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陀洹是不入流,就是不落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不會再被外境的六塵汙染、顛倒、取著了,這才叫須陀洹;同樣的道理,佛,就是不執著這些了,覺悟了,解脫了,才叫佛而已!你今天把他當作一種果位,一種位置,一種什麼特殊的國度,在那邊享福自在,那邊好象是一種權威,這樣叫懂得佛法嗎?他能體會法的真理嗎?都沒有。所以,你們要注意聽哦!
這是我以前也請教過很多大德,目前這裏最大最大的大德我請問過好幾個,我都會問這個事呀,因爲當時我對這個空義不太了解啊,當時,我就請教:導師講這個自性空,畢竟空,無自性空,一切法非實,到底與我們講的這個自性有什麼不同?照導師講的與我們說的是有矛盾了,到底是怎樣的?那些大德回答我的,差不多都是這樣的話:“如果一切都空,都非實,那你修行要幹什麼?那誰來成佛?誰來受報解脫”?我想:對呀,你講得對呀!當時我覺得他講的是對的呀,總要有一個解脫者,有一個受報者,去得到什麼好處,不然,我沒有得到好處,我去修行幹什麼?因我修行解脫了,就得到某一個好處麼,有一個位置讓我坐。
一般人也是這樣:我修善有幾功,有幾果,然後我死了,玉皇大帝封我爲土地、福德正神、城隍、大帝等,好象說,我死了總要一官半職吧。我請問你,這樣的觀念是不是深植在我們普遍的民間一般的信仰裏面?所以,注意聽哦,什麼叫外道的邪見?什麼叫佛法的緣起正見?在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哦!緣起的正見,講的是緣起無自性、無我,沒有一個實性可得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這裏,如果連佛法的這一根本點都抹煞了,連這一根本也不懂,那我請問你:他談的是佛法嗎?名爲佛法,實非佛法,一定要注意哦!一定要懂哦!這裏很重要!將來你們跟人家談空義,人家說:那什麼都空,誰來受報?誰來成佛?那我們修持要幹什麼?總是要有一個受用者。你就知道這個是我執深重,難以言喻呀,知道這個意思嗎?就是這樣。所以你們要注意哦,今天要讓人家明白這個緣起空義是多難!有的人聽師父的課叁,四年下來還搞不大清楚!
當時有人要我來講金剛經,我想:金剛經是很好啊,我覺得因緣成熟應該可以講了,因爲有的上課已經二叁年了,這時候來講金剛經就可以了解它真正的深義,不會落在自性見我執中了。沒有講緣起以前的講金剛經,怎麼講都會有一個“我”,只是那個我比較清淨而已――清淨的我、智慧的我,那個還是我啊!注意哦,我們講的般若空義是無我的,一定要明白哦!所以,有人說:“如果無我,那我們修行要幹什麼”?我告訴你:真正知道無我、體證無我的人,後面那個事都沒有了,真正體會證入無我的人,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哪裏還有來生的事?還有來生的事,就是還有我啦!這樣知道意思嗎?還有來生好不好,我將來好不好,有得有失有求的那種心,那個都在有“我”裏面啊!真正證入無我的人所有事都解決了,沒有一點迷惑,所以才能夠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已經沒有這個事了,那還會說我來生要受什麼果、得什麼福報嗎?因爲“我”本來就虛妄不可得,還求這個幹什麼?求果報,求好處,求過得好一點,有得的那個心,就是衆生的妄取、顛倒執取啊,哪裏是實相?悟入實相的人根本就沒有這個事!
般若經裏面的《心經》就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偏偏要生滅,要清淨汙垢,要有增有減(增減就是得失),我們都在搞那個,告訴你:真正體證無我解脫了,哪裏還有生滅的事?!沒有生滅的事,也沒有清淨和汙垢的事,也沒有增減的事,沒有來生與現在的事,沒有這些事了,所以這才是真正根本的事,根本的解決了,所有事就都解決了。爲什麼我們不知道這個是根本事呢?因爲我們從來沒有證入過,沒有體會過。所以你就用想的:那個有“我”是怎樣的,沒有“我”是怎樣的,那沒有我是怎麼可以?我告訴你,唯一的辦法是:你先不要懷疑,先把它證入,真正體證無我,那麼後面的事都解決了,再也沒有那些事了,到時候你就知道,這個沒有騙人。如果你們今天不願去體會,不願去實踐,不願去證入,你怎麼想,怎麼討論,什麼“有我”以及“無我”都是戲論,因爲你沒有辦法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解脫,什麼是諸法空寂,不懂什麼叫涅槃,根本就沒有體證,那麼這樣的討論有沒有用?“戲論”!沒有用!所以,唯一的辦法,好好用心,體證看看,當你真正證入的時候,忽然間就明白了,狂心頓歇,再也沒有事了,就知道諸佛沒有騙我們!一定要明白,很重要啊!
菩薩的無生法忍即六般若波羅蜜的完成
辛一 勸行 壬二 忍辱離相勸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受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
大乘佛法的六度萬行,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就是忍辱,前面已經講過布施了,現在以忍辱來讓我們去了解。佛法講的忍辱,我們不要誤解它,要真正知道忍辱的內涵,什麼叫忍辱?一般人說,你碰到什麼壞的不如意的事情,你要忍耐忍耐,把這個忍耐當作忍辱,其實不是這樣子。
【法門那樣深,淨信者的功德那樣大!所以佛告須菩提:學佛法者,應以此經所說而發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羅密,不偏於理證,而是於施、戒、忍等相應,表現般若大用的。本經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爲本,所以上文偏說布施,而此處又特別贊歎忍辱。】
這裏很重要!因爲我們要發菩提心啊!這是修行的正確的因,將來才有正確的果。這個發菩提心也要與真正的般若相應,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哪!所以,這裏很重要!真正的發菩提心不偏於理證,不是只有在理論上證明、明白而已,要跟行(布施、持戒、忍辱)相應,才能表現出般若的妙用。一般人都以爲:我懂了,我體會很深了。但是在行爲中施、戒、忍都沒有成就,這樣的自以爲是,自以爲自己可以了,那是沒有用的。真正的體會與妙用是展現在我們身心、生活啊!身心行爲的表現,如果施戒忍都具足的話,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這個“波羅蜜”是已經成就了的意思,如果只有理證,那只有般若,就是一般的空慧思想而已;當然,如果沒有理(空慧)去相應,那也不叫波羅蜜,波羅蜜是已經到了、成就了,你做到了,這個才叫波羅蜜。所以,一定要施,戒,忍相應。爲什麼呢?因爲金剛波羅蜜經,是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爲本的。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悲心,有利益一切衆生的心。注意哦,如果發菩提心,沒有施戒忍(關懷衆生),利他爲主,而只是講理論,談得很高超,以爲懂了很多,但是一點布施心也沒有,一點慈悲心也沒有,也不持戒,自己的行爲也很放蕩,對一切的東西又那麼執取不舍,與衆生又沒有那種忍辱心,處處執著、相對,那個叫真正的般若嗎?所以,一定要明白!真正的大乘菩提心是要以大悲利他相應的才是啊!上文偏說布施,而這裏特別贊歎忍辱就是這個原因。
【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所以論說忍有叁: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
這個忍就是認透、確定,也就是肯定的意思,無生法忍的“忍”就是肯定、確定,不是一般忍耐的忍。這個忍有幾個作用,一般解釋是忍辱、忍苦耐勞,第二個解釋就是認可、確定――認透、肯定、不疑。證入般若的無生法忍就是肯定了,確定了,證入了,那個叫無生法忍,所以,菩薩要到八地才證入無生法忍。前面的六度完成了,真正地做到不動,後面才叫無生法忍,那是肯定了,爲什麼?六度都完成了嘛!所以六度的六波羅蜜就是菩薩的六地,六波羅蜜都完成了,就變成七地了,菩薩的證入無生法忍是透過六波羅蜜的實踐而完成的!
什麼叫忍可諸法無生性?你確認了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是無生的,本來就是無生嘛!哪裏有實性呢?緣起法本來就講無生嘛!肯定了這一點,認清了這一點,悟了這一點才叫無生忍哪!般若空慧就是無生忍。無生忍的人才是真正證入所謂般若空慧。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爲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衆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爲衆生而實行利濟,衆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衆生?所以爲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須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爲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
這裏就是要讓我明白:你在人間要行菩薩道,如果沒有得般若慧,要度盡衆生,方證菩提就很難。不要講度盡衆生了,可能碰到一個你就會哀聲歎氣的,所以,惟有真正的體會般若空義,對一切法的無實性明白了,明白衆生的顛倒也不是有實性的,你就不會執取了。只有透入真正的般若空慧,你才能在萬法中自在。衆生的顛倒,他批評你,以德抱怨 ,甚至毀謗你,甚至拖你的後腿,你都不會見怪。爲什麼?因爲了解諸法實相,你就不會住在實有感裏面。衆生對你再怎樣,你也知道他的因緣,他不是真實的這樣,你就不會執著了,所以注意哦,真正忍辱的…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