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都不知,他是知見圓明的。當問到佛陀是不是有五眼,他說有。
【眼,是能見的;有種種的見,所以名爲種種的眼。現分二番解說:一、五種人有五種眼:世間的人類的眼根,叫肉眼,天人的眼叫天眼。這二者,都是色法,都是由清淨的四大極微所構造成的。天眼的品質極其精微,所以能見人類肉眼所不能見的。如肉眼見表不見裏,見粗不見細,風前不見後,見近不見遠,見明不見暗;而天眼卻表裏、粗細、前後、遠近、明暗,沒有不了了明見的。此外,慧眼、法眼、佛眼,都約智慧的能見而說,屬于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衆生。佛眼,即“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即空假不二而圓見中道。】
一般人的眼睛是肉眼,肉眼和天眼是屬於物質形成的眼睛,都是有形相有物質的,是四大極微所造成的,所以能看的功能就有限,能看到光明的地方,而看不見黑暗的地方;看得到近處,看不見遠處;看到表面,看不見內裏,如我們身體的內髒就看不到,這個肉眼看的功能是有限的。但是天眼就不一樣,表面和裏面都能看得到,近處與遠處都看得到,明處和暗處也同樣都看得見。其實人類的肉眼功能還是很差的,鳥的眼睛就比我們好,晚上狗和貓的眼睛比我們還好,黑暗的地方它看得到,我們卻看不到。天眼也是神通中六通的一種,如同天人的眼睛。慧眼是屬於智慧這一方面的見地,不是真正的眼睛,“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知道它一切如幻非實,這個叫空慧,所以說是慧眼。
慧眼、法眼、佛眼,都是從智慧這一邊能見來講的,屬于心法,不是色法。前面的二眼屬于色法,後面的慧眼、法眼、佛眼是屬于心法。聲聞有慧眼,能通達諸法無我空性。法眼是菩薩所有的,他不但能通達空性,還能從空出假,能見如幻緣起的無量法相,能適應時機,以種種法門化度衆生。這都是從法的功用上、程度上來分別的,如果我們能明白緣起法的內容,通達諸法皆空的空慧,就可以說有慧眼。菩薩的法眼比較深廣,不但通達空性,還能夠了解無量的緣起法相,而且還能針對不同的根性隨機應化來化度衆生,這叫法眼,其實也是比較深的智慧。佛眼是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一切諸法的實相,我們所了解的總還不夠圓滿,佛明晰一切諸法實相,也就是空假不二,圓見中道。
【二、一人有五眼:這如本經所說的如來有五眼。佛能見凡夫所見,是肉眼;見諸天所見的境界,表裏遠近等,都能透徹明見,是天眼;通達空無我性,是慧眼;了知俗谛萬有,是法眼;見佛所見的不共境,即佛眼。又,佛有肉眼、天眼,實非人天的眼根可比。後叁者,又約自證說,無所見而無所不見,是慧眼;約化他說,即法眼;權實無礙爲佛眼。如約叁智說 :一切智即慧眼,道種智即法眼,一切種智即佛眼”。】
離兩邊不著一的八不緣起中道
【再舉比喻來形容如來的知見圓明。佛問:恒河中的沙,我說它是沙嗎?須菩提答:如來是名之爲沙的。再問: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條恒河;有這麼多的恒河,恒河中所有的沙數,當然是多極了!如來所化的世界,就有那麼多的恒河沙數那樣多。在這麼多的國土中所有的一切衆生,他們的每一心行(心靈的動念造作),如來以佛知見,悉能知見。一世界中,單就人類說,已經很多,何況一切衆生?更何況那麼多世界的衆生?而且每一衆生的心念,刹那生滅,念念不往,每一衆生即起不可數量的心呢!然而佛能徹底明見,佛何以有此慧力?因爲所說的諸心,即是緣起無自性的非心,假名爲心而無實體可得的。無自性的衆生心,於平等空中無二無別;佛能究竟徹證緣起的無性心,所以“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無所見而無所不見,刹那刹那,無不遍知。】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時會不解:佛的妙用真的那麼神通廣大嗎?真的能知道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起的所有的心念嗎?每一個衆生的心念都是刹那生滅不住的,那麼多無數的衆生,念念不住的無量無邊的心,佛怎麼可能都徹見呢?佛怎麼會有這個大威力呢?我們來看導師的解釋,這裏大家要用心一點,才不會執著。
【爲什麼說緣起假名的心即是非心呢?因于叁世中求心,了不可得。如說心在過去,過去已過去了,過去即滅無,哪裏還有心可得!若心在現在,現在念念不住,哪裏有實心可得!而且,現在不離於過去未來,過去未來都不可得,又從哪裏安立現在!倘使說心在未來,未來即未生,未生即還沒有,這怎麼有未來心可得。於叁世中求心自性不可得,唯是如幻的假名,所以說諸心非心。也就因此,佛能圓見一切而無礙。世人有種種妄執:有以爲我們的心,前一念不是後一念,後一念不是前一念,前心後心各有實體,相續而不一,這名爲叁世實有論,即落于常見。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如推究起來,也不免落于斷見。有以爲我們的心是常恒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又一致。佛說:這種人最愚癡!念念不住,息息流變的心,還取相妄執爲常!心,不很容易明白,唯有通達叁世心的極無自性,才識緣起心的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從前,德山經不起老婆子一問――叁心不可得,上座點的哪個心?就不知所措,轉入禅宗。可見畢竟空而無常無我的幻心,是怎樣的甚深了!這唯有如來才能究竟無礙的明見他。】
世人有種種的妄執,有以爲我們的前念心和後念心是不一樣的,說各各有它的實體,認爲心念雖然在相續,但其實不是同一的,這樣的理念叫“叁世實有論”,這是一切有部的理論。這樣的觀念,把心的每一念當爲實體,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未來是未來,它們各有實體,是各各存在的,這叫做叁世實有論,其實就是落于外道的常見。也有主張現在實有而過去未來非有的,也就是說,過去已經不存在,未來的還沒有來也不存在,唯有當下存在的現在這個才是實有,所以說現在是實有,過去未來非實有。如果過去了就沒有了,未來沒有,現在是有的,那麼這個“現在有”,一旦過去不就斷了嗎?所以前面的叁世實有觀念是常見,這個過未非實、現在實有的觀念是斷見。
但是如果從緣起中道來講,就非常非斷、非實非虛。還有以爲我們的心是常恒不滅的,我們認識的有變異的,那不是真心,不過是心的假相,這又與外道的常我論又一致。認爲我們的心在認識上起落變化無常,這個變異不是真心,叫假心、妄心,是心起的假相,導師指出這其實與外道的常我論是一樣的。常我論的執著在這裏:我們起的念頭是假的、如幻的妄念,但是我們有一個真心,就是能知能覺的“那個”,它是常恒不變的,叫覺性,這就是常見。這些都是觀念上的錯謬,這個地方是最難明白的!還有,當我們在否定心的實有性時,又要錯會心的沒有實體性就是什麼都沒有,這樣就會落入斷見。所以,衆生的知見就是在兩邊:以爲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真常的真心,那就是常見,叫常我見;錯會心的非實以爲什麼都沒有,那就是斷見。
通達叁世心的極無自性,根本沒有一個實有性,才能認識緣起的這個心是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有不無的。這也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所破的衆生的執著:斷常、一異、來去、有無的實有自性見,衆生總是落在顛倒見裏面,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是落在實有,就是落在實無,很難脫出來。所以會認爲有一個真心,有一個永恒的自性,這樣就落在“有”、“常”、“一”裏;說它無自性、非實,又落入什麼都沒有,就是“無”、“斷”、“異”。其實緣起是不有不無、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八不”,這個是非常難體會的。
當說到佛、法性、菩薩的非實性時,衆生往往會把它落入什麼都沒有,在否定萬法的實有性時就會落入什麼都沒有的觀念。中觀的般若慧就是怕我們落在常見或斷滅見的虛無裏,所以要讓我們知道,什麼叫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個緣起心是怎麼一回事。否定了佛、法性、菩薩的實有性,並不代表什麼都沒有,一定要明白!因爲這樣無自性的心識才能真正的所謂智慧圓明、知見圓明,它的作用反能存在,注意聽哦!這裏就讓我們知道:佛陀爲什麼成佛,無量的衆生起無量無邊的一念心他都能明白,這個就是他功用、妙用,千萬不要以爲一切都非實,什麼都沒有,一切功用沒有了。比如說:人的眼睛看到有限,變成天人時,他們的功用就比我們的好,這個功用就有差別,比我們的功效好麼!人死了以後,如果你有功德升爲天人時,是不是功效更好?那是不是在否定什麼都沒有?不是啊!注意聽哦!那成爲菩薩、佛時,是不是功效更加妙啊?千萬不要以爲一切非實,就是什麼都沒有,注意聽哦!所以,雖沒有實性,而能産生這樣的功效,這叫緣起。正因爲緣起,才能了解它的如實的空性,因爲空性也才能緣起的妙用,這叫“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千萬不要落入常見,也不要落入斷見,重點就在這裏。
正因爲自性空,才能緣起一切妙用。
衆生執一切法爲實,就落入常見;所以,前半段在破衆生的執著,讓我們明白一切非實,但是又錯會什麼都沒有,就是落入斷見。那永遠是在有見和斷見的惡見中,執取、貪取,那個“我”就不斷,生死也就不斷,重要的是在破這個。破了我見以後,證了法性身,就沒有這些障礙,就不會在生死中輪回了,隨著我們的悲心、願力,就可以展現菩薩的妙用。千萬不要以爲知道空無自性,那就什麼都可以不要了,什麼都沒有了、斷了。
很多人研究這個法,前半段還有相當的體會,到後半段就完了,以爲悟了空,什麼都沒有,就破壞了緣起,也破壞了因果、業力說,叁世也斷了。所以,研究般若這一方面,了解前半段的空無自性還不難,但是往往一不小心…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