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是相对的,相依相缘的。外在的色法真的是心灵显现的产物吗?如果外在没有那个东西,你心灵能显现出来吗?心法还是要与外面的尘境相依相缘,而产生了认识――识。这个是缘起的啊,不是心灵来产生万法的,所以,唯心是不对的。当然,也不会说心是由于色法而产生的,那就是唯物论,也是错误的,唯心与唯物都是不对的。
所以,如听说微尘非微尘,即以为是对缘起色法的否定,这才误会!微尘也是缘起的“是名微尘”呢!这里就很重要!今天否定微尘的实有性,很多人就误解了:“微尘非实有,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千万不要误解!微尘非微尘,不是对缘起色法的否定,不是在否定一切万法,而是在否定万法的实有性,这与否定万法不一样啊!微尘也是缘起的“是名微尘”!缘起相是存在的,只是无实性而已。而正因为无实性的自性空才能随因缘而现起一切万法相,一定要注意呀!这哪里是在否定一切的缘起相呢?这一点一定要再三地讲,不要听说微尘非实,就以为是在否定一切微尘,不是哦!恰恰是在成立微尘。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无实性,才能显现这样的幻相。没有实性,才能起到组合的作用,而显现组合体的作用。
【同样的理由,由于极微的缘起色等,为缘而和合为世界的形态,组成世界的微尘,还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执极微为实而世界为假,这不但不知极微,也不会明白世界的性空与假名!】
那么,这么大的一个世界,它有没有实性呢?没有。因为它是微尘而聚而组合的,就知道这个大世界非实。但是我们众生就执著在组成世界的微尘是实有的,其实这个微尘还是组合的、缘起的,所以缘起能组合为微尘相,微尘相也能组合成世界。这反而在成立一切万法,不是在破坏万法的相。组成世界的微尘,还没有自性可得,依之而集成的世界,当然也不会实有自性了!所以又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所以又是名世界。如执极微为实而世界为假,这不但不知极微,也不会明白世界的性空与假名!这一句话很重要哦!我们知道世界是假的,是由微尘来组合的,所以世界非实、无自性。然而,如果认为微尘是实有的,这就是执有微尘的自性了,这样还是不了解缘起性空义了。世界是由微尘组合的,因而非实;但是微尘也还是组合的,所以微尘也是无自性的,由无自性的微尘而组合的世界,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自性呢?
同样的道理哦,我们说五蕴非实。什么叫五蕴?色(物质);受、想、行、识(心法),五蕴就是色心二法。如果说色法非实,心法是实,这样对不对?当然不可能啊,心法还是缘起的。心法是缘起无实性,色法也缘起无实性,色法跟心法的组合会不会有实性?两个无实性组合起来会有一个实性的东西吗?当然也不可得。很多人以为,这个色心二法会坏、会变,但总有一个真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来组合这个身体吧?身体是假的,总有一个实有的吧?这个观念是不是跟它一样?注意听哦,很重要哦!这个道理明白了,就不会执取这个色心二法的实性
化法、化处、化主皆无实性
上面是《化处非实》,就是佛所化的这个世界,它无实性。表示这个世界、外在的山河大地并无实性,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实性。下面是《化主无相》,化主就是佛的本身――“如来”,化主也无相。
庚三 化主无相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现在很多人都在修佛的相好――佛陀观,这个只是相。但不要执著在实有性上,它可以有某一个功用,但是绝对不要执著。我们都知道佛陀有三十二相,也都会执著在那个实有感上。在这里,佛陀告诉你,三十二相也不能执取,既然说为三十二相,就是非相,所以,只是假名施设为三十二相。
【有所说的法,说法的处所,即有能说法者,这即是具诸相好的如来。】
我们都知道,佛陀在世展现的三十二相非常殊胜、妙好,但是我们就会取著在这个相上,看到三十二相就执取了,佛陀也怕我们执取在这个相上。真正的如来是能以三十二相去执取的吗?
【所以,佛又问:可以三十二相而见说法的如来么?在明心菩提文中,曾论过可否以身相见如来。但那是约见法即见如来说,现在约为众说法者说。须菩提答:不能。因为如来说的三十二相,是没有自相可得,不过如幻如化的庄严身相,名为三十二相罢了。
所说法,所化处,能化主,一切是无性离相,如幻如化;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即应当如法的受持奉行了!】
到这里为止,能破的都破了:所说的法,所化的世界,能化的化主如来都已经让你了解都是无自性的,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性,不要去执著在这个相上,一切相都是如幻如化。金刚般若波罗蜜法门,应该要这样的如法明白它去受持才对。下面又再一次地校量功德,明白这一些的功用是怎样的。
已二 校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多”!
前面是七宝布施,那也不过是身外物,没有涉及到自己的身心,还能捨得下。可是这里讲的是用生命,用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去布施,那比前面的七宝布施重要几千万亿倍了,他只是在加强,众生能捨的心为什么能到这个程度?因为此经的功德非常伟大。
【上面校德,第一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第二以充满恒河沙数的世界七宝布施,现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比较受持本经及为人说法的功德。
布施的精义,在牺牲自己所有的去利益他人。自己所有的,最贵重的莫过于生命。捨财还容易,捨身可难了。财物,是生存所必须的;世人贪恋财物,本出於生存的要求。但这毕竟是身外物,施舍了,不一定影响自己的生存。身命即生命的当体,以此布施,生存立刻有问题,这大非容易。但不是不可能的,如从前有孝敬父母的,二老病了,割股疗养(中国的二十四孝)。又有兄弟间互争,愿意牺牲自己,以救全兄弟的性命 。这都是以家族为对象的,或进而以国家民族为先,愿为国家而死的。如儒者所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即是身命布施的一端。佛法以一切众生,全体人类为悲济的对象,所以本於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济一切,扩大到一切众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这在菩萨的修道过程中,舍身利他的事实,经律中记载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於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舍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受持与讲说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济,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趋向光明,一直到究竟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其实,这个里的校量功德跟前面的校量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让我们明白,不管是物质的财施,或者是生命的布施,虽然是很伟大了不起,但是还是暂时的利益众生,不是究竟的。但是,法的布施就不一样了,因这个般若的思想,它能改变我们的观念,提升我们的人格,成就解脱到成佛,这是彻底的救度,把一个人彻底的从轮回中救度出来,与暂时以经济的利益来救度相比,那了不起是一生的一个帮助而已。但是法的救度是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慧命,所以,这个没有办法比较的。
丁二 叹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叹法美人 已一 深法难遇叹
而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须菩提听了佛陀开示到这个地方,非常地赞叹,体会非常地深细,于是非常地感动,掉着眼泪与佛陀说:非常希有难得的世尊那!你今天说这样甚深的经义,是我从以前得了慧眼以来到现在都没有听过的。他虽然得了慧眼,但是佛陀这样的开示,一点一滴慢慢一层层地深入地剖析,让你深入法性空义,佛陀以前从来没有这样仔细地分析过,他今天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非常地赞叹,因为他是解空第一,他听得最清楚明白了,佛陀他要展现的是什么?要让你明白的是什么?他在深刻地体会之中,非常地欢喜,也非常地感动,所以才来这样问佛陀。
【受持经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经无不极力称叹。受持,含有读诵、书写、思维、实行等。经中常说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议功德,因此有人专以拜经,诵经为事,以为这功德就够很大了!佛说是不错的,学者是多少误会的。学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没有理解,怎能实行?没有读诵,又从何去理解?不听不见,又怎么知道去读诵?由见闻而读诵、而理解、而实行、而证入,听闻、读诵,岂非为行证的根本吗?所以大乘经中,都极力称叹读诵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读诵礼拜不求解,不起行,以为功德已经大极了。甚至称赞诵持功德,成为变相的符咒,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无量罪恶呢!】
很多不明这个法义的人在修行,他不知道这个实际内容,所以把一本经拿来拜,一个字拜一拜,一个字拜一拜,叫拜经,以为这个就是诵经持诵的大功德。还有的,听到读诵为他人说有功德,每天就一直诵那个经,不管它是什么意思,我一天交一部或者交五部,我一年交了几千部,在佛前诵经就好象在交功课。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诵经的目的是要我们了解它的深义,是要我们体会它的真实义,不是在形式上、外表上。佛陀说经给我们听,今天我诵给佛听,然后交功课,今天交给师父、老师功课,我就可以记几功,这种观念对不对?佛陀说经给我们听,就是要我们明白他的内容、经义,是要我们怎么样去受持,身心怎样去改造,去改变我们的错…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