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P44

  ..续本文上一页误观念与行为。我们今天不在这里下手,却是:佛陀您诵给我听,你讲一次,我一个人回你几千次来报答您,佛要听这个吗?佛不需要这样啊!佛经的功德是很大的,佛说的是没有错,但是我们学者多少有点误会了。

  学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佛陀所悟、所体会的真理,我们也要去体悟;佛陀怎么行持,我们就学他怎么行持,这样才能成佛嘛!既然我们悟的不是佛所悟的,行的也不是佛所行的,那我们在搞什么?因为佛没有拜经,我们所行的拜经就不是佛所行的。然而,如没有理解怎能去实行,没有读诵,又从何去理解?不听不见又怎么知道去读诵?由见闻而读诵,而理解,而实行,而证入。 如果是这样,听闻,读诵岂非为行证的根本吗?所以,大乘经中都极力称叹读诵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它只是一个过程,用这个方法,让你慢慢地去了解,读久了慢慢会了解经文的意思。他的目的还是要你久读成诵,诵久了去明白它的经义,而不是只是在交功课,是在方便地引入深入而已。如神秘的读诵礼拜不求解,不起行,以为功德已经大极了。甚至称赞诵持功德,成为变相的符咒,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无量罪恶呢!导师在这里很严厉地讲出来,神秘的读诵礼拜就是在幻想中,以为这样能得到什么加持、感应。这样不求了解它的法义,又不身心体会去实践,就以为自己功德很大,每天只是早晚课,所以这样就变成变相的符咒,这个就不是功德了,是误解了佛法,可能还是罪恶呢。

  【空生,就是须菩提,他深刻地理解到般若法门的义趣――义是义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门的希有!想到过去流转生死的情景,非常惭愧,想到如来的慈悲救拔,得以超脱而听闻菩萨行,又是无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觉的涕泪悲泣起来。他向佛说:希有!希有!如来所说的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这次竟然听到了,是多么的欣幸!慧眼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经中,称为法眼,法即实相的异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须菩提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他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可作二释:一、从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行说,声闻行者确乎不知的。二、从离相彻悟的实相说中,须菩提久已正觉,而且能与佛共论,於此般若法门,何致惊奇如此!须知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声闻行者的。】

  声闻乘没有跟大悲心相应,这个般若法门,是从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上来讲的,所以这个菩提心为相应的般若法门,在声闻乘是确实没有听过的。声闻乘所听的是无常的三法印,他没有跟大悲相应,因为他是求自了。但是在这里,却是以空相应的大悲心为本,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声闻乘确实是没有听过。第二点,须菩提的惊奇,他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的声闻趋向的声闻行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代表者而已,并不是真的没有听过。

  【大弟子在法会中,不论是问是答,都有当机的领导作用。现在代表那些取相的众生,特别是执有诸法实性的增上慢声闻,所以说从未得闻。极力称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

  玄奘译及义净译,将须菩提请问法门名字一段,移在本节之下。但流支,真谛等译,又都与本译相同。奘译与净译,似乎同于世亲的释论本。而无著论的译本,于本译相近。】

  有很多的佛弟子,有时在某一个法会中,对这一方面比较有深入体验的,佛陀在说这样一个相关的法时,就会以这样一个弟子来作为当机者。当然,作为当机者,不是只有对他一个人讲,他是为普遍的大众讲,借助一个当机者来问答、筹倡、展现这个内容,使更多人的能够明白。同样的道理,一个当机者,一定是跟佛有心灵相通的地方,也知道佛的意思,他也会问法。所以,问法有好几种:一种是不知道而问的;另一种是知道也要问的,为很多不知道的大众而问的。所以,讲的人会取一个当机者来表达,让他为其它的众生而问,因此而展现的法会就是这样的深妙!所以,有时在问一个法,其实他是懂的,但他也会问。第一、他自己能够更加肯定对否;第二、让没有了解的人能了解,没有听过的人能听,没有懂的人能懂,这个就是问法的深义。这里,须菩提会赞叹,会非常地感动,就是基于:一、是自己真正没有听过这样的方便妙法,与大悲相应的大乘般若法;二、也为取相执著的这些声闻学者而问。所以,我们知道,问法不一定你不知道才问,有的知道也会问,为什么?要利益其他的人。象金刚经后来也会问后五百世众生,他不是只为现在人来问:现在佛陀你在这里,我们大家听得很好,那么未来佛陀您不在时,那些所有未来际的众生怎么办?他也会为未未来际的众生而问法。

  一切法实相不可得,就是一切法的实相

  已二 信者难能叹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须菩提听到这个般若大法非常感动,知道自己能了解不足为奇,因为他本来就是解空第一,这样难得的难以思议、难以体会的般若大法,一般的人听了,会生清净心而得净信吗?我现在跟着佛学,有这样的体会不足为奇,如果后五百岁时候,那是离佛很远了,听了这样的法,有人会产生这样清净的信心吗?因为现在的人在佛的身边,要体会都这样的不容易,这样的难哪,未来离佛越远的时代,听到这样的法会起信心吗?这样的心态,就是为未来际众生那而问法了。

  【空生称叹深法难逢后,接着说:如有人听了这深妙法门,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生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疑未来众生不能听此经而生实信,现在是肯定地说有人能生实信。信,以“心净为性”。但此中的净信,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闻此经而能生净信,即能生实相。实相,异译作实想。想即智慧的别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所以,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 从不为虚狂妄取相所惑乱,名之为实相。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名为实相。这是般若法门的实相说,显示般若的特色!】

  这是一个重点,这里讲的净信是什么?是心净为性,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净。众生在颠倒执著中名为戏论,当我们离开实有感,不执著,不颠倒,这时才叫清净!这个清净是本来的,不是修来的,因为当我们没有这些颠倒时,也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啊!所以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也就是说,你一定要离戏论,证真相,而产生的心的真正清净,那个才叫净信。闻此经而能生净信,即能生实相。又怕众生执著在实相,以为我离了戏论,我证入了实相了,我得到实相的智慧,又执著在实相上。所以又说:实相,异译作实想。想即智慧的别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所以,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所以说:悟入实相,体会到实相,不是看到一个真实的什么叫实相的东西,只是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离一切戏论,不执著在一切万法而产生的智慧,名般若,这个才叫悟入实相。简单地讲:就是知道一切的如实空相,这样的智慧就是实相,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这里很重要哦!讲实相,讲实性,讲自性清净,都把它落入实有的话,就不懂实相哦!一定要明白!讲实相,就是非相,实相是 “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呀!绝对不是有一个实有的实相或者空性可得。

  所以很多人修行:我悟入空性,悟入空相啦。如果你问他悟到什么?他说那个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啦!其实,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实相不是实有一个什么相,或者实有的一个本体的观念,绝对不是这个啊,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呀!从不为虚狂妄取相所惑乱,名之为实相。众生的颠倒是落在实有里而起贪瞋痴造业造恶,为什么?因为我们落在虚狂妄取相,在这里被惑乱了。那么,离开这样的颠倒执取的妄相,名之为实相而已呀!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实相不可得,但是,我们落在颠倒中,落在一切法的实有感里面,起了我见,起了实有感,起了执著,以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不生不灭的我,以及万法都有一个实性,这个名为戏论,名为颠倒妄取相,今天要破的自性见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当我们能破除这样的颠倒虚幻分别,也就能体会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就是诸法的实相不可得。也就是说,一切法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相,去掉这样实有感的实相,知道它是不可得的,这样才发觉到,缘起的一切法本自空寂,这个本自空寂名为实相而已。不再落在实有感里,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才名为实相。如果一切法有实性可得,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可以得,那就不叫实相了,因为了解到它的无实性,了解它只是缘起假名的组合而无实有,而无实性,破除了这个实有感,破除了这个实有感的实在性的那种执取,才名叫实相。所以,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名为实相。我们常常落在“自性”二个字,以为我们有一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实相的话,就会落在实有自性里面,跟外道的灵魂本体论是一样的。所以,如果一定要用“自性”二个字的话,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名为一…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