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c16 慧之进修

  慧之进修

  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现在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

  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有的人一听马上就懂,有的人怎么也听不懂,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跟我们过去的宿缘有关系,有些人过去生就有听法修福的修行因缘,所以福慧基础很深厚,现生成为一闻即悟的根机。也有的人现在生活很富裕,一生都不用艰苦;而有的人却再怎么拚都要不到,那就是跟我们的宿世因缘有关的。智能也是一样,过去生学过这个法的,这一生一听很快就会了。学校的学生有的理科特棒而文科相应较差点;而有的学生对文科特别感兴趣,而理科成绩就上不去。记得某一位法师说起他的同学,那位同学在学校理科特棒,有一天他与法师聊起自己看到的过去生的因缘:我过去生住在某某地方,那个母亲还健在。为了求证,我找到那个屋子,里面有一个老婆婆(即过去生的母亲),告诉我,他儿子已死掉二十多年了(我就是他儿子来转世的)。我找到一个箱子,里面有一些过去看的学,都是专门研究理科的书。确实有宿世因缘的。如果你在过去生听到过大乘法的性空慧,这一生就特别容易体会,能够一闻百悟。有的人怎么听都听不懂,那是因为过去生学的是外道,现在听了佛法感觉上蛮好,但仅仅只是感觉好而已,身体又走到外道那边去了,习性故。我在弘法中这种现象看得很多,由于过去还有一点因缘,所以听我们在讲缘起法,听了很欢喜,但毕竟外道的习性深厚,最后还是回到他那个习性中去了,所以因缘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归依三宝作一个正式的佛弟子?听闻熏习正法故,即使这一生不能完全成就,来生不会失掉正见的,因缘还会相续,很重要。正见增上者,纵经百千劫,不入三恶道,所以闻正法建立正见很重要。

  “但若将前后世连贯起来,依从初发心到现证的整个历程说,则每个学佛者,都要经过闻、思、修的阶段,才能获得无漏现证慧(或称现证三摩地),”

   过去生听闻过佛法的,现在一听就能相应;过去生没有闻法的,现在打基础,透过闻思修的过程是必定需要的。不听法,不知道修行次第,不知道内容方法大目标,怎么成就?所以首先是听闻(慧),其次是思(慧),即自己思惟抉择消化融会贯通,修慧即体证实践去行。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不去做,光是听闻又有何用?在实践的过程才知道果然如此:贪心欲望很重的,真的能布施关怀那些弱势团体,关怀需要帮助的人,经过逐渐的舍,你就会发现我执慢慢在淡薄,贪爱执取的心不再那么重了。所以你必须要去行,菩萨就是以众生来作为你行六度的对象。从菩萨的立场来看,还要感恩众生,没有众生,你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也没有行践的机会,哪里能达到解脱?所以菩萨对众生不是自大,不会认为自己有钱有智能在帮助他。恰恰相反,是感恩众生让自己来实践六度,才有机会最后解脱。

  闻思修的修就是行践,要去实践才能获得无漏的现证慧,否则是达不到的。有的人理论很会讲,书也很会写,但从来不去实践,不去关怀众生,这样哪里能体证无我的真相?所以自私自我保护的观念还是很深的。法再好,是在师父那边,不在你这边,你没有办法受用。你内在的执取不消失,那个执取的力量在意识中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即业力,生死就是这个业力去攀缘而来的。想想看,不消除这个攀缘、贪染、执着、我慢心,你怎能断轮回生死!所以要注意,六度万行是在破我执,在断我们的贪欲习染,唯有这样,才能净化有取识。

   “绝没有未经闻、思、修三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证的。”

  舍利弗为什么听到缘起偈就证初果,亲近佛陀半个月就证阿罗汉?还是要通过闻思修的过程,只是他过去生就已具备了很深的闻思条件,所以这一生一听就懂。这一生的一闻就悟是他过去的条件即闻思修的过程而致。我们不能只看短短的这一生,那是无法解释的。从三世流转相续的角度来看,不是没有因缘而有的。如果过去生没有用功的因缘,这一生又不用功,那就很难了。还好,我们这一生能看到这些法,而且经过导师的指导,那就更好更善巧更受用,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因缘。

  “所以谈到慧学,必然要依循一般进修轨则,分别说明这三有漏慧。

  修习闻慧,古代多亲闻佛说,或由佛弟子的展转传授。因此,亲近善知识,成了闻慧的先决条件。”

  先说闻思修三有漏慧的闻慧,在古代有因缘亲近佛陀,当然太幸福了。后面的人只得由佛弟子们一代一代承传来传授了。听闻佛法要听谁讲?坦白讲,我们现在有一点难哪,靠碰运气。因为法师很多,而且宗教也很多,也不是单纯只有佛法,听了还要你认为这个是我喜欢的,你才要,这样抉择很不容易。所以要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当然很重要,但抉择善知识更加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从各种教典编集流通以后,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读研习,依经论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闻慧。”

  听闻学习的过程有善知识当然最好,但有人过去生因有宿世的智能,已建立了很好的基础。这一生虽然没有马上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但他看从前的大善知识所写的经论时,也会很快相应了解,照着方法依法修行还是可以成就闻慧的。

  “可是最主要的一着,是必须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佛法的根本意趣,闻多识广,并不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

  “根本理趣”四个字很重要!什么叫根本理趣?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佛法特质!如果没有把握住佛法的根本理趣,那就常常会与外道混在一起,哪里还谈得到成就!佛法才有而其它宗教没有的特质就是三法印,即佛法的根本意趣。

  闻多识广并不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这个重点就厘清了。不是书看得多,法听得多就解决问题了,一定要与三法印、一实相印相契,才是真正的闻慧。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一实相印即诸法性空,三法印归于一实相印(空性)即大乘的空慧。

  “如小乘经说,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多闻。大乘教典则以堪闻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为多闻。”

  大家注意听!不是听人家讲多了叫多闻,如果听外道说得愈多,你就愈惨,那不叫多闻。真正的多闻要与三法印相应。学大乘法虽然不讲三法印,还是要正确体会到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才是真正的多闻。“多闻”二字不是指听法多而已,是要与三法印、一实相相应,才能成就闻慧。

   “思慧就是对于所闻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择。思慧,已不再重视名言章句的闻慧,而是进入抉择义理的阶段了。”

  你听的是别人的,是经典上的,还没有成为你的。听法后必须经过思惟消化融化,抉择得很清楚,理路很清楚,然后了然于胸,这才变为是你的,即是真正的思慧。譬如说听了很多法师讲了很多宗派理论,都是不一样的,最后我们会消化抉择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如果不加思维抉择,觉得每一个都是正确的,那你就是混杂的,没有思慧。

  “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适应世间种种根性不等的众生,而不得不随机施设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于是一味平等、圆满究竟的佛法,有了了义不了义之分。”

  佛陀在世时,他指导圣弟子,所讲的是究竟根本的,一下子就解脱。而对于那些外道习性很重的根性,佛陀也会用方便。如果我们能知道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那就没问题。但佛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我们已辨别不清究竟与方便了,因而把方便的当究竟,究竟的当方便,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听闻佛法的困难也就在这里,你不能说他不是佛法,他只是不究竟,“不究竟”与“不是佛法”不一样。每一个人依经依论依祖师讲的都是佛法,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很多是应机而施设的方便法。譬如对婆罗门印度那些风气,他们认为有一个神我、主宰,佛法要破神我主宰的观念,他们是不能接受的。为了摄受这些人,佛法也有方便说:“我们有如来藏,本来就是佛性清净,只要发现自己本有的如来藏,你就可以成就。”这些有外道思想的人听了就很喜欢,这样就摄受了他们来学佛法。但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这只是方便,就会执着在这个方便上,以为是究竟的,那你就颠倒了!我们的困难就是在这里,在了义与不了义上产生了极大的困扰。

  “修习思慧,抉择义理其原则是:以了义抉择不了义,而不得以不了义抉择了义,因为衡量教义的是否究竟圆满,绝不能以不究竟不圆满的教义为准则的。”

  绝不能以不究竟圆满的教义为衡量的准则,所以才有三法印一实相印。“印”就是印证,用这个来印证佛法是不是究竟正确。即使神通广大的大师讲法,也要用三法印一实相印来印证他到底究竟正确与否,这样我们就不会离谱了。有很多神道观念的外道说自己神通不得了,比佛还伟大。但我们听起来与三法印都是不一样的,他里面都有一个我,有一个神话的主宰,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在讲神话,这不是佛法。所以如果没有三法印一法印的根本,如何去判断抉择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呢?即使不了义的佛法还是在铨释佛法,但外道的思想根本连不了义的佛法都沾不上边的,还在门外呢!

  思慧是要明白抉择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如果我们以不了义的法来作为修持的法则,这样的修持绝对不可能圆满成就,因为那只是方便而已,所以思慧的重点就在这里。

  “比方说,佛常宣示无我,但为了引度某一类众生,有时也方便说有我;无我是了义教,究竟说;有我是不了义教,非究竟说。”

  这样就分别出来了,如果要引导度化基督教回教或外道的思想,你跟他讲无常无我,他绝对不会接受的,马上跟你相对。那怎么办?为了方便,讲讲我,讲讲主,讲讲上帝,但那只是善巧而不是究竟,这一定要明白。

  “那么我们要衡量这两者孰为正…

《解脱之道讲记 c16 慧之进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