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43

  ..續本文上一頁對的。爲什麼?因爲一切法是相對的,相依相緣的。外在的色法真的是心靈顯現的産物嗎?如果外在沒有那個東西,你心靈能顯現出來嗎?心法還是要與外面的塵境相依相緣,而産生了認識――識。這個是緣起的啊,不是心靈來産生萬法的,所以,唯心是不對的。當然,也不會說心是由于色法而産生的,那就是唯物論,也是錯誤的,唯心與唯物都是不對的。

  所以,如聽說微塵非微塵,即以爲是對緣起色法的否定,這才誤會!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呢!這裏就很重要!今天否定微塵的實有性,很多人就誤解了:“微塵非實有,那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千萬不要誤解!微塵非微塵,不是對緣起色法的否定,不是在否定一切萬法,而是在否定萬法的實有性,這與否定萬法不一樣啊!微塵也是緣起的“是名微塵”!緣起相是存在的,只是無實性而已。而正因爲無實性的自性空才能隨因緣而現起一切萬法相,一定要注意呀!這哪裏是在否定一切的緣起相呢?這一點一定要再叁地講,不要聽說微塵非實,就以爲是在否定一切微塵,不是哦!恰恰是在成立微塵。爲什麼?因爲這樣的無實性,才能顯現這樣的幻相。沒有實性,才能起到組合的作用,而顯現組合體的作用。

  【同樣的理由,由于極微的緣起色等,爲緣而和合爲世界的形態,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執極微爲實而世界爲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

  那麼,這麼大的一個世界,它有沒有實性呢?沒有。因爲它是微塵而聚而組合的,就知道這個大世界非實。但是我們衆生就執著在組成世界的微塵是實有的,其實這個微塵還是組合的、緣起的,所以緣起能組合爲微塵相,微塵相也能組合成世界。這反而在成立一切萬法,不是在破壞萬法的相。組成世界的微塵,還沒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了!所以又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執極微爲實而世界爲假,這不但不知極微,也不會明白世界的性空與假名!這一句話很重要哦!我們知道世界是假的,是由微塵來組合的,所以世界非實、無自性。然而,如果認爲微塵是實有的,這就是執有微塵的自性了,這樣還是不了解緣起性空義了。世界是由微塵組合的,因而非實;但是微塵也還是組合的,所以微塵也是無自性的,由無自性的微塵而組合的世界,這個世界怎麼會有自性呢?

  同樣的道理哦,我們說五蘊非實。什麼叫五蘊?色(物質);受、想、行、識(心法),五蘊就是色心二法。如果說色法非實,心法是實,這樣對不對?當然不可能啊,心法還是緣起的。心法是緣起無實性,色法也緣起無實性,色法跟心法的組合會不會有實性?兩個無實性組合起來會有一個實性的東西嗎?當然也不可得。很多人以爲,這個色心二法會壞、會變,但總有一個真的永恒不變的東西來組合這個身體吧?身體是假的,總有一個實有的吧?這個觀念是不是跟它一樣?注意聽哦,很重要哦!這個道理明白了,就不會執取這個色心二法的實性

  化法、化處、化主皆無實性

  上面是《化處非實》,就是佛所化的這個世界,它無實性。表示這個世界、外在的山河大地並無實性,找不到一個永恒不變的實性。下面是《化主無相》,化主就是佛的本身――“如來”,化主也無相。

  庚叁 化主無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現在很多人都在修佛的相好――佛陀觀,這個只是相。但不要執著在實有性上,它可以有某一個功用,但是絕對不要執著。我們都知道佛陀有叁十二相,也都會執著在那個實有感上。在這裏,佛陀告訴你,叁十二相也不能執取,既然說爲叁十二相,就是非相,所以,只是假名施設爲叁十二相。

  【有所說的法,說法的處所,即有能說法者,這即是具諸相好的如來。】

  我們都知道,佛陀在世展現的叁十二相非常殊勝、妙好,但是我們就會取著在這個相上,看到叁十二相就執取了,佛陀也怕我們執取在這個相上。真正的如來是能以叁十二相去執取的嗎?

  【所以,佛又問:可以叁十二相而見說法的如來麼?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論過可否以身相見如來。但那是約見法即見如來說,現在約爲衆說法者說。須菩提答:不能。因爲如來說的叁十二相,是沒有自相可得,不過如幻如化的莊嚴身相,名爲叁十二相罷了。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無性離相,如幻如化;那麼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即應當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到這裏爲止,能破的都破了:所說的法,所化的世界,能化的化主如來都已經讓你了解都是無自性的,沒有實實在在的自性,不要去執著在這個相上,一切相都是如幻如化。金剛般若波羅蜜法門,應該要這樣的如法明白它去受持才對。下面又再一次地校量功德,明白這一些的功用是怎樣的。

  已二 校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多”!

  前面是七寶布施,那也不過是身外物,沒有涉及到自己的身心,還能捨得下。可是這裏講的是用生命,用恒河沙那麼多的生命去布施,那比前面的七寶布施重要幾千萬億倍了,他只是在加強,衆生能捨的心爲什麼能到這個程度?因爲此經的功德非常偉大。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第二以充滿恒河沙數的世界七寶布施,現在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比較受持本經及爲人說法的功德。

  布施的精義,在犧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貴重的莫過于生命。捨財還容易,捨身可難了。財物,是生存所必須的;世人貪戀財物,本出於生存的要求。但這畢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響自己的生存。身命即生命的當體,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問題,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如從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療養(中國的二十四孝)。又有兄弟間互爭,願意犧牲自己,以救全兄弟的性命 。這都是以家族爲對象的,或進而以國家民族爲先,願爲國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說“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端。佛法以一切衆生,全體人類爲悲濟的對象,所以本於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濟一切,擴大到一切衆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這在菩薩的修道過程中,舍身利他的事實,經律中記載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於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爲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雖比外財施大得多,但還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救濟。受持與講說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濟,能拯拔墮落的人格,開發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趨向光明,一直到究竟解脫。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無可計算了!】

  其實,這個裏的校量功德跟前面的校量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讓我們明白,不管是物質的財施,或者是生命的布施,雖然是很偉大了不起,但是還是暫時的利益衆生,不是究竟的。但是,法的布施就不一樣了,因這個般若的思想,它能改變我們的觀念,提升我們的人格,成就解脫到成佛,這是徹底的救度,把一個人徹底的從輪回中救度出來,與暫時以經濟的利益來救度相比,那了不起是一生的一個幫助而已。但是法的救度是關系到我們生生世世的慧命,所以,這個沒有辦法比較的。

  丁二 歎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歎法美人 已一 深法難遇歎

  而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須菩提聽了佛陀開示到這個地方,非常地贊歎,體會非常地深細,于是非常地感動,掉著眼淚與佛陀說:非常希有難得的世尊那!你今天說這樣甚深的經義,是我從以前得了慧眼以來到現在都沒有聽過的。他雖然得了慧眼,但是佛陀這樣的開示,一點一滴慢慢一層層地深入地剖析,讓你深入法性空義,佛陀以前從來沒有這樣仔細地分析過,他今天還是第一次聽到,所以,非常地贊歎,因爲他是解空第一,他聽得最清楚明白了,佛陀他要展現的是什麼?要讓你明白的是什麼?他在深刻地體會之中,非常地歡喜,也非常地感動,所以才來這樣問佛陀。

  【受持經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經無不極力稱歎。受持,含有讀誦、書寫、思維、實行等。經中常說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議功德,因此有人專以拜經,誦經爲事,以爲這功德就夠很大了!佛說是不錯的,學者是多少誤會的。學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沒有理解,怎能實行?沒有讀誦,又從何去理解?不聽不見,又怎麼知道去讀誦?由見聞而讀誦、而理解、而實行、而證入,聽聞、讀誦,豈非爲行證的根本嗎?所以大乘經中,都極力稱歎讀誦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讀誦禮拜不求解,不起行,以爲功德已經大極了。甚至稱贊誦持功德,成爲變相的符咒,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無量罪惡呢!】

  很多不明這個法義的人在修行,他不知道這個實際內容,所以把一本經拿來拜,一個字拜一拜,一個字拜一拜,叫拜經,以爲這個就是誦經持誦的大功德。還有的,聽到讀誦爲他人說有功德,每天就一直誦那個經,不管它是什麼意思,我一天交一部或者交五部,我一年交了幾千部,在佛前誦經就好象在交功課。其實我們應該明白,誦經的目的是要我們了解它的深義,是要我們體會它的真實義,不是在形式上、外表上。佛陀說經給我們聽,今天我誦給佛聽,然後交功課,今天交給師父、老師功課,我就可以記幾功,這種觀念對不對?佛陀說經給我們聽,就是要我們明白他的內容、經義,是要我們怎麼樣去受持,身心怎樣去改造,去改變我們的錯…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