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怎麼行菩薩道?所以我常講,不要一下子把那個最高佛果的不可說不可說都拿來作爲我們的標准,我們怎麼走?先搞清楚進去的次第:要達到什麼目標?先具備什麼觀念?然後怎樣有次第的修行?我常常講,見法不難的,證個初果不難的,見道位是不難的!關鍵是我們沒有得到正見那!看到這裏就知道了,修行其實是有次第的,有內容的,而且是人人可證的,人人可得的,一定要明白哦!真正地得到了真正的正見,確實是可以證入的,確實是可以解脫的。如果不是這樣,以前佛陀時代不可能每一個都證阿羅漢,一定要明白哦!現在爲什麼變了?觀念扭轉了!
《 大智度論》講,七地前面叫般若道,七地以後都是方便道。其它的宗派講八地以前是般若道,所以有的把八地叫“不退轉”、“不動地”,這裏有一點差別。但是不管七地、八地,我們最要緊的是先見初地。般若爲道體,方便是般若所起的巧用。如果不知道根本的道體(般若)就不能起用,所以還是要先體會根本的,先見道重要啊!智慧有了以後,那個妙用是自然會有的,而且是必然會有的,那個不是求來的,是先見道、悟法後,自然産生的妙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所以名爲發心菩提。】
很多人不解:“修菩薩道?我們是凡夫啊,怎麼發心哪”!其實是可以的,這個發心叫世俗菩提心。我們雖然還在生死凡夫的這個位置,但是,知道了生死不停流轉的苦痛,知道人間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的八苦的不斷,知道不是這一生死了,什麼都沒有的斷滅,了解生死的輪回就象車輪一樣是不停的,因爲無明中的業力不停相續故,它産生的因果法則是無法停止的,這叫法爾如是的因果法則。由于明白了這一些,我們就會發心,要解脫,要出離生死輪回,要成就無上佛道,並且推己及人,要度化無邊的苦衆生,這就是菩薩道的世俗菩提心,也就是這裏所講的發心菩提。
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修行都在求過得好些,身體健康一些,家庭經濟改善一些,夫妻關系好一些,事業做得興旺,每天也不要辛苦,大部分都著眼于這裏。看到的是眼前的利益:身體不好的人只希望現在病好是第一要鍵;經濟不好的人,想辦法改善經濟是最重要的;沒有孩子的人,每天求佛求神就是希望有一個後代。但是我請問你:我們學佛只是爲了這個嗎?所以我們要知道啊,生命的苦是在無常,它是一種永無止盡的無端的輪轉循環,只要一天不斷,永遠就是要這樣的。你這一生即使是億萬富翁很得意,但也只是短暫的若幹年,接下來下一生再來是什麼情況都不知道,那才恐怖呢,那才苦呢!所以,首先要明白修行的著眼點在哪裏。
很多人學佛只看到眼前的的利益,不知道永無止盡的生命的輪回是最苦,所以發心就不深廣,都在看眼前的利益,只是在積極加深我執而已。什麼叫加深我執?求啊!求更多、不失、不會斷,求永恒的存在。注意聽!修行是破我執,破執著才能得空慧解脫哦!但是,如果一天到晚在求個人的利益,求眼前的利益,那只是在加深我執,不是在修行哦!是在製造更深的我執,使那個輪回的根更深而已!所以爲什麼要“以無所得爲方便”?沒有空慧就不能到達無所得。一定要明白哦,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我們現在都不講究這個:“我拜拜能得什麼什麼好處的,我去信,去供養布施,能得到好處”,得好處的觀念建立在什麼基礎上?我執我見哪!我執我見的基礎在哪裏?無明啊!不了解法的真實相啊!所以,要改變觀念,修改過去所有執著的這個程式,唯一的方便就是要上課聽法,多聞熏習,把正見建立起來,才能修正過去錯誤的觀念。爲什麼聞思修的這個“聞”這麼重要?要多聞熏習哪!什麼叫多聞?依正見如法去修行的才叫多聞,不是聽邪見叫多聞,聽外道的邪見,那越多聽越慘!依緣起正見名爲多聞,離開緣起正見的不叫多聞 ,那叫邪知邪見。聽得越多,死得越慘!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知道這個苦的因緣是什麼?我們要解除的是什麼?目標是什麼?這個看不清楚,發心就不正,因不正,果就歪。那又如何成就?所以發菩提心也要發得正。這是第一的“發心菩提”。
【二、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爲伏心菩提。】
伏什麼心?煩惱、顛倒、執取心。伏住顛倒煩惱執取的心,這就是凡夫衆生發心以後的修行過程。我們聽了緣起正見,知道了法性空,將這個正知見慢慢地融入我們的生命,變成思維、行爲的准則,在生活中逐漸地變成生命的中心,慢慢地,你的身心就跟空性相應了,這個過程名爲伏心菩提。
【叁、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爲明心菩提。】
我們在發心過後,依據本願去修,在六度萬行中行持,實踐慈悲行,漸漸的了解了空性,粗的煩惱也能降服了,但是細膩的微細煩惱還存在,這就需要更加切實地去修行實踐。在生活中,在、行、住、坐、臥生命的過程中,如實地修行止觀,這就是我在講的如實觀照,就是要在這個地方深細地去實踐。最後真正地把一切煩惱都斷了,證入諸法的實相,這時才叫明心見性,才是真正的明心菩提。
一般人所說的所謂悟了,所謂明心見性:我在那裏參啊參啊,忽然間,“嘣”――明白了,明心見性!那個哪裏叫明心見性?注意啊,這裏講的明心見性就是明心菩提,它是這樣的一個次第和內容,要明白。
【這叁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叁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發心後到伏心,然後到明心的叁個階段,就是由凡夫入聖的過程,這個過程叫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但沒有圓滿,還須繼續修行――“理雖頓悟,事需漸修”。明心菩提,從前面的般若道來說是證悟,從後面的方便道來說是發心,發的是勝義菩提心。一開始發的是世俗菩提心,頓悟後發的是勝義菩提心。悟到了一切法清淨,本來涅槃無有生滅,名得真菩提心。
【四、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衆生;漸漸的出離叁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爲出到菩提。】
明心見性以後就是悟“無生”,也叫無生法忍,這個“忍”不是忍耐,而是“認可、確定”,已經肯定地證入了一切法本自清淨,本來涅槃無有生滅。這個叫做勝義菩提心,也就是悟無生。現在很多人都不了解:我發心往生哪裏,上品上生,一日一夜“花開見佛悟無生”。在這裏不悟,卻要那樣辛苦地去悟,其實,我們好好用功,不一定要到其它地方悟的,而且這裏比較現實、肯定、切實,不要怕啊!
佛法雖然講方便,卻是爲那些怯懦衆生才講方便的,所以,法是有它的次第的。今天講的這個法門是最上的大乘法門,是爲最利根者說的,一定要明白啊!今天能夠聽聞學習並且實踐這個緣起無自性的佛法的,是真正的利根哪!說真的,一般的根性聽了會怕,不敢肯定,他自己內心是不能自在的,很脆弱。對那種人說,這樣修習會成就,他不會相信的,他會怕無人無我。尤其是現在佛教界很多方法都在教你:“你沒有辦法啊,你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等待誰來救你,其他沒有辦法,因爲你的業障深重”。這等于是開倒車啦,先把你給否定了,那你又如何修行?
但是,在我們這個法裏面“是法平等”,每一個人機會平等。只要你發心,只要你用功,讓你聞到正見後,每一個人都能證入的。就象在大學裏學習物理化學,你得到一個正確的公式,那麼只要到實驗室去,照這個公式去體驗一次,絕對可以證明到它的內容的正確性。佛法也是一樣:你得到了正見,依法去實踐,依法去體證,每一個人得出來的答案是一樣的。爲什麼?因爲法的究竟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體會出來絕對是一樣的。
【五、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如上所說:二道各有叁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明白此二道、五菩提,即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以及文段次第的全經脈絡了!】
明白了二道五菩提的次第,下面看經文時,就會清楚佛陀與須菩提的問答了。照二道五菩提的次第去了解時,你會忽然會心,就會微笑:哦,原來,須菩提問這個的目的何在,而佛陀回答的意義又何在。其實就是依據這個二道五菩提的次第在問在答而已。這樣大家就知道了,先知道《金剛經》的次第與內容,談到經文時,你依據這個次第去了解它,很快就會懂,很快就會明白。這裏有一個圖:般若道、方便道,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雖然是般若道與方便道,但卻是同樣的發心、修行、證果二個階段。明白了以後,下面講經文時,就不會覺得奇怪了,點點滴滴一段一段的內容,你會覺得非常精彩,你會覺得原來《金剛經》並不是想象的那麼難,它的意思會慢慢地襯托出來。我們很快地會跟空相應。
《般若經》就是讓你明白一切法的離相無住就在這裏。怎麼離相?一切法讓你知道它的虛妄不實。從哪裏去見它?我們大乘佛法來講,就是從緣起的正見,所以我講緣起正見,明白了,回過頭來,看了《金剛經》的內容,你會更明白。
叁 敘傳譯
什公翻譯的所依--中觀家的誦本
【本經的譯者,是姚秦時來華的鸠摩羅什叁藏。我們朝代稱秦的,不只一國一代,以帝王的姓氏去分別,即有贏秦、苻秦、姚秦、乞伏秦等。姚秦,爲五胡十六國之一。叁藏,即經、律、論,能通達叁藏自利利人,所以尊爲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爲童壽。父…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