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此。所以,這一段,可判屬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聖者,是決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說人身如須彌山王;這裏又同樣地向須菩提說。畢竟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聖者,聽到“譬如人身長大”,即契會佛心而回答說:如來說的人身長大,爲通達法性畢竟空而從緣幻成的,實在沒有大身的真實性。悟法性空,以清淨的功德願力爲緣,成此莊嚴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說是名大身。】
證到八地菩薩得無生法忍時就是得法性身,此時的大菩薩來看我們這個肉身,就象毛毛蟲一樣,所以說是捨掉了蟲身得法性身。這裏的成就法性身當然非常大,但須菩提明白,雖然是法性身,也是通達法性的畢竟空而從緣幻有的,因此並沒有真實性。悟了諸法的空性以後,因有清淨的功德願力爲因緣,而成就了法性身,那是非常莊嚴、特勝的,但還是假名如幻。
從前面這樣一段段下來就可以看出,每一段都在闡揚一個主題――法法空寂無實性。包括佛身、法性身,都點出是緣起如幻,還是假名。所以,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這裏從法性身來講,菩薩證到八地的無生忍而得法性身還是緣起如幻的。
已二 成熟衆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從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從空出假,成熟衆生,莊嚴佛土,以趨入佛果。現在,佛約出到菩提的成熟衆生,對須菩提說:不特長大的法性身,是緣起如幻的;就是菩薩的成熟衆生,也還是如此。成熟衆生,以衆生成就解脫善根而得入於無余涅槃爲究竟。但在菩薩度衆生時,假使說:我當滅度無量衆生,那就執有能度的菩薩,所度的衆生,我相不斷,就不配叫做菩薩了。】
從願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再到明心菩提過程的經文裏面,就是在從假入空,我們知道一切法爲假名、非實,讓你體悟空性證法性身。現在的出到菩提是從空入假,要成熟衆生莊嚴佛土。這裏跟剛開始的願心菩提的問題差不多,但是角度不同,也說菩薩如果起了這樣的念頭:我滅度了無量的衆生,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一個實有的你去度化了實有的衆生,那就是“我”、“我所”都是實有的,這樣當然就不叫菩薩了,他還著相啊!菩薩也是假名,並沒有實性可執的菩薩,所以,佛才會講一切法(菩薩也是一法)是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什麼是菩薩?從最初發心到現證法性,到一生補處,無不是緣成如幻;即一切法觀察,即一切法真如,離一切法,離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見不得有可以名爲菩薩的,如《般若經.叁假品》所說。所以,佛說一切法——有漏的,無漏的,有爲的,無爲的,世間的,出世間的無我,都沒有菩薩實性可說,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
通過前面一段一段的闡述,到這裏,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夠了解每一段的重點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讓你看清一切法都是無實性的。法性身還是緣起如幻,真正的菩薩還是緣起如幻,要度的衆生也是緣起如幻,從每一個角度都讓你明白這一點。現在也是一樣,學佛的人如果了解一切法如幻,有漏的,無漏的,有爲的,無爲的 ,世間的,出世間的都一樣是無我的,都沒有一個實性可得,也沒有實在的菩薩性可得,一再一再地點出來。所以研究金剛經,前面開始會比較生澀,但是後面每一段越來越清楚,佛陀他只是借不同的法,從每一個角度來告訴我們,都一樣是空無實性的,所以,切勿執什麼真我才是!這句話就在點破重點:千萬不要以爲有一個真的我,不變的我,永恒的我,實在的我,這樣的東西是不可得的!這也就是所有外道和我們佛教界內某一部分誤解的人,他們常常會執著的一點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整個般若經的重點都是同樣一個主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讓你明白而已。因爲,我們(尤其是大乘佛法)常常會講“我空法有”:“我”是沒有,這個五蘊的肉體是假的,是沒有我的,但總有一個什麼真的存在,它是永恒不變的存在著。大乘的《般若經》就是專門破法執的――執著法有,所以才要舉出佛身也不可得,法身也不可得,菩薩的實性不可得,衆生的實性都不可得。爲什麼一一點出來?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都一樣。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一樣也沒有實性的,幾乎面面都點到了。下面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是關于佛土是不是可得,包括山河大地是不是可得,是不是有實性?
叁心不可得
已叁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如果菩薩起了一念:我能夠莊嚴佛土,那麼這個“我”就是實在的,佛土也是實在的,這樣就不叫菩薩了。如來已經講過:莊嚴者即非莊嚴。所謂的莊嚴,只是假名施設的莊嚴而已,並不是實有一個莊嚴的實體可得,真正的菩薩通達無我、無實性,如來才說他是菩薩。真正的菩薩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莊嚴的佛土,他知道這也是緣起非實的,所以才名叫莊嚴,不是實有的莊嚴。菩薩通達這樣不可得的莊嚴才叫菩薩,沒有通達就不叫菩薩。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爲菩薩。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裏,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爲菩薩。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爲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是約實義菩薩說。】
前一段從分證菩提來了解什麼叫如來,這一段讓我們明白什麼叫菩薩,真正的菩薩與如來都一樣證到法性空寂,沒有什麼差別。雖然沒有可得的少許法可名菩薩,但在因緣的和合中,能以般若的空慧而通達我、法的無自性空,這個才叫菩薩,才叫如來。般若經講到這裏更明白了,重點就是在般若的空慧,般若的空慧沒有建立起來,菩薩以及如來皆不能成立。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智論》所說的智慧分是什麼?通達我法都空的智慧叫做空慧,具有這樣智慧的是名叫做菩薩。真正的菩薩的就是以大悲心發了大願力,而得到真正的般若空慧來成就的。
戊叁 究竟菩提 已 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 一 知見圓明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面是出到菩提,最後這是最圓滿的究竟菩提了。前面在否定一切法的實性,現在就講到知見圓明,反而在成立緣起萬法的現象,這個從五眼來談的。
【究竟菩提,即是菩薩因圓,得一切種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與化身二者,聲聞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衆部等說:“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念念遍知一切法”。這即是法身說,這是色心圓淨的,不單是空性的法身,即如來的真身,唯大機衆生——法身菩薩能見他的少分。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釋迦,適應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薩、小乘、凡夫而現的。二身本非二佛,約本身、迹身,大機及小機所見,說爲二身。此處先明法身。有人疑惑:佛說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無所知。爲顯示如來的知見圓明,超勝一切,所以約五眼一一的诘問須菩提,須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明,所以一一答複說:有。】
在聲聞的大衆部裏,對佛的法身與化身的分別,講的差別是很大的,他們認爲佛的法身無邊無際,非常廣大,威力亦是無邊無際的,他的壽量亦是無邊無際的,功用也非常了不起,能念念遍知一切法。說這個屬于法身(法性身),不是普通凡夫能看得到的,要大機衆生(法身菩薩)才能看到。說我們看到的佛陀八相成道、叁十二身叫化身,這是我們一般初心菩薩、小乘聖者、凡夫這一類看到的。
前面都說非實,很多人就會起疑惑:說什麼都空,是不是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講空無實性,是站在否定的立場,慢慢地從法、佛、菩薩、法性、山河、大地、佛土,一一地都否定它的實有性。很多人就誤解了,以爲什麼都沒有了,一切都非實嘛!這樣的話,你說佛什麼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應該是什麼都不知道。爲了怕人家疑惑,聽到佛說諸法皆空,以爲成佛後什麼都沒有了。這裏就要特意顯出來讓我們明白,佛具足知見圓明。他具備了五種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以五眼來讓我們明白佛陀的知見圓明,不是死了什麼都沒有,或者是成佛了什麼都不知道,變成虛無的意思。須菩提解空第一,但是他知道佛陀的意思,佛陀這樣問自有用意,所以,須菩提相應回答,他知道佛陀不是什麼都沒有,或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