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你要體會受用那就更加免談了。可見要知道這個《金剛經》不容易啊!

  般若的定義

  一 釋經題

  再看“釋經題”。一般講經都是從經題開始解釋,先解釋“金剛”二字。

  【一、金剛:本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試爲分離而綜合的解說。(先把它分開,然後再把它綜合起來解釋)。“金剛爲世間寶物,即金剛石之類”。(就象我們現在的鑽石一樣,我們講金剛鑽)。“世間的金剛,屬于炭質的化合物,有叁種特點:第一、堅常:堅是堅固,即不易破壞;常是不變,即不易轉化。第二、明淨。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種色彩而閃爍地放光;淨,是純潔的,即使落在汙穢的地方,也還是那樣的清潔不染。第叁、快利:它的力用極強,能破壞一切固體物,而鐵石等卻不能摧壞它】

  這個是說世間的,一般的以寶物來講,就象我們講鑽石、金剛鑽之類的。它有特點,很硬,能割玻璃,一般的東西要去破壞它很難。它又非常明淨,不容易被汙染,就是把它丟到很汙穢的地方,拿起來還是清淨的,它不會受汙染。它的力用很強,能夠割玻璃和破壞一切比較硬的東西,這個是從人間性的寶物來談,金剛是這樣子。但是它後面又講:

  【然金剛實有二類:如(一)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二)世間金剛石之類。”(這有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寶;一種是莊嚴在菩薩戴的帽子(冠)上面)。 “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其實還是可以壞的。《智論》說,把金剛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錘擊,即可以破碎】

  其實金剛鑽不能被破壞的話,我們現在那個鑽石怎麼去磨它呢?一個鑽石還要磨幾十個角,它才會放光,才會漂亮。如果它真是不能壞,應該是連磨都磨不動吧?當然是可以壞的。

  【唯有菩薩莊嚴的金剛寶,才真的能壞一切而不爲一切所壞】

  重要的是在講人間這個鑽石金剛很堅硬之類的,它只是代表而已,表示它很明利,很堅強,還有破壞一切的力量,它只是一種代表而已。而菩薩的金剛寶(智慧)才能破煩惱而不被煩惱所壞。

  【二、般若:般若,華言慧。從前,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今天隨順龍樹論而略爲解說:】

  其實今天要講的重點就在這兩個字上面,在這一段裏面,已經把我們本經最重要的問題與內容先提示出來。其實在講經名時,就已經把所有的內容重點都講完了。所以在釋經題時,其實已經把這個經的內容都呈現出來了,所以經題的地方講解的內容,你聽懂了,整個經你就明白了,後面再繼續講經文只是在分析它更細膩的地方而已,重點就在經題上。

  般若,我們中國表面的翻譯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並不是一般的智慧。下面他要分析,什麼是般若?所以須菩提在般若會上問佛陀四個問題: (一)何者般若?即什麼是般若; (二)何名般若?爲什麼這個名字叫般若; (叁)般若何用?就是般若有什麼作用、功用? (四)般若又屬于誰?這四個問題就是依這樣的次序來解釋它。

  【(一)、何者般若: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的內容而論,略有叁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密」,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密。」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于何求?當于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1) 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的。實相是離一切相——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 】

  這個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實相。我們凡夫的心態,在看一切法,跟一切法接觸時,最普遍的一個直接反應就是這裏所講的“有啦、無啦”,不然就是“大小啦、好壞啦”,“喜歡不喜歡那”,直接就會有這樣的反應出來。導師在這裏說:如果是諸法的實相,是沒有辦法用“有、無啦、大、小啦、彼、此啦,好、壞”這樣去想象的。如果是落于這樣的想象,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諸法的實相,他說真正的實相是離一切相。 “離”的意思是不執著、不粘著、不取的意思,包括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什麼是語言相?語言是聲音,我們在說話時表達我們心意的語言,那我們就會落在語言的相狀中;什麼是文字相?其實文字還是語言(語言是文字的顯,文字是語言的隱)我們也會在文字上取著。什麼叫心緣相?我們心靈起的作用,我們在跟外境觸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

  【《智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 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形容般若象一個大火球一樣,什麼東西碰到火球都會燒壞,那是不能碰的。所以在它的四邊不能去碰觸的,這個都是形容。這個古德,是表示禅宗的禅師說:如果你說般若是一個什麼,你能表達出一個什麼,那就已經不對了:說似一物即不中。

  【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爲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

  也就是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是會攀緣取相的,不是說有,就是說大,說小,說好,說壞,喜歡不喜歡,在這樣的一個觀念中,這個叫做戲論。我們的思維模式産生的這種觀念就是戲論。他說一定要超越這樣的一個戲論,唯有這樣相應的時候,才能了解證入,這個叫實相。那麼什麼叫做自性的戲論?一切法執著它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這個就叫做自性。執著有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就叫做自性見。我們衆生凡夫所有的知見,幾乎都是被這樣的自性見的戲論所亂,就是在談這個,所以一切是錯誤的。我們過去,只要上過緣起的,都了解緣起的就是無自性。

  那麼自性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自性就是本來有的、獨存的、無因就可以生的,單一條件可以存在的,是永恒不變的、常住的,這個叫自性。我們衆生總是在這樣的一個自性的觀念中,所以稱爲戲論,它是不正確的,它是顛倒的,我們就是被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所混亂。所以我們的所知所見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實相,如果我們在這樣一個觀念中,在這樣一個自性見的思維模式中,我們的所知所見就不能了解實相而難免要落入戲論,被它所惑亂而無法看到實相。

  【這種虛诳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

  如果我們不了解、不明白自性的妄取相和自性顛倒見的話,那麼,不但不能了解所謂如實的空相(也就是空性),也根本不了解一切法的如幻行相。一切法是緣起的,不是什麼都沒有,但是這些緣起相它是如幻的緣起空相,我們不了解它是如幻哦!當作是實有的、實在的啊!所以只要你這個戲論沒有破,這個妄取相你就不能破;妄取相不能離,如實相就不懂,不能發現實相,不能發覺實相,當然也就以爲萬法是真實,是實在的,就會在那邊執取了,所以如幻的行相你也不能了達。

  【從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從一個已經見了中道,悟了真相,已經成佛,已經圓證了實相的人,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他在一切法的畢竟空寂中,會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而離開一切的執著,離開一切的執著相,這樣子的了達一切法。一切法我們去分析它,是不離開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體證中道實相,那麼,同樣的就沒有辦法看清、了解一切法的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如果你今天能夠究竟諸法實相,那麼,一切法它的所謂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你就很清楚。所以能清楚這些的只有佛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由于不了解究竟的實相是什麼,所以也不了解諸法的性,不了解諸法的相,諸法的體,諸法的力用,諸法所産生的因緣果報。什麼是本末、究竟,我們都搞不清楚。成佛才能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如果能夠了解一切法的實相的話,這些內容我們也就能明白了,可見了解諸法的實相多重要了!

  我們今天在談般若,就是要帶入這個觀念,就是要引導我們怎樣開發真正的智慧,而去明白諸法實相,而解脫。我們現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帶進去,千萬不要以爲這個只有佛與佛才知道的,我們哪裏有辦法?其實不是哦!當你明白、覺悟了,可以解脫的!法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因爲今天沒有智慧,沒有般若,所以我們才沒有看到諸法實相,才不能悟入空相哪!我們今天上課要幹什麼?我們今天聽法要幹什麼?就在要開發我們真正的般若空慧啊!我們也才能悟入諸法實相而能得解脫啊!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這個的目的就在這裏。真的能嗎?剛開始還不知道。把這個課上完,我相信大家的心境會不同,體會會有所不同。

  【所以,空寂與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诳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

  如果你悟到諸法實相時,都明白知道了它的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時,你就知道空寂與緣起相,其實都是如實相啊!空寂相就講它的寂滅,緣起相是在講它的法相表面,那麼空性與緣起其實都是如實的,它不是兩個。但是,這個觀念與內容,不是一般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它必須離戲論的虛诳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這裏的空無所得就是講我們對法了解後而不執取了,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了解明白了一切法的實相,那我們就不落在戲論裏而诳亂的妄取了,就不會執取,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