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c16 慧之進修

  慧之進修

  有些人,由于過去生中修得的宿慧深厚,于現在生,成爲一聞即悟的根機。”

  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奇怪,有的人一聽馬上就懂,有的人怎麼也聽不懂,爲什麼差別那麼大?這跟我們過去的宿緣有關系,有些人過去生就有聽法修福的修行因緣,所以福慧基礎很深厚,現生成爲一聞即悟的根機。也有的人現在生活很富裕,一生都不用艱苦;而有的人卻再怎麼拚都要不到,那就是跟我們的宿世因緣有關的。智能也是一樣,過去生學過這個法的,這一生一聽很快就會了。學校的學生有的理科特棒而文科相應較差點;而有的學生對文科特別感興趣,而理科成績就上不去。記得某一位法師說起他的同學,那位同學在學校理科特棒,有一天他與法師聊起自己看到的過去生的因緣:我過去生住在某某地方,那個母親還健在。爲了求證,我找到那個屋子,裏面有一個老婆婆(即過去生的母親),告訴我,他兒子已死掉二十多年了(我就是他兒子來轉世的)。我找到一個箱子,裏面有一些過去看的學,都是專門研究理科的書。確實有宿世因緣的。如果你在過去生聽到過大乘法的性空慧,這一生就特別容易體會,能夠一聞百悟。有的人怎麼聽都聽不懂,那是因爲過去生學的是外道,現在聽了佛法感覺上蠻好,但僅僅只是感覺好而已,身體又走到外道那邊去了,習性故。我在弘法中這種現象看得很多,由于過去還有一點因緣,所以聽我們在講緣起法,聽了很歡喜,但畢竟外道的習性深厚,最後還是回到他那個習性中去了,所以因緣很重要。我們爲什麼要歸依叁寶作一個正式的佛弟子?聽聞熏習正法故,即使這一生不能完全成就,來生不會失掉正見的,因緣還會相續,很重要。正見增上者,縱經百千劫,不入叁惡道,所以聞正法建立正見很重要。

  “但若將前後世連貫起來,依從初發心到現證的整個曆程說,則每個學佛者,都要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或稱現證叁摩地),”

   過去生聽聞過佛法的,現在一聽就能相應;過去生沒有聞法的,現在打基礎,透過聞思修的過程是必定需要的。不聽法,不知道修行次第,不知道內容方法大目標,怎麼成就?所以首先是聽聞(慧),其次是思(慧),即自己思惟抉擇消化融會貫通,修慧即體證實踐去行。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果不去做,光是聽聞又有何用?在實踐的過程才知道果然如此:貪心欲望很重的,真的能布施關懷那些弱勢團體,關懷需要幫助的人,經過逐漸的舍,你就會發現我執慢慢在淡薄,貪愛執取的心不再那麼重了。所以你必須要去行,菩薩就是以衆生來作爲你行六度的對象。從菩薩的立場來看,還要感恩衆生,沒有衆生,你就沒有學習的機會,也沒有行踐的機會,哪裏能達到解脫?所以菩薩對衆生不是自大,不會認爲自己有錢有智能在幫助他。恰恰相反,是感恩衆生讓自己來實踐六度,才有機會最後解脫。

  聞思修的修就是行踐,要去實踐才能獲得無漏的現證慧,否則是達不到的。有的人理論很會講,書也很會寫,但從來不去實踐,不去關懷衆生,這樣哪裏能體證無我的真相?所以自私自我保護的觀念還是很深的。法再好,是在師父那邊,不在你這邊,你沒有辦法受用。你內在的執取不消失,那個執取的力量在意識中會産生強大的力量即業力,生死就是這個業力去攀緣而來的。想想看,不消除這個攀緣、貪染、執著、我慢心,你怎能斷輪回生死!所以要注意,六度萬行是在破我執,在斷我們的貪欲習染,唯有這樣,才能淨化有取識。

   “絕沒有未經聞、思、修叁有漏慧,而可躐等超證的。”

  舍利弗爲什麼聽到緣起偈就證初果,親近佛陀半個月就證阿羅漢?還是要通過聞思修的過程,只是他過去生就已具備了很深的聞思條件,所以這一生一聽就懂。這一生的一聞就悟是他過去的條件即聞思修的過程而致。我們不能只看短短的這一生,那是無法解釋的。從叁世流轉相續的角度來看,不是沒有因緣而有的。如果過去生沒有用功的因緣,這一生又不用功,那就很難了。還好,我們這一生能看到這些法,而且經過導師的指導,那就更好更善巧更受用,所以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因緣。

  “所以談到慧學,必然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分別說明這叁有漏慧。

  修習聞慧,古代多親聞佛說,或由佛弟子的展轉傳授。因此,親近善知識,成了聞慧的先決條件。”

  先說聞思修叁有漏慧的聞慧,在古代有因緣親近佛陀,當然太幸福了。後面的人只得由佛弟子們一代一代承傳來傳授了。聽聞佛法要聽誰講?坦白講,我們現在有一點難哪,靠碰運氣。因爲法師很多,而且宗教也很多,也不是單純只有佛法,聽了還要你認爲這個是我喜歡的,你才要,這樣抉擇很不容易。所以要聽聞佛法親近善知識,當然很重要,但抉擇善知識更加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從各種教典編集流通以後,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讀研習,依經論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聞慧。”

  聽聞學習的過程有善知識當然最好,但有人過去生因有宿世的智能,已建立了很好的基礎。這一生雖然沒有馬上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但他看從前的大善知識所寫的經論時,也會很快相應了解,照著方法依法修行還是可以成就聞慧的。

  “可是最主要的一著,是必須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佛法的根本意趣,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叁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爲聞慧。”

  “根本理趣”四個字很重要!什麼叫根本理趣?這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佛法特質!如果沒有把握住佛法的根本理趣,那就常常會與外道混在一起,哪裏還談得到成就!佛法才有而其它宗教沒有的特質就是叁法印,即佛法的根本意趣。

  聞多識廣並不就是聞慧,多聞博學而能契應叁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夠得上稱爲聞慧,這個重點就厘清了。不是書看得多,法聽得多就解決問題了,一定要與叁法印、一實相印相契,才是真正的聞慧。叁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一實相印即諸法性空,叁法印歸于一實相印(空性)即大乘的空慧。

  “如小乘經說,能如實谛觀無常、無我、涅槃寂滅,是名多聞。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爲多聞。”

  大家注意聽!不是聽人家講多了叫多聞,如果聽外道說得愈多,你就愈慘,那不叫多聞。真正的多聞要與叁法印相應。學大乘法雖然不講叁法印,還是要正確體會到法性空寂或真如實性,才是真正的多聞。“多聞”二字不是指聽法多而已,是要與叁法印、一實相相應,才能成就聞慧。

   “思慧就是對于所聞的佛法,加以思惟抉擇。思慧,已不再重視名言章句的聞慧,而是進入抉擇義理的階段了。”

  你聽的是別人的,是經典上的,還沒有成爲你的。聽法後必須經過思惟消化融化,抉擇得很清楚,理路很清楚,然後了然于胸,這才變爲是你的,即是真正的思慧。譬如說聽了很多法師講了很多宗派理論,都是不一樣的,最後我們會消化抉擇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如果不加思維抉擇,覺得每一個都是正確的,那你就是混雜的,沒有思慧。

  “佛陀的教法,原是一味平等的,但因適應世間種種根性不等的衆生,而不得不隨機施設無量無邊的方便法門,于是一味平等、圓滿究竟的佛法,有了了義不了義之分。”

  佛陀在世時,他指導聖弟子,所講的是究竟根本的,一下子就解脫。而對于那些外道習性很重的根性,佛陀也會用方便。如果我們能知道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方便,那就沒問題。但佛法經過幾千年的流傳演變,我們已辨別不清究竟與方便了,因而把方便的當究竟,究竟的當方便,問題就出在這裏!所以現在聽聞佛法的困難也就在這裏,你不能說他不是佛法,他只是不究竟,“不究竟”與“不是佛法”不一樣。每一個人依經依論依祖師講的都是佛法,問題是我們不知道很多是應機而施設的方便法。譬如對婆羅門印度那些風氣,他們認爲有一個神我、主宰,佛法要破神我主宰的觀念,他們是不能接受的。爲了攝受這些人,佛法也有方便說:“我們有如來藏,本來就是佛性清淨,只要發現自己本有的如來藏,你就可以成就。”這些有外道思想的人聽了就很喜歡,這樣就攝受了他們來學佛法。但如果我們現在不知道這只是方便,就會執著在這個方便上,以爲是究竟的,那你就顛倒了!我們的困難就是在這裏,在了義與不了義上産生了極大的困擾。

  “修習思慧,抉擇義理其原則是:以了義抉擇不了義,而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因爲衡量教義的是否究竟圓滿,絕不能以不究竟不圓滿的教義爲准則的。”

  絕不能以不究竟圓滿的教義爲衡量的准則,所以才有叁法印一實相印。“印”就是印證,用這個來印證佛法是不是究竟正確。即使神通廣大的大師講法,也要用叁法印一實相印來印證他到底究竟正確與否,這樣我們就不會離譜了。有很多神道觀念的外道說自己神通不得了,比佛還偉大。但我們聽起來與叁法印都是不一樣的,他裏面都有一個我,有一個神話的主宰,我們一聽就知道這是在講神話,這不是佛法。所以如果沒有叁法印一法印的根本,如何去判斷抉擇是了義還是不了義呢?即使不了義的佛法還是在铨釋佛法,但外道的思想根本連不了義的佛法都沾不上邊的,還在門外呢!

  思慧是要明白抉擇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如果我們以不了義的法來作爲修持的法則,這樣的修持絕對不可能圓滿成就,因爲那只是方便而已,所以思慧的重點就在這裏。

  “比方說,佛常宣示無我,但爲了引度某一類衆生,有時也方便說有我;無我是了義教,究竟說;有我是不了義教,非究竟說。”

  這樣就分別出來了,如果要引導度化基督教回教或外道的思想,你跟他講無常無我,他絕對不會接受的,馬上跟你相對。那怎麼辦?爲了方便,講講我,講講主,講講上帝,但那只是善巧而不是究竟,這一定要明白。

  “那麼我們要衡量這兩者孰爲正…

《解脫之道講記 c16 慧之進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