不要執著在無自性上面,無自性是在破自性的實有,千萬不要把“無自性”叁個字又變成有一個法。無自性只是在破自性的實有,並不是有一個無自性的東西可得。如果執著在無自性的話,就等于是執著在非法相上。這一些都不過是隨俗施設爲法相而已,一切的法相,不管是法相、非法相都是隨俗的假名施設,都沒有實義,這個就是總結對一切佛法的根本認識。所以,我們說佛、菩薩、阿羅漢、微塵、世界、佛法等等,分析成一一法,看來是差別很多,但是歸結起來就叫做一切佛法,這一切法的根本是一樣的――無自性,不是某一法空,某一法不空,某一法無自性,某一法有自性,歸結一切佛法都是無自性的,就是畢竟空,這就是對佛法的根本認識。所以,對一切法要這樣的明白了解、觀察見道、信解,就叫於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而不生法相,總歸於一切佛法。

  什麼叫不動? 什麼叫相似般若?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如來再校德顯勝,結勸自受化他,並略示說法的軌範。佛告須菩提說:假使有人以充滿無量無數――阿僧祗即無數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這在常人看來,功德已不可思議。但是,如另有發菩提心的人,對于本經的全部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寶布施者要多得多。在受行般若中,或理觀,或事行,都要一一見于實際。】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聽法學法,重點就是要開發般若智慧,這個般若不管是在理觀,還是事行,都要一一見于實際,也就是說不只是一個觀念的問題,而是要回歸到我們身心生命中來:理論要從身心去體證,事行要用身心去做、去行、去實踐,一一都要見于實際,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契入般若。

  【大乘爲利他的法門,所以猶需要將此般若大法,爲他人演說,展轉教化,才能弘廣正法,不違如來出世啓教的本願。】

  大家都知道大乘菩薩的大願是利他的,衆生的受用更重要于自己,大乘佛法講的是慈悲,而大慈大悲最重要的就是關懷衆生,所以,學了這個般若大法,一定要關懷別人,爲別人演說說,展轉的去教化一切衆生,這樣才能把般若的正法弘開,使更多人受用,這樣,就沒有違背如來出世教化的本願,也就是續佛慧命,這是極要緊的。

  【但應該怎樣演說呢?佛陀啓示說法的規則說: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於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見中,能不爲法相分別所傾動。】

  現在一些人在學講法,但是感到怎麼講都是講得亂七八糟的,離題太遠。佛陀在這裏告訴我們說法的根本重點:如果你自己對法已經有相當的體會,就不會取著一切法,知道了一切法的空無自性、緣起非實,親自體驗清楚了,就不會執在一切法有自性,在這樣的根本正見上,就不會顛倒、偏倚、隨波逐流,應該站在這樣的立場來說每一句話,也就是說,我們要以般若的空慧爲中心立場,不管別人如何說,你就是用般若空慧來引導衆生,這就是說法的重點和奧妙。但是如果自己都無法體會到緣起無自性空,那你一定會隨波逐流的,別人一說一動,你就會也隨他轉動,你自己就站不住立場了。

  【凡取相分別而憶念的,即名爲動,也即是爲魔所縛,《阿含經》等都作此說。《智論》也說: “不生滅法中,而作分別相。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末二句,或譯“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

  不了解緣起的空義,沒有般若智慧,那一定會取著於法相有自性。所以凡取相分別而起的意念都叫動,已經偏離了,不是如如不動。那如何能安住不動,安住在哪裏呢?安住於般若空慧,般若空慧才能不動,就是這麼簡單!修行人常提到被魔所縛,只要安住在如如不動的空慧中就不會爲魔所縛,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離開了般若的空慧,就一定會取相執著、意念分別,那就是已經被綁了,阿含經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在說法。

  《大智度》說到,一切法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但我們在不生不滅的一切法中起了顛倒妄執、分別執著,這就叫分別相。當我們執著分別起憶想時,就好像落在魔的羅網裏一樣被綁住了;當我們體會般若空慧時心就不會動,不再依止這些顛倒,這時就叫法印――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就在教我們自己受用以及爲他人說法的根本法則。跟師父相處了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發覺,不管你們問什麼問題,我的回答絕對不離開這個――緣起無自性空的實相。如果離開這個,那問題就大了,這個是根本哪!不離開這個根本,才能真正的不動不依止,是則爲法印,這裏也是在教我們說法的根本重點哦,一定要明白!懂得這個法則的人,將來說法,你就會很清楚要站在什麼立場去說、去應對,包括觀照、修行,都應該以何根本立場,這就是法要、心要!心動的時候就不是道,不動的時候就是法印,如何能不動?不生、不執、不著、不取,這個就叫不動。

  【所以,如如不動而說法,即維摩潔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