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解脱――无上菩提。这里很重要啊!到此,经题讲完了。
二 示宗要
【全经大义,再扼要的提示二点:金刚般若即无上遍正觉:本经以金刚般若为名,而内容多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佛为须菩提说如此发心,直至究竟菩提,彻始彻终的归宗於离相无住。】
宗要就是一本经所要表达的主题与重点,把握住这个宗要,后面的经文看起来就会一目了然。重点已经提示出来了,所有的经文只是在解释这个重点,在证明这个主要的主题而已。
金刚般若是无上正智正觉,是无上的遍正觉,也就是佛的真正的智慧。所以,经文虽然讲金刚般若,其实重要都在讲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内容。所以从经文开始说如此的发心一直到究竟菩提,就是五菩提的过程――愿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
这个五菩提的过程始终归宗於离相无住,“离相无住”,这四个字要划起来,很重要啊,整个《金刚经》的重点就在这里――离相无住。为什么要离相无住?重点为什么是在这里?众生执著一切法的实有感,以为它是真的,是实有的,于是从这个实有感产生了执著,我们的受、爱、取、有就是从这里(实有感)来的。为什么会喜欢一样东西要去占有它?如果它不是实在的,我们就不会去占有它了。《金刚经》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如何离相,如果了解这个相是虚幻不实的,你还会污染执著吗?所以,《金刚经》透过了一切的理论和证明的方法,让你知道一切的相是怎样的虚幻不实,然后才能离开对一切万法的实有感的执著,不会把一切相执以为是真实的。离开了这个执著,你就不会“住”(执着、安住)了。所以,注意哦!整本的《金刚经》的内容、次第,彻始彻终的归宗於“离相无住”四个字!
要离相,就要证明这个相的虚幻不实,让你知道它是虚幻的,你就不执著了。我们对一切法(包括身心)为什么会执著贪取?得到的就会起爱染,得不到就起痛苦烦恼,是不是?为了想得到就要用尽一切心机,甚至造业。一切法明明是无常的,你偏偏要执著它不要变,然后它一变的时候,你就必然是痛苦烦恼,是不是?有什么东西能得到而永远不失去不坏的?人间最执著的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能不能不变不坏?只要对万物起了实有感的执着,你就希望它不变不坏。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无常的,一定会坏的!那么,一旦你执取的对象变坏时,你就会痛苦烦恼,那是必然的!对我们的父母、财产、子女、配偶,乃至我们的身心,我们在执取中,执著在实有,以为它是可以永恒不变的。
其实一切法都是虚幻的,是缘起组合的幻相,它是暂时安住的,根本是刹那不住的,没有一法是可以片刻停留的,我们又如何能使它不变呢?如何执取让它永远不变呢?我们之所以会执著於相,是有原因的,就是前面所讲的自性见,落入了实有感中。所以要从缘起的法则,了解它是虚幻不实的,你才能够离相,不会执著在这个实有感的万法现象之中,才能够无住,也就是不会停留在那个地方。现在我讲的是重点,后面经文里面会用很多很多方法来证明。在这里先把宗要(重点)的“离相无住”先点出来。
二道五菩提
【说无上遍正觉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於是法中无实无虚”:都是从般若无住以开示无上遍正觉。般若无所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
《金刚经》里说无上遍正觉是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的,由于一切法性空,才能讲无高下,才能讲平等。也正因为是性空,所以,没有“实有”,也没有“实无”――于是法中无实无虚。所以都是从般若能够无住的角度来开示悟入一切正遍觉――成佛、解脱。 “般若无住,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诸相,即生实相,即名为佛。”从般若的角度明白了一切法的如幻性空寂性,知道了一切法的实相就会无所住,就再也不染着贪取了,在不贪取染着的这个身心的功能中,产生了与明相应的心灵的作用(染着而有所住是无明心),就是无所住的心,那就不会在万法的诸相中去贪取执著。因为知道它缘起如幻非实,刹那刹那的生灭,只是一期暂时的安定,并没有实有的真正的自性,这样才能够不取诸相,对一切万法才不会取著,才不会住在那个地方。能这样的话就了解一切法的实相(即生实相)也就是佛呀。佛者,觉也,佛就是觉悟了一切法的如幻性,而悟入诸法的空寂性(实相)的人。
【须知般若无住的现觉,即离相菩提的分证。依此观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所以处处说无上遍正觉,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住;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
般若无住,就能在现法中现观现觉,这就是离相菩提的分证。你就自然能离够相,也就是真正的证入菩提的分证!如果没有般若的无住,就不可能产生现观现觉。这里所证的是一步步地证入(分证菩提),虽然是分证,但是从这里来观察它的究竟时,其实究竟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你从这里悟入,虽然悟到的是少部分,但从这个少部分来看它的究竟,其实究竟还是这样的。因为在此外并没有一个什么究竟的东西,还是这个同样的悟入点。 依此观初心,初心也还如此。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初发心也是这样,所以佛教有一句话:“初发心即至菩提”,菩萨的初发心到究竟其实是不二的,了解它的实相的话就是这样的。所以处处说无上遍正觉,实在即是处处说金刚般若。我们说佛的一切正遍知,其实就是在指金刚般若的智慧而已,这样的一个觉悟悟入,就是金刚般若,也就是正遍正觉。“不过,约修行趋果说,名之为般若无所住;约望果行因说,名之为离相菩提心而已!”一个是从因的角度看,叫般若无所住,是在修行过程;一个是从果的角度看,叫离相菩提心,是已经成就了。名字虽然不同,其实都是般若。
【二道即五种菩提:本经初由须菩提问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经佛解说后,须菩提又照样的再问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经明显的分为两段。《大般若经》有两番嘱累,《智论》说:“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密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智者即曾依此义,判本经的初问初答为般若道。后问后答为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极好!】
这是本经的第二个重点。要看懂《金刚经》一定要先懂得这个二道五菩提,《金刚经》里面的次第就是用二道五菩提来把它分出来的。很多人看《金刚经》觉得奇怪,一段一段的前后好象不一致,前后二段又好象重复,很难了解。其实,你用二道五菩提的这个次第来看时,整个经的次第非常宛然,很是清楚明白,很有秩序的,而且头尾是一贯相连没有矛盾的,并没有重复。须菩提在一开头问佛陀,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怎么样的住,怎么样的降伏其心?后面又问一次,两个地方问同样一句话,佛院回答也相同。这样看起来就有两段,过去甚至有人解释说,是不是后面编经时重复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疑问呢?因为他对这个经文的次第不解,对《经刚经》的真正内容也不清楚,这个完全是极大的误会。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判《金刚经》时说,前面的这一问答为般若道,也就是说,前面这一段是在讲述众生(世俗凡夫)初发心,这个叫世俗菩提心,还没有智慧,还没有真正的内容。初发心后,我们的颠倒梦想烦恼逐渐被降服,而进入到明心见性,这个次第过程叫般若道。所以这个叫初问初答叫般若道。而后问后答叫方便道:菩萨自初发心进入明心见性,也就是已经悟道了,见到诸法的空性了,又再一次地发菩提心,这时叫做胜义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明心见性这个过程叫般若道。明心见性以后,又发心度尽众生到成佛果,这个叫胜义菩提心,这个过程叫方便道。导师认为智者大师对《金刚经》二道的分判非常好,因为非常正确。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从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方便:明心见性后,发了胜义菩提心,度众生起的智慧妙用,这个才叫方便哦!注意听!所以这个叫方便道。很多人都不知道,以为众生是糊里糊涂的,因为听不懂究竟法义,我们就来一个他能听懂的、简单的、善巧的,先给他一个止痛药,也叫方便。那是不对的,那个不叫方便。明心见性以后,知道法性空寂,知道诸法实相后起的妙慧,也就是用巧妙的智慧,去善巧地引导众生,这个才叫方便,属于方便道,注意哦!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清楚二道的次第与过程,第一个叫般若道,第二个就是方便道。修行也是如此,尽管我们还没有入圣见道,没有关系,现在可以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开始修行,降服我们的颠倒,到明心见性为止。然后再发一个更大的心去度众生,这个后半段才叫真正的菩萨道。前半段注重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为般若道。
现在修行第一个是修空无我慧,直至见道为止,依四果来讲,就是初果见法,以菩萨的次第来讲是见道位。这一阶段很重要!它重要在哪里?“通达性空离相!如果连根本的缘起的正见都没有,如何通达性空离相?所以,注意哦!今天上课很重要!上课要建立的就是让你们真正地有缘起的正见!依据这个缘起的正见去广观万法,才能够通达一切万法的性空而真正地离相无住哦!才能真正地不被万法所缚哦!这个叫般若道。其实我们现在用功的地方就是在般若道,先见法悟道,这个基础要有啊!如果连这个都没…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