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必定要依據無我,去抉擇有我,解了佛說有我的方便意趣,絕不能顛倒過來,以有我爲了義的根據,而去抉擇無我,修正無我。”
要用叁法印這個根本來抉擇其它的一切。大乘佛法到後期出現了一些方便。因在印度佛教發展過程中,梵學的複興,婆羅門教(印度教)的複興,佛法慢慢變得衰弱了。于是爲了挽回或度化這些有我的外道,佛法也用了很多方便。所以後期的佛法大都以真常思想如來藏佛性的思想爲主,這是不得已的方便。但現在如果執著這個,佛法的正見就會逐漸沒有了。注意!印度的佛教經過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流行,最後竟然在印度本土滅了!方便用多了,就以方便爲究竟,正見不見了,佛法就危險。注意!這個很重要!佛法在印度的滅亡是事實,偉大的人天第一的佛法竟然滅了,豈不可笑!但想想爲什麼會滅?導師爲什麼要抉擇這麼多法,把整個佛教的衍流都要厘清?目的在抉擇出正見而已,讓我們找到什麼是正見了義,什麼是方便不了義。如果我們以宗派爲見以山頭爲見,自己師父講的就是對的,這樣沒有厘清了義與不了義的話,佛法就危險了!導師的辛苦就是在這裏:一一厘清佛法的根本了義及方便的不了義,然後再從曆史的衍流之中,把每個宗派理論都一一拿來對照,就很清楚哪一個是了義,哪一個是不了義。導師這麼辛苦是爲了讓後來的學人有迹可循,有一些迹象可以照他的方法思擇,才知道佛法原來是這樣,經過這麼多的流變才造成現在這樣的狀態。
如果不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麼,只是盲目的根據那些方便法去修,我們能解脫嗎?所以注意,很可憐,佛法的正見不見了,本來人人學人人解脫的妙法不見了。現在的觀念反而是:“唉!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業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更不可能解脫,只有等救度。”這是什麼話!這些觀念是從哪裏來的?就是正見不彰而已。導師辛辛苦苦爲的是誰?“爲佛教,爲衆生”,這六個字就是導師偉大胸懷的真實寫照!要讓我們佛教興盛起來,讓衆生真的有解脫的路可以走。導師一生就是這樣辛苦地奉獻在法的抉擇上,一直研究一直寫論著,七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著,毫無怨言。盡管這樣,現在還有很多人不了解他的貢獻及偉大,甚至還在毀謗批評,那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們學到這裏很感動,真的要感恩導師,沒有他的指導,我們學法很辛苦很盲目。所以我常講,現在還活著的人間菩薩很難得,有因緣要去頂禮供養結緣,那是給衆生植福的。供養這樣的真菩薩一次比供養像我這種世俗的法師一萬次都還可貴。所以我希望你們趁著活著的菩薩還在,有因緣要去親近供養頂禮造福,你們才有福報,生生世世正見才不會斷。否則將來你學這個法怎麼學得會?這是題外話,大家要了解。
“假使不把了義不了義的正確觀點認清,而想抉擇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結論,與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萬四千裏了!”
這是導師最大的感歎!他是清末民初出生的,看到民國初年佛教在中國發展很弱,不是天化就是鬼化,專門在超度亡魂搞死人的宗教,真正的佛法正見都不見了。導師很沈痛,佛教之所以會這樣絕對不是單純的原因,所以他去研究印度的佛教。因爲中國佛教是從印度佛教的某一個時期傳進來的,這個原因是前面就已經種下來了,所以導師要去研究印度佛教史,大家要注意。
“這無論是印度的中觀見,或是唯識見,甚至以《楞嚴》、《起信》爲究竟教證的中國傳統佛教,都各有他們審慎的判教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方法,我們不妨采取其長處,揚棄其偏點,互相參證,彼此會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的主要就是中觀、唯識及真常的理論,楞嚴經、起信論是如來藏思想爲主的真常系,這是中國傳統的佛教,重點就在這裏。中國的傳統佛教是主要根據楞嚴經、起信論、華嚴、法華爲主的大乘,都摻合了真常如來藏的觀念。所以導師不說誰絕對好,誰絕對不好,而是叫我們采取其重要正確處,揚棄其偏差錯誤處,互相參證會通,才能合理抉擇到真正的觀點。我們的思慧才會純正,這是思慧的部分。
但有幾人能有功力把中觀見、唯識見、真常見的了義方便完全抉擇得清清楚楚?導師替我們做了。所以我們今天很輕松,很幸運,很幸福,就在導師的論著中,我們就可以看到抉擇得到,而且你會贊歎不已,太好了,太棒了!除了上這個課以外,你們回去最好要下功夫把導師的論著都要看,要深入去體會。也許很多人一二十年前就有了,放在書櫃上看不懂而已。但現在你們已上過課了,回去再拿出來看看,我保證你們忽然間都懂了,我帶你們進去,你們就會懂了。
“修慧在叁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于諸法起著分別抉擇,祇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爲作意,本是觀想的別名,因爲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爲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
修慧的階段與思慧一樣還是有分別抉擇的狀態,只是思慧階段的分別抉擇尚未與定心相應,而修慧時就要與定心相應了,待心能凝定下來與定相應才是真正的修慧,也才能起無漏慧。
“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谛理,是爲止相;止相現前,對于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
心安住于一個境界裏,不管是世俗的現象或勝義谛理,安住于一處,心漸漸會定下來,這是止息的止相。當心止息下來時,對世間一切法也是很清楚明了的,但這時還不是觀慧,只是與止定相應的一種心境而已。一般來講,修止再修觀,叫止觀雙運。
“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谛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
心的止相現前,心就逐步安止清淨了了分明,這時再起觀照。觀照的對象是世俗的因果現象緣起條件,在傳統佛法的修法可以觀察佛相莊嚴。或以勝義谛來觀,即觀察一切法無我、寂靜涅槃的寂滅,這些都是要起觀才能體會的。
“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
心到一種甯靜清淨的狀態,但那並不是完成了。而是要在那種狀態中起觀照,因爲那時的觀照非常微細,抉擇的重要性是在實相空性的問題,是否寂靜涅槃,重點是在實相的觀照。一般來講散心觀,平常的散亂心煩惱相還是很多的,要觀照就不夠深入微細。當煩亂的心止息下來時,比較清淨甯靜,那時起觀照會很微細,心裏小小的起心動念都看得很清楚。觀察勝義谛:諸法是不是無常、剎那不住地生滅?是不是沒有永恒性即無我性?是不是真正的歸于滅?這個滅的法性是什麼?這時觀照就很清楚。所以一定要與止定相應的這種觀照,才是真正的修觀成就。
“單是緣世俗相,獲得定心成就,並不能趣向證悟;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
這句話很重要。如果只是觀照內在六根與外在六塵相觸的世俗相,心也會慢慢靜下來,但這種只是靜與定,只是使身心安靜、甯靜而已,不能趣向證悟。必須進一步觀察一切法無我畢竟空寂,才能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即真正體證法性空寂。要注意,體證法性空寂性才是進一步的真正體會。
“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能夠降伏自心煩惱,引發現證智能。”
可以體會到那種甯靜清淨,這是過程,必須要透過這個過程。因爲心已經甯靜了,不會起起落落,這時才能現起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
建立了緣起的正見而起的觀照是無分別的,是無自性的,是如如的,能降伏自心煩惱而引發智能,這時才能産生真正的智能。所以這是在有爲的觀照中進入無爲的觀照過程,大家要明白。什麼是無爲的觀照?就是無自性無分別的觀照,將來我們在禅修時教你們的如實觀照其重點就在這裏,我先點一下。有爲的對治法要了解實相是很難的,如何最後能體會到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這個也要有方法的。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不是參加一次禅修就一定能開悟解脫。但如果連觀照的方法及觀照的內容真相都不懂,即使學了很多理論也還是用不上,什麼是無自性無分別的慧觀,這不是一般人隨便都懂的,我們要教的就是這個。如果你沒有因緣能參加九天的禅修,至少也要參加叁天,前叁天中學會如實觀照的理論與方法,你回去才會用。我們並不是強求你們一定要來,而是如果你不學,那就不懂理論與方法。即使學的人都不一定用得上,何況是不學的!所以至少你要知道如實觀照的內容是什麼,這很重要!
“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真實無漏慧現前現證慧成就,即能斷煩惱,了生死,成就解脫功德。”
真正明白了觀照的方法,在修慧上一直努力,哪天我們的身心慢慢進入那種狀態,因緣條件聚合時,“唰”……,就會相應,你就會體會到在談什麼,這是真的。要不斷努力上進,真正體會到無漏慧現前,當下可以現證時,你的煩惱才能真正斷除,生死才能作主而真正解脫。體證空性的深度可以不一樣,以中觀或唯識的立場來看,真正見空性時,一切法不生,“唰”……,身心不見了,真的跟空性相應,那也是一種體證。如果能體證到真俗不二,那就不一定要有一個空相,這當然是更深的體證了。但這些過程都是要不斷的用心,不斷的止觀雙運,慢慢身心成熟時,“唰”……,你就能體證得到。只要你真正用心上進,真正用對了方法,體證空慧只要條件具足就可以,每一個人都能體證得到。緣起就是講條件,條件具足了,你就成就了。所以這是人人都可證的,這點比較重要。
“如聞慧的成就,含攝得信根──于叁寶谛理決定無疑,即是信智一如的…
《解脫之道講記 c16 慧之進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