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都没有,万法还是会因条件而现起。一面讲性空,一边讲缘起,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性空所以待缘起,要这样的去明白、观察、信解,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角度和立场去了解一切万法,才不会生法相,才不会执取在法相上,以为法相是实有的。众生由于无明而执着法相实有,但如来知道法相非实,只是假名而已。
【此下,为方便道的结劝受行。般若道已有广说,这里仅略为结劝而已。一切佛法,都是为学者说的,所以虽或高谈佛果,或论菩萨不思义的大行,总是以初学为所化的根机。上面虽广说方便,尤其分别究竟菩提的法身与化身,而这里又归结到发菩提心者,应如何知见,应如何受行。】
前面的般若道已经分析得很清楚,这里方便道的讲解也快要结束了,下面就是希望我们发心信受奉行。佛法虽然说到佛果,说到菩萨的种种不思义的行愿,但不管怎样,主要的还是为初学者而说的,所以,前面虽然讲到究竟菩提的法身和化身,这里又回到初发心的菩提心上来,劝我们怎么样去知见、受行。
【佛说:发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法,近即上说无我的教法,远即方便道中所说的一切菩萨行果,都应该不取――不生法相而知见,而信解。】
不生法相就是不取,这个“不生”与“不取”,也就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在说“无明”、“萨迦耶见”、“我执”,大家会觉得好象很虚幻,搞不清楚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个“取”和“执著”,我们是最容易了解的,因为这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心的事情,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搞不清楚道理没关系,但是要搞清楚自己的贪取贪著,这是切身的问题。谈很多佛果、菩萨的深妙道理,我们听不懂,但是有一点很容易明白的:就是在我们的身心可以很清楚地注意到是否“不取,不生法相”,要去除的就是我们对万法的实有感的执取贪爱,这个时时刻刻能在自己的身心上发觉,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接物,与万法接触时,包括名利以及身心起的种种感触,都会发觉到“取”的现象。所以,如果不知道什么叫无明、萨迦耶见、补特伽罗我见都没有关系,但是你要知道什么叫“取”。在我们身心中会取著、执取,以为它是实在的,因而取著不放,这些地方应该每一个人很容易发觉吧?因为这是一个重点。如果你对万法会执取,对这个身心也一定会执取的,你自己很清楚;只要你能够不取不著,就是不生,那就是解脱。这样来观察自己、考验自己比较清楚吧,不会没有下手处吧!
那如何才能真正的不取不著而离开执取颠倒呢?这就是《金刚经》要告诉我们的:知道一切法的“非”,要明白它是缘起无实性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非实,慢慢去体会。真的看透明白了,真的证入了,你才能真正的不取,那时就知道“不生法相”的真实意义,也就是“金刚经”总归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不取和无所住是一样的,不取就是无住!“金刚经”有个重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能无所住?怎样才能无所住?明白缘起无自性非实,你就能不取法相,就是无所住,整个《金刚经》的重点就在这里,所以要“如是知,如是见”。
【知与见,偏於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成信顺与信求,即从思想而成为信仰。在这知见或信解一切法时,都不应该执有诸法的自性相而起戏论分别。不但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见正信解者。因为,如来虽分别广说诸法相,而一切法相无自性,即是非法相的,不过随俗施设为法相而已。这是总结对于一切佛法的根本认识。】
我们之所以会起戏论分别,是取著诸法有自相(自性),如知道它的非实,执取分别又从何而起呢?好坏、善恶、喜不喜欢啦,怎么会起这样的戏论分别?就是因为当作实有的,才会执著贪取,起戏论分别;如果知道它确实是缘起无自性非实的,哪里会起这样的戏论分别?所以,不但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生,方是正知正见正信解者。不但法相不生,非法相也不生。什么叫非法相?非实的空相。什么叫不生非法相?非实空性的这个“空”也不生。
现在很多人学了缘起法,都知道空,开口闭口都说:“缘起啊,空啊,缘起的这个、那个都是空”,这就叫非法相,注意听!执著在一个非有的实在的“空”,这个空就变成一个实有的东西,也就叫非法相。一个真正离开执取的人,他展现的就是不取不著,就这么简单,并没有说:“这个叫做空相,这个叫做空性”。如果把空相、空性当作是实有的,这就叫“非相”,执著在非法相上了。
如来虽分别广说诸法相,而一切法相无自性,即是非法相,无自性就是非法相,不要执著在无自性上面,无自性是在破自性的实有,千万不要把“无自性”三个字又变成有一个法。无自性只是在破自性的实有,并不是有一个无自性的东西可得。如果执著在无自性的话,就等于是执著在非法相上。这一些都不过是随俗施设为法相而已,一切的法相,不管是法相、非法相都是随俗的假名施设,都没有实义,这个就是总结对一切佛法的根本认识。所以,我们说佛、菩萨、阿罗汉、微尘、世界、佛法等等,分析成一一法,看来是差别很多,但是归结起来就叫做一切佛法,这一切法的根本是一样的――无自性,不是某一法空,某一法不空,某一法无自性,某一法有自性,归结一切佛法都是无自性的,就是毕竟空,这就是对佛法的根本认识。所以,对一切法要这样的明白了解、观察见道、信解,就叫於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不生法相,总归於一切佛法。
什么叫不动? 什么叫相似般若?
戊二 应如是受持诵说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劫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如来再校德显胜,结劝自受化他,并略示说法的轨范。佛告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充满无量无数――阿僧祗即无数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这在常人看来,功德已不可思议。但是,如另有发菩提心的人,对于本经的全部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依十法行而行,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宝布施者要多得多。在受行般若中,或理观,或事行,都要一一见于实际。】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听法学法,重点就是要开发般若智慧,这个般若不管是在理观,还是事行,都要一一见于实际,也就是说不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是要回归到我们身心生命中来:理论要从身心去体证,事行要用身心去做、去行、去实践,一一都要见于实际,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契入般若。
【大乘为利他的法门,所以犹需要将此般若大法,为他人演说,展转教化,才能弘广正法,不违如来出世启教的本愿。】
大家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大願是利他的,众生的受用更重要于自己,大乘佛法讲的是慈悲,而大慈大悲最重要的就是关怀众生,所以,学了这个般若大法,一定要关怀别人,为别人演说说,展转的去教化一切众生,这样才能把般若的正法弘开,使更多人受用,这样,就没有违背如来出世教化的本愿,也就是续佛慧命,这是极要紧的。
【但应该怎样演说呢?佛陀启示说法的规则说:这需要不取著一切法的自相,要能安住於一切法性空——如如的正见中,能不为法相分别所倾动。】
现在一些人在学讲法,但是感到怎么讲都是讲得乱七八糟的,离题太远。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说法的根本重点:如果你自己对法已经有相当的体会,就不会取著一切法,知道了一切法的空无自性、缘起非实,亲自体验清楚了,就不会执在一切法有自性,在这样的根本正见上,就不会颠倒、偏倚、随波逐流,应该站在这样的立场来说每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般若的空慧为中心立场,不管别人如何说,你就是用般若空慧来引导众生,这就是说法的重点和奥妙。但是如果自己都无法体会到缘起无自性空,那你一定会随波逐流的,别人一说一动,你就会也随他转动,你自己就站不住立场了。
【凡取相分别而忆念的,即名为动,也即是为魔所缚,《阿含经》等都作此说。《智论》也说: “不生灭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末二句,或译“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不了解缘起的空义,没有般若智慧,那一定会取著於法相有自性。所以凡取相分别而起的意念都叫动,已经偏离了,不是如如不动。那如何能安住不动,安住在哪里呢?安住於般若空慧,般若空慧才能不动,就是这么简单!修行人常提到被魔所缚,只要安住在如如不动的空慧中就不会为魔所缚,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离开了般若的空慧,就一定会取相执著、意念分别,那就是已经被绑了,阿含经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在说法。
《大智度》说到,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但我们在不生不灭的一切法中起了颠倒妄执、分别执著,这就叫分别相。当我们执著分别起忆想时,就好像落在魔的罗网里一样被绑住了;当我们体会般若空慧时心就不会动,不再依止这些颠倒,这时就叫法印――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在教我们自己受用以及为他人说法的根本法则。跟师父相处了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觉,不管你们问什么问题,我的回答绝对不离开这个――缘起无自性空的实相。如果离开这个,那问题就大了,这个是根本哪!不离开这个根本,才能真正的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这里也是在教我们说法的根本重点哦,一定要明白!懂得这个法则的人,将来说法,你就会很清楚要站在什么立场去说、去应对,包括观照、修行,都应该以何根本立场,这就是法要、心要!心动的时候就不是道,不动的时候就是法印,如何能不动?不生、不执、不著、不取,这个就叫不动。
【所以,如如不动而说法,即维摩洁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