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解脫――無上菩提。這裏很重要啊!到此,經題講完了。
二 示宗要
【全經大義,再扼要的提示二點:金剛般若即無上遍正覺:本經以金剛般若爲名,而內容多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佛爲須菩提說如此發心,直至究竟菩提,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
宗要就是一本經所要表達的主題與重點,把握住這個宗要,後面的經文看起來就會一目了然。重點已經提示出來了,所有的經文只是在解釋這個重點,在證明這個主要的主題而已。
金剛般若是無上正智正覺,是無上的遍正覺,也就是佛的真正的智慧。所以,經文雖然講金剛般若,其實重要都在講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內容。所以從經文開始說如此的發心一直到究竟菩提,就是五菩提的過程――願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
這個五菩提的過程始終歸宗於離相無住,“離相無住”,這四個字要劃起來,很重要啊,整個《金剛經》的重點就在這裏――離相無住。爲什麼要離相無住?重點爲什麼是在這裏?衆生執著一切法的實有感,以爲它是真的,是實有的,于是從這個實有感産生了執著,我們的受、愛、取、有就是從這裏(實有感)來的。爲什麼會喜歡一樣東西要去占有它?如果它不是實在的,我們就不會去占有它了。《金剛經》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離相,如果了解這個相是虛幻不實的,你還會汙染執著嗎?所以,《金剛經》透過了一切的理論和證明的方法,讓你知道一切的相是怎樣的虛幻不實,然後才能離開對一切萬法的實有感的執著,不會把一切相執以爲是真實的。離開了這個執著,你就不會“住”(執著、安住)了。所以,注意哦!整本的《金剛經》的內容、次第,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四個字!
要離相,就要證明這個相的虛幻不實,讓你知道它是虛幻的,你就不執著了。我們對一切法(包括身心)爲什麼會執著貪取?得到的就會起愛染,得不到就起痛苦煩惱,是不是?爲了想得到就要用盡一切心機,甚至造業。一切法明明是無常的,你偏偏要執著它不要變,然後它一變的時候,你就必然是痛苦煩惱,是不是?有什麼東西能得到而永遠不失去不壞的?人間最執著的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能不能不變不壞?只要對萬物起了實有感的執著,你就希望它不變不壞。但是那是不可能的!因爲它是無常的,一定會壞的!那麼,一旦你執取的對象變壞時,你就會痛苦煩惱,那是必然的!對我們的父母、財産、子女、配偶,乃至我們的身心,我們在執取中,執著在實有,以爲它是可以永恒不變的。
其實一切法都是虛幻的,是緣起組合的幻相,它是暫時安住的,根本是刹那不住的,沒有一法是可以片刻停留的,我們又如何能使它不變呢?如何執取讓它永遠不變呢?我們之所以會執著於相,是有原因的,就是前面所講的自性見,落入了實有感中。所以要從緣起的法則,了解它是虛幻不實的,你才能夠離相,不會執著在這個實有感的萬法現象之中,才能夠無住,也就是不會停留在那個地方。現在我講的是重點,後面經文裏面會用很多很多方法來證明。在這裏先把宗要(重點)的“離相無住”先點出來。
二道五菩提
【說無上遍正覺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是法中無實無虛”:都是從般若無住以開示無上遍正覺。般若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爲佛。】
《金剛經》裏說無上遍正覺是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由于一切法性空,才能講無高下,才能講平等。也正因爲是性空,所以,沒有“實有”,也沒有“實無”――于是法中無實無虛。所以都是從般若能夠無住的角度來開示悟入一切正遍覺――成佛、解脫。 “般若無住,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爲佛。”從般若的角度明白了一切法的如幻性空寂性,知道了一切法的實相就會無所住,就再也不染著貪取了,在不貪取染著的這個身心的功能中,産生了與明相應的心靈的作用(染著而有所住是無明心),就是無所住的心,那就不會在萬法的諸相中去貪取執著。因爲知道它緣起如幻非實,刹那刹那的生滅,只是一期暫時的安定,並沒有實有的真正的自性,這樣才能夠不取諸相,對一切萬法才不會取著,才不會住在那個地方。能這樣的話就了解一切法的實相(即生實相)也就是佛呀。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了一切法的如幻性,而悟入諸法的空寂性(實相)的人。
【須知般若無住的現覺,即離相菩提的分證。依此觀究竟,究竟也如是;依此觀初心,初心也還如此。所以處處說無上遍正覺,實在即是處處說金剛般若。不過,約修行趨果說,名之爲般若無所住;約望果行因說,名之爲離相菩提心而已!】
般若無住,就能在現法中現觀現覺,這就是離相菩提的分證。你就自然能離夠相,也就是真正的證入菩提的分證!如果沒有般若的無住,就不可能産生現觀現覺。這裏所證的是一步步地證入(分證菩提),雖然是分證,但是從這裏來觀察它的究竟時,其實究竟也是如此。也就是說,你從這裏悟入,雖然悟到的是少部分,但從這個少部分來看它的究竟,其實究竟還是這樣的。因爲在此外並沒有一個什麼究竟的東西,還是這個同樣的悟入點。 依此觀初心,初心也還如此。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初發心也是這樣,所以佛教有一句話:“初發心即至菩提”,菩薩的初發心到究竟其實是不二的,了解它的實相的話就是這樣的。所以處處說無上遍正覺,實在即是處處說金剛般若。我們說佛的一切正遍知,其實就是在指金剛般若的智慧而已,這樣的一個覺悟悟入,就是金剛般若,也就是正遍正覺。“不過,約修行趨果說,名之爲般若無所住;約望果行因說,名之爲離相菩提心而已!”一個是從因的角度看,叫般若無所住,是在修行過程;一個是從果的角度看,叫離相菩提心,是已經成就了。名字雖然不同,其實都是般若。
【二道即五種菩提:本經初由須菩提問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經佛解說後,須菩提又照樣的再問一遍,佛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本經明顯的分爲兩段。《大般若經》有兩番囑累,《智論》說:“先囑累者,爲說般若波羅密體竟;今以說令衆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智者即曾依此義,判本經的初問初答爲般若道。後問後答爲方便道。此二道的分判,極好!】
這是本經的第二個重點。要看懂《金剛經》一定要先懂得這個二道五菩提,《金剛經》裏面的次第就是用二道五菩提來把它分出來的。很多人看《金剛經》覺得奇怪,一段一段的前後好象不一致,前後二段又好象重複,很難了解。其實,你用二道五菩提的這個次第來看時,整個經的次第非常宛然,很是清楚明白,很有秩序的,而且頭尾是一貫相連沒有矛盾的,並沒有重複。須菩提在一開頭問佛陀,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怎麼樣的住,怎麼樣的降伏其心?後面又問一次,兩個地方問同樣一句話,佛院回答也相同。這樣看起來就有兩段,過去甚至有人解釋說,是不是後面編經時重複了。爲什麼有這樣的疑問呢?因爲他對這個經文的次第不解,對《經剛經》的真正內容也不清楚,這個完全是極大的誤會。
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在判《金剛經》時說,前面的這一問答爲般若道,也就是說,前面這一段是在講述衆生(世俗凡夫)初發心,這個叫世俗菩提心,還沒有智慧,還沒有真正的內容。初發心後,我們的顛倒夢想煩惱逐漸被降服,而進入到明心見性,這個次第過程叫般若道。所以這個叫初問初答叫般若道。而後問後答叫方便道:菩薩自初發心進入明心見性,也就是已經悟道了,見到諸法的空性了,又再一次地發菩提心,這時叫做勝義菩提心。從世俗菩提心到明心見性這個過程叫般若道。明心見性以後,又發心度盡衆生到成佛果,這個叫勝義菩提心,這個過程叫方便道。導師認爲智者大師對《金剛經》二道的分判非常好,因爲非常正確。
【二道,爲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爲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爲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從這裏,我們就明白了什麼叫方便:明心見性後,發了勝義菩提心,度衆生起的智慧妙用,這個才叫方便哦!注意聽!所以這個叫方便道。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爲衆生是糊裏糊塗的,因爲聽不懂究竟法義,我們就來一個他能聽懂的、簡單的、善巧的,先給他一個止痛藥,也叫方便。那是不對的,那個不叫方便。明心見性以後,知道法性空寂,知道諸法實相後起的妙慧,也就是用巧妙的智慧,去善巧地引導衆生,這個才叫方便,屬于方便道,注意哦!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清楚二道的次第與過程,第一個叫般若道,第二個就是方便道。修行也是如此,盡管我們還沒有入聖見道,沒有關系,現在可以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開始修行,降服我們的顛倒,到明心見性爲止。然後再發一個更大的心去度衆生,這個後半段才叫真正的菩薩道。前半段注重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爲般若道。
現在修行第一個是修空無我慧,直至見道爲止,依四果來講,就是初果見法,以菩薩的次第來講是見道位。這一階段很重要!它重要在哪裏?“通達性空離相!如果連根本的緣起的正見都沒有,如何通達性空離相?所以,注意哦!今天上課很重要!上課要建立的就是讓你們真正地有緣起的正見!依據這個緣起的正見去廣觀萬法,才能夠通達一切萬法的性空而真正地離相無住哦!才能真正地不被萬法所縛哦!這個叫般若道。其實我們現在用功的地方就是在般若道,先見法悟道,這個基礎要有啊!如果連這個都沒…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