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70

  ..续本文上一页於第一义而不动”。能内心不违实相,外顺机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说,而实无所说,才是能说般若者。否则,取法相而说,即是宣说相似般若,听者多因而堕于我相、非相、非法相中,即为谤佛!】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叫如如不动:我们说话不是在起心动念分别了吗?以为“无分别智”的无分别就是不起心动念,那就错了,那个不叫不动,叫死人,叫木头,真正的不动是自己的一切言语行为都在第一义上。也就是说已经清楚一切法相的内容实相,善能分别诸法相法义,看到佛、菩萨、世界、微尘、佛法等,都清楚一切万法的缘起非实,就叫做善分别诸法相,一切的法相都分别清楚了,都在第一义中――缘起的无自性,能站在第一义中来分别诸法相,这就叫“不动”。不是连心的起念都没有,那叫死人或者木头。这里很重要哦!

  很多人说:“你起了分别心,你说某某人不对,就是你有分别心,你没有分别心怎么知道我不对”?意思是叫人不要起心动念,这是不对的。真正懂得空义见性,见法的人,他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他起心动念都是符合第一义原则,虽然有言语,有分别,还是不动,注意听!这叫真正的如如不动。很多人以为:哦,我起了念头了,我起了一个意念分别,糟糕了。还有许多人在打坐也有这个问题:“师父,我怎么修还是会动念”?我说:“你又没有死,当然会动念”。要不然,入到四禅,连意念都没有,脉也停了,那个不动跟解脱有关系吗?

  所以,要搞清楚如如不动的“如如”二字:就是金刚经讲的不执、不住,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在第一义中了了分明。禅宗讲:“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为什么能在百花丛过,片叶不沾身?因为如如不动故。不是什么都不要动,他可以在百花丛里穿梭,在万法(百花代表万法)中穿梭,而不会被污染,为什么?因为他在第一义而不动,这个叫大解脱者,叫如如不动,一定要明白!所以注意听哦!越明白,就越知道这个般若空慧的重要!没有般若空慧,绝对不能达到真正的如如不动,也就不能真正的解脱,一定要明白!你修到心念都不起了,象木头了,那也不过是入定而已,跟解脱毫不相干。

  能说般若者内心不违实相,没有离开真正的般若智慧去观察一切法的真实相,内心安住在法空性中,外面顺著世俗众生的一切需要而应对机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说。众生知道世俗的什么,他就用世俗的假名来宣说,这样叫方便应对,内心却是实无所说。这样才是真正能说般若者,才是真正的说般若。如果内心有实法可说,执著法有实性,这样都不懂得善说。一定要内心不违实相,才能够外顺机宜,依世俗的假名言去宣说而已,而这样的宣说而实无所说。为什么?如果有一个实法可说,那还是执著取相了,虽然说尽一切法,而实无实有性可得,这样才是能说般若者。

  否则,取法相而说,即是宣说相似般若。如果你执取一切法以为是实有:我有某某大法,我已经证了某某境界,我已经证了某某什么。请问:这样的人说证得某境界、得什么特殊的法要,已经执取法相而说了,早就离开般若的空慧了,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证得呢?金刚经前面的经文已经说,阿罗汉不会说自己他证阿罗汉,菩萨也不会说他是菩萨。所以如果有人执取有实在的法相、实有的境界可得,那他说的法其实只是相似(好像)般若,不是真正的般若,千万要区分清楚,不要被别人迷惑了哦!

  否则,听者多因而坠於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为谤佛!这就很重要了:你讲的法,让人执著,以为有实法可得,有实在的法相可取,这样只是在宣说相似的般若,使很多听你说法的人反而落在我相、法相、非法相中,执著在一切法的实有里。如果你是这样的在说佛法,那就是在谤佛。如果大家能体会到这个重点,也就可以体会导师的循循善诱,真是呕心沥血啊!导师把佛法这么重要的一个根本法则,明白无误的一再一再循循教导、叮咛我们,偏偏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仍然在要执取,他们所宣说的佛法,往往让众生会落在实有的我相、法相、非法相中。众生哪里能知道啊?没有因缘明白,自己也不懂反省,那真的是很可悲!这样宣说佛法的人是在谤佛,使众生更加执著,而不是在让众生解脱啊!

  看到这里,反省整个佛教界,真的要警惕啊:如果不好好的学这个缘起法,不真正的透彻弄懂,就看不清楚外面所宣讲的相似佛法,你也很容易执著,鱼目混珠啊,就会分不清楚,什么叫究竟,什么叫做方便。所以,《金刚经》一直建立我们的般若空慧,非常重要!惟有这样才有正知正见。

  用六喻观察万法是一个下手处

  丁二 结示正观

  在理论知见上已经建立很多了,下面教我们如何观察――正观。有人说《金刚经》最后的结语是心要!其实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观察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正观。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面,如来开示学者,应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应不取於法,如如不动而受持讲说。不取相,即性空离相,本经虽处处说到,但听者或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假名是为初学者假说的,施、忍等一切善法,於他们――自以为解空的是无关的。这些人,倒取空相,是断灭见者,是谤佛谤法者!】

  这里很重要!前面告诉我们要不取於法如如不动,也就是说,因为了解一切法的性空而离相。但是,有人听了就误会了,以为一切都空无自性,就是什么都没有。说一切法只是假名施设,其实是对初学者而讲。六度的布施、忍辱等一切善法,对这些误解的人,他们也以为不重要、不相关,因为他们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样叫“倒取空相”:颠倒了,执取了空相,把空相变成实有化了,变成什么都没有,这样就落入所谓的断灭,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已经一再强调了,谈空无自性,不是在破坏一切万法,只是要破除我们对于万法实有感的执着贪取而已,而不是破坏一切万法。万法的缘起都有它的条件,只是缘起如幻,虽有而如幻,这个一定要明白!如果我们把它落入断灭见的话,就是在谤佛法了,不是佛法所说的空义了。

  【而另一些人,不满於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缘起的自相有。】

  除了上面的断灭见人外,还有些人不了解真正的空义,不满意性空假名,他认为这个非究竟。不满意的原因也是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其实还是和前面断见者的见地差不多)。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个不圆满,不究竟,一定要个“有”才可以。但是如果真正明白了空义,他怎么会不满意性空的假名呢?前面已经讲过,真正的性空不但不碍有,反而在成立一切缘起的有,怎么能够破坏呢?因为不了解这个空义,才以为空是说什么都没有,把这个空当作断灭见,所以才对空不满意的。这种人其实对空没有深刻的了解,只是一种误会、误解,然后说,要成立因果缘起一定要“自相(自性)有才可以。

  【众生心不容易安住於中道,落于有见无见。】

  缘起的中道义就是离开实有和实无的两边,不著常见,也不落断见,但众生心不知道什么是缘起中道,因此也不容易安住在中道里,不是落于有见,就是落于无见,这样的执著是非常不容易离开的。

  【所以,本经在末后,特说六喻法门,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观,使学者知道如来说空、说假名、说离相、说不住、说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学者有个入手处,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在本经要结束时,如来特别开示了六喻法门,教我们如何观察万法,明白一切万法假名、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观,使学者知道如来所说的空、假名、离相、不住、不取等正意,而有个入手处,能由此深入究竟。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理论上说空,回去后不会观察万法(尤其我们的身心),就可以借助如来最后显示的六个比喻观察的法门,好有一个下手处。

  【颂意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等假有即空的,学者应常作如此观察!有为,即有所作的,从因缘而有的,有生灭或生异灭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变的无常诸行。】

  有为,即有所作为的,什么叫“有所作为”?就是因缘相合而有的,这叫有所作为。因缘条件的聚合就叫“有所作”;不依他的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无所作为的,因为自性是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缘起的叫有所作,就叫有为法,只要是依他起的就叫“缘起”,也就是有所作的有为法。而只要是有所作的有为法,就是因缘而组合的,就有生灭或生、异、灭的遍通相。一般看有为法,都好像会有生住异灭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息息流变的无常的诸行。既然有生住异灭的这种过程,一定会展现出这样息息流变的相状,因为生住异灭就表示一直不停地在流动变化,所以有为法就是无常的诸行。

  【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没有不是有为的。有为,对无为说。但无为不是与有为对立的什么法,非凡夫所能理解。】

  我们的六根能看到听到觉知的一切法,都是从因缘而生的有为法。有为是对无为说的,但是当我们说到无为时,并不是有一个法是和有为相对的,注意听!这个不是我们一般人能理解的:有为法是一切因缘所造作的法,那是不是有个与有为法相对的无为法呢?是不是离开有为,另外有个无为的法?导师告诉我们:无为法不是和有为法相对的另外有一个法。

  依有为法为观察的所依境而观无常无我无生灭

  【如来假名说的无为,意指有为的本性空寂,即无所取、无所住、无所得的离戏论相。学佛以此为标极,但必须以有为法为观察的所依境,於此有为而观无常、无我、无生灭性,才能悟入。】

  这里很重要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如来说的“无为”也是假名,无为是有所指的,指的是一切有为法真正的空寂性,也就是它的实相,有为法是它的相状,无为是讲它的本性空寂,也就是无所取、无所住、无所得的离戏论相。我们对一切法执著实有,就会产生分别执取,这叫戏论相。当知道了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