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33

  ..續本文上一頁說,爲什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呢”?】

  這個問題就是一般人最難了解的,大家都直接的明白佛陀就是在菩提樹下證了所謂正遍知(正覺),他不是有所證嗎?如果沒有所證,那怎麼會所謂成佛、成菩提呢?佛陀成道後,又說法了四十幾年,他不是說了很多法嗎?難道都沒有法可說嗎?這個在我們看來,其實很清楚啊!那這個地方爲什麼這樣說呢?

  【須菩提雖沒有圓證如來的境界,但他是無诤行大阿羅漢,憑自己證覺無爲空性的體驗,以及佛說無相,比知如來聖境而回答說:如佛所說,如我所解,是沒有定性――自性的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佛所證,也沒有定性的法爲如來所說。】

  談到這裏時,我們就要反省一下:爲什麼開始的時候要講緣起?講緣起就是在談無自性、無實性。如果有自性的話,那個叫做定法,它不會變。那麼佛所悟的是什麼 ?就是悟到一切法只是緣起無實性,所以,它不是一個真正的定法讓你悟到,只是悟到沒有實性、實法而已。但是我們執著的衆生總是以爲有實法可得,有實際可證的一個什麼法。所以當說到不應該取法,也不應該取非法時,我們會起懷疑:佛爲什麼這樣講

  他說的是法,他證的也是法。問題是證的這個法的內容是什麼?我們說佛悟道了,叫做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只是一個假名,而這個假名的內容是什麼?他體證的是什麼?體證的就是無我呀!就是根本沒有一個實法可得。所以要讓人家明白這個――不取法,不取非法。他就舉證,他自己體證的這個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難道有真正的實法得到了嗎?須菩提以他對空性的體證和對佛親證的內容的了解,就很深刻地說:“不,當然不是這樣。我所了解的佛陀,他所悟的法絕對沒有實法,不是實有法可得”。他就這樣來回答,重點就在這裏。

  【須菩提的回答,真是恰到好處!佛陀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差別可得,所謂“無智亦無得”。如覺有什麼爲智慧所得,這哪裏還是正覺!論到說法,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佛法雖多,不外證法與教法。無證無說,即明如來的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因爲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但無有定法可說,決非隨便亂說。語言不得實相,但在世俗心境的習慣中,也有他的彼此、同異、是非。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東話西,即是違反世間。世間的一般語言,尚不可亂說,何況佛法!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如來獅子吼,常作決定說。】

  什麼叫能證?就是佛他能證的,就是講佛的本身;什麼叫所證?就是體證的法。其實真正能證和所證有這樣可得嗎?其實沒有,更沒有定法可說。佛陀很多法是針對衆生的執著,也就是衆生的病。只要用什麼方法讓你離開這個執著和病,就是他說的法。所以,這個法是沒有定法的,隨著不同的病,就說不同的法。衆生有八萬四千的差別,那麼,他就用不同的法來談,但是這個法就像藥一樣,病好了,那個藥是不是實有?也不需要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所謂“無智亦無得”,並不是真正的有一個什麼特殊的智慧、特殊的超能力,或者真正得了一個什麼東西。所以說,只要有一點點所謂的“得”,那得的是什麼?這裏很重要喔!我們要體會一下:爲什麼講“無智亦無得”?“無智亦無得”才是真得,才是得到佛陀證悟的真正心要――無智亦無得。了解一切法緣起如幻無實,無實性。所以,緣起的就叫做空,空就是講無實性。如果是體會到這裏的話,那你就是真正的明白了解了,而不是真正得到了什麼。如果一定要講得到什麼,那就是“得到”一切法的如幻性、非實,沒有定法,無自性、非實,就是在這裏而已。那這樣,你說你得到了什麼?所謂的“得”,就是去掉了那個疑惑,去掉了顛倒執著,名爲“得”,其實那裏有得?真的有所得,就執在一切法的實性上、實有上了,那這樣就變成執著了,而不叫“得”了,這一點很重要!如覺得有什麼智慧所得,這哪裏還是正覺呢?如果佛陀他真的悟到了什麼,體會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得到一個什麼東西是實有的啦,那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名爲如來,就是體會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而不是真的來來去去的叫“如來”。所以如來所證、所體會的是什麼?緣起而已啊!一切法的無實性啊!因爲這樣子,才不會對一切法産生染著、執著、貪取麼!所以一切法的無實性、空性,就是一切法的本來實相,體悟的只是這個而已。

  佛陀悟道了,向衆生說法了,他有所說嗎|

  有實法可說嗎

  一切法是如幻,他能說一個實在、實有的法出來嗎?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只要是言語表達的都不是真實的。我們說“佛”,這也只是代表了一個意義,並不是真的就是佛。說“菩提”,也不是有一個叫“菩提”的什麼東西,是假名施設的一個名字讓你明白一個內容而已(名假)。佛法雖多,不外證法與教法。無證無說,即明如來的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佛陀如果執著說有一個實法,他就著相了,就執在實有了,所以,如來自證的(內在體證)與化他的(所說的法)兩方面都是性空離相的。如果懂得性空離相,那有沒有證與說?“證”就是證到無實性,“說”,也是說無實性而已。正因爲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

  但無有定法可說,決不是隨便亂說,不要因爲無定法,無實法,就可以隨便說了。語言雖然不是實相,但在我們世俗的心態中,在已經習慣的慣性中都知道什麼叫彼此、同異、是非,如東南西北雖沒有定性,但在世俗仍有一定的方向可指,假使指著東方卻說是西,這是違反世間的,因爲我們都有了一個共識。比如說,太陽出來那邊叫東方,太陽下去那邊叫西方,這就是我們的共識。如果不是站在地球的角度去看的話,這個法則就不通。但是,在從世俗的角度去看,我們的看法是一樣的。所以,你從語言上來說東南西北,大家就知道你講的是什麼意思。雖然東沒有定法,西也沒有定法,但是我們共見的範圍之下,在世俗的慣性之中,你說的,我們就能明白,所達到的只是那種功用而已。所以語言雖然不是實相,但是可以産生他的作用,大家的共識中就可以知道。世間的語言一般都不亂說,何況是佛法?當我們說東方時,一定有一個共識――太陽出來那邊叫東方,總不能指著太陽下去的那邊說東方吧。如果這樣說就會被人說:你在亂說。人間都有大家共識的一個共見,佛法怎麼可以亂講呢?所以隨順世俗而安立佛法。大家就明白了:所謂的佛法,是由于世俗如何如何說,他也以世俗的共見來表達要讓你明白的目的,因此而安立的名言,名爲“佛法”而已。如來獅子吼,常做決定說。如來說的話像獅子吼一樣震醒我們,他所說的都是肯定的、決定的說法,而不是可有可無,似是而非的。

  【何以證無可證,說無可說?因佛所說的及所證的法,是沒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說的。取著,約心境的能證所證說;言說,約語言的能诠所诠說。凡是心有所取,口有所說,一切都是自性空的,所以名爲非法;一切法非法的無爲空寂,也還是不可以取不可說,所以又說非非法。佛的自證化他如此,明心菩提也如此。爲了顯明這一點,所以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在修證的進程中,或已達究竟極果,這都因體悟無爲法而成。無爲,即離一切戲論而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爲離一切言說,平等一味,怎麼會有聖賢的差別呢?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哪裏有彼此差別!虛空雖沒差別,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這樣,無爲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無可取可說,而叁乘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爲法而施設。】

  我們都明白什麼叫取著:就是我們從心(心識的認識)上感覺到有一個能證,然後有一個所證(能取、所取,意思是一樣的);語言也是一樣,有一個能诠和所诠,所以只要心有取著的,嘴巴可以用語言說的,都是自性空。它是緣起的,卻無實性,所以依語言來表達,叫做非法。

  我們知道一切是空的,什麼叫空?就是它的寂滅相。只要是緣起的就是空,就是寂滅相。那麼,這個寂滅相是不是有實相可取?沒有,只是了解它的無自性而已。所以,也不是真的有一個可以取的寂滅相,還是一樣不可說,所以這個叫非非法。佛自己親證的以及教化一切衆生所談的內容就是這個;菩薩道明心菩提證的當然也是這個。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什麼叫一切聖賢?比如講四果羅漢、辟支佛、大菩薩們、或者是成佛的佛陀,他們不管是已經完成的或者已經在修證的過程中的,都屬于體悟到同樣一個法則――無爲法而成的所謂的成果。什麼叫無爲?就是體悟到平等空性。不管是初果、二果到四果,到辟支佛,到八地菩薩,到成爲圓滿究竟的佛陀,一定要先證到這個平等空性,才是所謂的證果,它是離一切戲論而無所取的。既然只是體悟到這個,爲什麼還有差別

  無爲法大家都知道,就是空性麼!就是無所取、無所得嘛!那爲什麼還有差別?這如廣大的虛空――空間,雖可依事物而說身內的空,屋中的空,方空、圓空,但虛空性哪裏有彼此差別!虛空雖沒差別,而方圓等空,還是要因虛空而後可說。

  我們知道:見法名初果,慢慢、慢慢修到連習性都盡了,就證到四果。菩薩還有從見道位到八地菩薩的這個位置,爲什麼有這樣的差別?所以,雖然同樣是見無爲法,但我們內在的體證是有差別的,不是說我一悟,什麼都解決了,那麼,菩薩就不用分十地了。所以見法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的習性卻不一樣,要斷盡習性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聽說大阿羅漢還有一點習性,不過,那個習性只是不妨礙生死了。那麼一般的習性是對生死還是有作用的。大阿羅漢他還有什麼習性?像大迦葉聽到什麼聲音還會起舞,某某大阿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