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70

  ..續本文上一頁於第一義而不動”。能內心不違實相,外順機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說,而實無所說,才是能說般若者。否則,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聽者多因而墮于我相、非相、非法相中,即爲謗佛!】

  很多人不了解什麼叫如如不動:我們說話不是在起心動念分別了嗎?以爲“無分別智”的無分別就是不起心動念,那就錯了,那個不叫不動,叫死人,叫木頭,真正的不動是自己的一切言語行爲都在第一義上。也就是說已經清楚一切法相的內容實相,善能分別諸法相法義,看到佛、菩薩、世界、微塵、佛法等,都清楚一切萬法的緣起非實,就叫做善分別諸法相,一切的法相都分別清楚了,都在第一義中――緣起的無自性,能站在第一義中來分別諸法相,這就叫“不動”。不是連心的起念都沒有,那叫死人或者木頭。這裏很重要哦!

  很多人說:“你起了分別心,你說某某人不對,就是你有分別心,你沒有分別心怎麼知道我不對”?意思是叫人不要起心動念,這是不對的。真正懂得空義見性,見法的人,他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所以,他起心動念都是符合第一義原則,雖然有言語,有分別,還是不動,注意聽!這叫真正的如如不動。很多人以爲:哦,我起了念頭了,我起了一個意念分別,糟糕了。還有許多人在打坐也有這個問題:“師父,我怎麼修還是會動念”?我說:“你又沒有死,當然會動念”。要不然,入到四禅,連意念都沒有,脈也停了,那個不動跟解脫有關系嗎?

  所以,要搞清楚如如不動的“如如”二字: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執、不住,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在第一義中了了分明。禅宗講:“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爲什麼能在百花叢過,片葉不沾身?因爲如如不動故。不是什麼都不要動,他可以在百花叢裏穿梭,在萬法(百花代表萬法)中穿梭,而不會被汙染,爲什麼?因爲他在第一義而不動,這個叫大解脫者,叫如如不動,一定要明白!所以注意聽哦!越明白,就越知道這個般若空慧的重要!沒有般若空慧,絕對不能達到真正的如如不動,也就不能真正的解脫,一定要明白!你修到心念都不起了,象木頭了,那也不過是入定而已,跟解脫毫不相幹。

  能說般若者內心不違實相,沒有離開真正的般若智慧去觀察一切法的真實相,內心安住在法空性中,外面順著世俗衆生的一切需要而應對機宜,依世俗谛假名宣說。衆生知道世俗的什麼,他就用世俗的假名來宣說,這樣叫方便應對,內心卻是實無所說。這樣才是真正能說般若者,才是真正的說般若。如果內心有實法可說,執著法有實性,這樣都不懂得善說。一定要內心不違實相,才能夠外順機宜,依世俗的假名言去宣說而已,而這樣的宣說而實無所說。爲什麼?如果有一個實法可說,那還是執著取相了,雖然說盡一切法,而實無實有性可得,這樣才是能說般若者。

  否則,取法相而說,即是宣說相似般若。如果你執取一切法以爲是實有:我有某某大法,我已經證了某某境界,我已經證了某某什麼。請問:這樣的人說證得某境界、得什麼特殊的法要,已經執取法相而說了,早就離開般若的空慧了,哪裏還有什麼真正的證得呢?金剛經前面的經文已經說,阿羅漢不會說自己他證阿羅漢,菩薩也不會說他是菩薩。所以如果有人執取有實在的法相、實有的境界可得,那他說的法其實只是相似(好像)般若,不是真正的般若,千萬要區分清楚,不要被別人迷惑了哦!

  否則,聽者多因而墜於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即爲謗佛!這就很重要了:你講的法,讓人執著,以爲有實法可得,有實在的法相可取,這樣只是在宣說相似的般若,使很多聽你說法的人反而落在我相、法相、非法相中,執著在一切法的實有裏。如果你是這樣的在說佛法,那就是在謗佛。如果大家能體會到這個重點,也就可以體會導師的循循善誘,真是嘔心瀝血啊!導師把佛法這麼重要的一個根本法則,明白無誤的一再一再循循教導、叮咛我們,偏偏現在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仍然在要執取,他們所宣說的佛法,往往讓衆生會落在實有的我相、法相、非法相中。衆生哪裏能知道啊?沒有因緣明白,自己也不懂反省,那真的是很可悲!這樣宣說佛法的人是在謗佛,使衆生更加執著,而不是在讓衆生解脫啊!

  看到這裏,反省整個佛教界,真的要警惕啊:如果不好好的學這個緣起法,不真正的透徹弄懂,就看不清楚外面所宣講的相似佛法,你也很容易執著,魚目混珠啊,就會分不清楚,什麼叫究竟,什麼叫做方便。所以,《金剛經》一直建立我們的般若空慧,非常重要!惟有這樣才有正知正見。

  用六喻觀察萬法是一個下手處

  丁二 結示正觀

  在理論知見上已經建立很多了,下面教我們如何觀察――正觀。有人說《金剛經》最後的結語是心要!其實這句話只是告訴我們觀察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正觀。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上面,如來開示學者,應不生法相而信解一切法,應不取於法,如如不動而受持講說。不取相,即性空離相,本經雖處處說到,但聽者或以爲空是什麼都沒有;假名是爲初學者假說的,施、忍等一切善法,於他們――自以爲解空的是無關的。這些人,倒取空相,是斷滅見者,是謗佛謗法者!】

  這裏很重要!前面告訴我們要不取於法如如不動,也就是說,因爲了解一切法的性空而離相。但是,有人聽了就誤會了,以爲一切都空無自性,就是什麼都沒有。說一切法只是假名施設,其實是對初學者而講。六度的布施、忍辱等一切善法,對這些誤解的人,他們也以爲不重要、不相關,因爲他們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樣叫“倒取空相”:顛倒了,執取了空相,把空相變成實有化了,變成什麼都沒有,這樣就落入所謂的斷滅,這是一個很危險的地方!已經一再強調了,談空無自性,不是在破壞一切萬法,只是要破除我們對于萬法實有感的執著貪取而已,而不是破壞一切萬法。萬法的緣起都有它的條件,只是緣起如幻,雖有而如幻,這個一定要明白!如果我們把它落入斷滅見的話,就是在謗佛法了,不是佛法所說的空義了。

  【而另一些人,不滿於性空假名,要成立因果緣起的自相有。】

  除了上面的斷滅見人外,還有些人不了解真正的空義,不滿意性空假名,他認爲這個非究竟。不滿意的原因也是以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其實還是和前面斷見者的見地差不多)。認爲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這個不圓滿,不究竟,一定要個“有”才可以。但是如果真正明白了空義,他怎麼會不滿意性空的假名呢?前面已經講過,真正的性空不但不礙有,反而在成立一切緣起的有,怎麼能夠破壞呢?因爲不了解這個空義,才以爲空是說什麼都沒有,把這個空當作斷滅見,所以才對空不滿意的。這種人其實對空沒有深刻的了解,只是一種誤會、誤解,然後說,要成立因果緣起一定要“自相(自性)有才可以。

  【衆生心不容易安住於中道,落于有見無見。】

  緣起的中道義就是離開實有和實無的兩邊,不著常見,也不落斷見,但衆生心不知道什麼是緣起中道,因此也不容易安住在中道裏,不是落于有見,就是落于無見,這樣的執著是非常不容易離開的。

  【所以,本經在末後,特說六喻法門,明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者知道如來說空、說假名、說離相、說不住、說不取等的正意,使初學者有個入手處,能由此而深入究竟。】

  在本經要結束時,如來特別開示了六喻法門,教我們如何觀察萬法,明白一切萬法假名、假名即空的般若正觀,使學者知道如來所說的空、假名、離相、不住、不取等正意,而有個入手處,能由此深入究竟。如果我們只是在課堂上理論上說空,回去後不會觀察萬法(尤其我們的身心),就可以借助如來最後顯示的六個比喻觀察的法門,好有一個下手處。

  【頌意說: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夢等假有即空的,學者應常作如此觀察!有爲,即有所作的,從因緣而有的,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的,即息息流變的無常諸行。】

  有爲,即有所作爲的,什麼叫“有所作爲”?就是因緣相合而有的,這叫有所作爲。因緣條件的聚合就叫“有所作”;不依他的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無所作爲的,因爲自性是本來就有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緣起的叫有所作,就叫有爲法,只要是依他起的就叫“緣起”,也就是有所作的有爲法。而只要是有所作的有爲法,就是因緣而組合的,就有生滅或生、異、滅的遍通相。一般看有爲法,都好像會有生住異滅的一個過程,也就是息息流變的無常的諸行。既然有生住異滅的這種過程,一定會展現出這樣息息流變的相狀,因爲生住異滅就表示一直不停地在流動變化,所以有爲法就是無常的諸行。

  【凡夫見聞覺知的一切,沒有不是有爲的。有爲,對無爲說。但無爲不是與有爲對立的什麼法,非凡夫所能理解。】

  我們的六根能看到聽到覺知的一切法,都是從因緣而生的有爲法。有爲是對無爲說的,但是當我們說到無爲時,並不是有一個法是和有爲相對的,注意聽!這個不是我們一般人能理解的:有爲法是一切因緣所造作的法,那是不是有個與有爲法相對的無爲法呢?是不是離開有爲,另外有個無爲的法?導師告訴我們:無爲法不是和有爲法相對的另外有一個法。

  依有爲法爲觀察的所依境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

  【如來假名說的無爲,意指有爲的本性空寂,即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學佛以此爲標極,但必須以有爲法爲觀察的所依境,於此有爲而觀無常、無我、無生滅性,才能悟入。】

  這裏很重要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如來說的“無爲”也是假名,無爲是有所指的,指的是一切有爲法真正的空寂性,也就是它的實相,有爲法是它的相狀,無爲是講它的本性空寂,也就是無所取、無所住、無所得的離戲論相。我們對一切法執著實有,就會産生分別執取,這叫戲論相。當知道了一切…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