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59

  ..续本文上一页即此。所以,这一段,可判属明心菩提。但出到菩提的圣者,是决定成就的。

  佛在上文,曾说人身如须弥山王;这里又同样地向须菩提说。毕竟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圣者,听到“譬如人身长大”,即契会佛心而回答说:如来说的人身长大,为通达法性毕竟空而从缘幻成的,实在没有大身的真实性。悟法性空,以清净的功德愿力为缘,成此庄严的尊特身,假名如幻,所以说是名大身。】

  证到八地菩萨得无生法忍时就是得法性身,此时的大菩萨来看我们这个肉身,就象毛毛虫一样,所以说是捨掉了虫身得法性身。这里的成就法性身当然非常大,但须菩提明白,虽然是法性身,也是通达法性的毕竟空而从缘幻有的,因此并没有真实性。悟了诸法的空性以后,因有清净的功德愿力为因缘,而成就了法性身,那是非常庄严、特胜的,但还是假名如幻。

  从前面这样一段段下来就可以看出,每一段都在阐扬一个主题――法法空寂无实性。包括佛身、法性身,都点出是缘起如幻,还是假名。所以,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从法性身来讲,菩萨证到八地的无生忍而得法性身还是缘起如幻的。

  已二 成熟众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明心菩提以前,重在从假入空;到出到菩提,又从空出假,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以趋入佛果。现在,佛约出到菩提的成熟众生,对须菩提说:不特长大的法性身,是缘起如幻的;就是菩萨的成熟众生,也还是如此。成熟众生,以众生成就解脱善根而得入於无余涅槃为究竟。但在菩萨度众生时,假使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那就执有能度的菩萨,所度的众生,我相不断,就不配叫做菩萨了。】

  从愿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再到明心菩提过程的经文里面,就是在从假入空,我们知道一切法为假名、非实,让你体悟空性证法性身。现在的出到菩提是从空入假,要成熟众生庄严佛土。这里跟刚开始的愿心菩提的问题差不多,但是角度不同,也说菩萨如果起了这样的念头:我灭度了无量的众生,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如果有一个实有的你去度化了实有的众生,那就是“我”、“我所”都是实有的,这样当然就不叫菩萨了,他还著相啊!菩萨也是假名,并没有实性可执的菩萨,所以,佛才会讲一切法(菩萨也是一法)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什么是菩萨?从最初发心到现证法性,到一生补处,无不是缘成如幻;即一切法观察,即一切法真如,离一切法,离一切法真如,都是不见不得有可以名为菩萨的,如《般若经.三假品》所说。所以,佛说一切法——有漏的,无漏的,有为的,无为的,世间的,出世间的无我,都没有菩萨实性可说,切勿执什么真我才是!】

  通过前面一段一段的阐述,到这里,我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了解每一段的重点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让你看清一切法都是无实性的。法性身还是缘起如幻,真正的菩萨还是缘起如幻,要度的众生也是缘起如幻,从每一个角度都让你明白这一点。现在也是一样,学佛的人如果了解一切法如幻,有漏的,无漏的,有为的,无为的 ,世间的,出世间的都一样是无我的,都没有一个实性可得,也没有实在的菩萨性可得,一再一再地点出来。所以研究金刚经,前面开始会比较生涩,但是后面每一段越来越清楚,佛陀他只是借不同的法,从每一个角度来告诉我们,都一样是空无实性的,所以,切勿执什么真我才是!这句话就在点破重点:千万不要以为有一个真的我,不变的我,永恒的我,实在的我,这样的东西是不可得的!这也就是所有外道和我们佛教界内某一部分误解的人,他们常常会执著的一点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整个般若经的重点都是同样一个主题,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让你明白而已。因为,我们(尤其是大乘佛法)常常会讲“我空法有”:“我”是没有,这个五蕴的肉体是假的,是没有我的,但总有一个什么真的存在,它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着。大乘的《般若经》就是专门破法执的――执着法有,所以才要举出佛身也不可得,法身也不可得,菩萨的实性不可得,众生的实性都不可得。为什么一一点出来?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都一样。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一样也没有实性的,几乎面面都点到了。下面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是关于佛土是不是可得,包括山河大地是不是可得,是不是有实性?

  三心不可得

  已三 庄严佛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果菩萨起了一念:我能够庄严佛土,那么这个“我”就是实在的,佛土也是实在的,这样就不叫菩萨了。如来已经讲过:庄严者即非庄严。所谓的庄严,只是假名施设的庄严而已,并不是实有一个庄严的实体可得,真正的菩萨通达无我、无实性,如来才说他是菩萨。真正的菩萨不会执著有一个实有的庄严的佛土,他知道这也是缘起非实的,所以才名叫庄严,不是实有的庄严。菩萨通达这样不可得的庄严才叫菩萨,没有通达就不叫菩萨。

  【严净佛土,就是化秽土而成净土,这是得无生法忍菩萨的大事。菩萨以法摄取同行同愿者,以共业庄严佛土。但如菩萨在庄严佛土时,这样说:我当庄严佛土,这就有能庄严的人及所庄严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为菩萨。要知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本无实性的庄严佛土可得,只是缘起假名的庄严罢了!

  前明心菩提,约分证菩提而结说如来的真义。这里,约菩萨的严土、熟生,结明菩萨的真义。虽没有少许法可名菩萨,但由因缘和合,能以般若通达我法的无性空,即名之为菩萨。这是说:能体达菩提离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萨埵,才是菩萨。所以《智论》说:“具智慧分,说名菩萨”。这样,可见菩萨以悲愿为发起,得般若而后能成就,这是约实义菩萨说。】

  前一段从分证菩提来了解什么叫如来,这一段让我们明白什么叫菩萨,真正的菩萨与如来都一样证到法性空寂,没有什么差别。虽然没有可得的少许法可名菩萨,但在因缘的和合中,能以般若的空慧而通达我、法的无自性空,这个才叫菩萨,才叫如来。般若经讲到这里更明白了,重点就是在般若的空慧,般若的空慧没有建立起来,菩萨以及如来皆不能成立。能体达菩提离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萨埵,才是菩萨。《智论》所说的智慧分是什么?通达我法都空的智慧叫做空慧,具有这样智慧的是名叫做菩萨。真正的菩萨的就是以大悲心发了大願力,而得到真正的般若空慧来成就的。

  戊三 究竟菩提 已 一 圆证法身功德 庚一 正说 辛 一 知见圆明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面是出到菩提,最后这是最圆满的究竟菩提了。前面在否定一切法的实性,现在就讲到知见圆明,反而在成立缘起万法的现象,这个从五眼来谈的。

  【究竟菩提,即是菩萨因圆,得一切种智,究竟成佛。佛有法身与化身二者,声闻乘也有立二身的,如大众部等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念念遍知一切法”。这即是法身说,这是色心圆净的,不单是空性的法身,即如来的真身,唯大机众生——法身菩萨能见他的少分。化身,如八相成道的释迦,适应未入法性的初心菩萨、小乘、凡夫而现的。二身本非二佛,约本身、迹身,大机及小机所见,说为二身。此处先明法身。有人疑惑:佛说诸法皆空,怕成佛即空无所知。为显示如来的知见圆明,超胜一切,所以约五眼一一的诘问须菩提,须菩提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圆明,所以一一答复说:有。】

  在声闻的大众部里,对佛的法身与化身的分别,讲的差别是很大的,他们认为佛的法身无边无际,非常广大,威力亦是无边无际的,他的寿量亦是无边无际的,功用也非常了不起,能念念遍知一切法。说这个属于法身(法性身),不是普通凡夫能看得到的,要大机众生(法身菩萨)才能看到。说我们看到的佛陀八相成道、三十二身叫化身,这是我们一般初心菩萨、小乘圣者、凡夫这一类看到的。

  前面都说非实,很多人就会起疑惑:说什么都空,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讲空无实性,是站在否定的立场,慢慢地从法、佛、菩萨、法性、山河、大地、佛土,一一地都否定它的实有性。很多人就误解了,以为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非实嘛!这样的话,你说佛什么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怕人家疑惑,听到佛说诸法皆空,以为成佛后什么都没有了。这里就要特意显出来让我们明白,佛具足知见圆明。他具备了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以五眼来让我们明白佛陀的知见圆明,不是死了什么都没有,或者是成佛了什么都不知道,变成虚无的意思。须菩提解空第一,但是他知道佛陀的意思,佛陀这样问自有用意,所以,须菩提相应回答,他知道佛陀不是什么都没有,或者…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